教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69千字
字数
2020-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19篇文章探讨教学艺术,精彩案例贴近实际,助您开启教学新境界。
内容简介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书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点上,来探讨语文的教学艺术。全书19论,议论范围涉及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语文的德育艺术和美育艺术,语文的双基教学艺术和能力训练艺术,语文的教法艺术和学法艺术,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艺术和教师语言艺术,语文教学的调控艺术和提问艺术,语文的现代媒体教学艺术和知能测评艺术,如此等等。凡所应有,几乎尽有。而每有所论,都在“艺术”的层次上展开,思路既开阔,又始终不离全书主旨;每有所论,都伴之以丰富的文例、教例、题例,内容既高屋建瓴,又始终不离教学实际,为广大读者开凿一些阶梯,架起一些栈桥,铺设照明的线路,顺利通向语文教学艺术的胜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写在前面
- 序
- 引言
- 第一章特征论
- 第一节 语文教学艺术的主体性特征
- 一、教与学应当是“生命的自由表现”
- 二、教师应当具有准确的美学定位
- 三、“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 第二节 语文教学艺术的科学性特征
-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 二、教学逻辑的清晰化
- 三、教学方法、技巧的恰当运用
- 四、教学目标的较好实现
- 第三节 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 一、审美指向感性
- 二、情感是审美的内核
- 第四节 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性特征
-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本质上是规律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 二、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在内容上是创造性教法与创造性学法的统一
- 三、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在形态上是新颖性与美感性的统一
- 第二章备课论
- 第一节 备课辩证观
- 一、“出”与“入”的关系
- 二、“备文”与“备人”的关系
- 三、“读懂”与“教会”的关系
- 四、“多”与“少”的关系
- 五、“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六、“长”与“短”的关系
- 第二节 课文分析的方法
- 一、掌握课文分析的步骤
- 二、找出课文分析的基点
- 三、恰当运用文学批评方法
- 第三节 教学设计
- 一、设定教学目标
- 二、优化教学过程
- 三、编写教学方案
- 四、写好教学后记
- 第三章德育论
- 第一节 立足语文德育的制高点
- 一、从育人标准的内容看,应当是“育智”与“育德”的统一
- 二、从育人的时代要求看,应当是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统一
- 三、从育人材料的特点看,应当是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 四、从育人工程的系统性看,应当是分与总的统一
- 五、从育人者本身的素质看,应当是“育人”与“做人”的统一
- 第二节 把握语文德育的特点
- 一、语文德育内容的特点:丰富性
- 二、语文德育方法的特点:渗透性
- 三、语文德育时间的特点:相机性
- 第三节 开掘语文德育的渠道
- 一、在推敲词句中渗透德育
- 二、在梳理结构中渗透德育
- 三、在理解内容中渗透德育
- 四、在形象分析中渗透教育
- 第四章美育论
- 第一节 拓开广阔的审美天地
- 一、催人奋发的社会美
- 二、赏心悦目的自然美
- 三、启迪才智的科学美
- 四、匠心独运的艺术美
- 第二节 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 一、情感的诱发
- 二、情感的深入
- 三、情感的升华
- 第三节 选择恰当的审美方式
- 一、感染法
- 二、鉴赏法
- 三、外现
- 第五章双基论(上)
- 第一节 词语教学的优化措施
- 一、“按需分配”
- 二、“瞻前顾后”
- 三、“授之以渔”
- 第二节 难句的症结及理解的方法
- 一、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 三、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 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句意
- 五、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句意
- 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 第三节 段落构成的规律和分段训练
- 一、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分段的依据
- 二、授以可行性的方法,学会分段的技巧
- 三、施以灵活性的处理,看准分段的时机
- 第四节 归纳主题思想的训练技巧
- 一、指点迷津,引导贴近“目标”
- 二、明确要求,强调思考深度
- 三、“授之以渔”,教以具体方法
- 第六章双基论(下)
- 第一节 读的战略
- 一、读本
- 二、读境
- 三、读技
- 四、读法
- 五、读艺
- 第二节 语感训练的目标和途径
- 第三节 读写迁移的训练要求
- 一、训练内容的全面性
- 二、训练方式的多样化
- 三、训练安排的整体观
- 第四节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 一、口语交际培养的要求
- 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原则
- 三、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方式
- 第七章能力论
- 第一节 一般能力训练的非智力性原则
- 一、动机性原则
- 二、兴趣性原则
- 三、情感性原则
- 四、意志性原则
- 第二节 一般能力训练的方法
- 一、观察力的训练
- 二、记忆力的训练
- 三、思维力的训练
- 四、想象力的训练
- 第三节 一般能力训练的综合功能
- 一、从一般能力内部的互渗关系看训练的综合功能
- 二、从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辩证关系看训练的综合功能
- 三、从一般能力对创造能力的铺垫关系看训练的综合功能
- 第四节 创造能力的培养
-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二、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 三、重视思维形式的培养
- 第八章教法论
- 第一节 “活”,拨通基本教法的总钥匙
- 一、教法选择时见优化
- 二、教法转换处见必然
- 三、教法内化中见深刻
- 第二节 讲什么与怎样讲
- 一、讲什么
- 二、怎样讲
- 第三节 “练”,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索
- 一、练的整体性
- 二、练的科学性
- 三、练的精巧性
- 四、练的指导性
- 第九章学法论
- 第一节 优化教法,促进正确学法的有效形成
- 一、重视教法对学法影响的全面性
- 二、寻找教法与学法结合的最佳点
- 三、加强教法对学法形成的针对性
- 第二节 把握本质,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 一、分析—综合
- 二、比较—归类
- 三、抽象—概括
- 四、逻辑推理
- 第三节 着眼“会学”,全面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 一、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
- 二、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
- 三、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过程
- 第十章结构论
- 第一节 结构安排的空间意识
- 一、信息传递体系的交叉型网络式
- 二、教学对象组合的小型化、多层次
- 三、教学环境优化的科学性、开放性
- 第二节 教学结构的纵向形态
- 一、受通用教学模式影响而形成的基本类型
- 二、受课型特点而形成的基本类型
- 三、因教法特点而形成的基本类型
- 第三节 教学结构的变式
- 一、围绕认知规律形成的变式
- 二、围绕教学侧重点形成的变式
- 三、围绕教学个性形成的变式
- 四、因空间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变式
- 第十一章环节论
- 第一节 预习指导的特点和方法
- 第二节 导入的技巧
- 一、以情导入类
- 二、以趣导入类
- 三、以理导入类
- 第三节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高潮
- 一、曲中见奇
- 二、步步登高
- 三、投石激浪
- 四、借彼说此
- 五、模拟演示
- 六、环环相扣
- 第四节 画好课堂教学的“豹尾”
- 第十二章提问论
- 第一节 问点的恰当选择
- 一、从教材角度考虑,抓住关键点、疑难点、含蓄点
- 二、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体现强度、坡度、明晰度
- 第二节 问法的精心设计
- 一、把握问题类型,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 二、优化表达形式,提高提问的艺术性
- 三、选择恰当时机,加强提问的针对性
- 第三节 诱导答问的技巧
- 一、提供已知,以旧推新
- 二、理论引路,登堂入室
- 三、增设同例,引导类化
- 四、控制答域,定向思维
- 五、弹性处理,意在蓄势
- 六、就势归谬,逼其反推
- 七、捕捉偶然,归纳引申
- 八、回扣原文,启发答问
- 第四节 培养质疑能力和答问能力的要求和方法
- 一、敢问、敢答
- 二、想问、想答
- 三、会问、会答
- 四、善问、善答
- 第十三章板书论
- 第一节 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凝炼性原则
- 三、启发性原则
- 四、整体感原则
- 五、实用性原则
- 六、形式美原则
- 第二节 板书的形式
- 一、词语式
- 二、表格式
- 三、线索式
- 四、对称式
- 五、图示式
- 第三节 怎样设计板书
- 一、以“本”(课本)为本,从文章的内部联系中寻找“突破口”
- 二、因“法”(教法)而异,根据讲读需要选择相应形式
- 三、有取有舍,按照教学目的确定思维方向
- 第四节 板书使用的技巧
- 一、从板书与教、学的关系看,要体现其统一性
- 二、从板书与教具的关系看,要注意其协调性
- 三、从设计与板示的关系看,要强调灵活性
- 第十四章语言论
-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特征
- 一、从讲授内容的特点看,应当具有思想性和知识性
- 二、从教学方法的特点看,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 三、从表达形式的特点看,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 第二节 教学语言的审美要求
- 一、形象美
- 二、情感美
- 三、文辞美
- 四、语声美
- 五、风格美
- 第三节 教学语言的表现艺术
- 一、以情激情,扬波掀澜
- 二、穿针引线,承前启后
- 三、收束有力,余音绕梁
- 四、巧妙设喻,生动形象
- 五、委婉含蓄,曲径通幽
- 六、幽默诙谐,妙趣横生
- 七、有意出错,欲擒故纵
- 八、处变不惊,化险为夷
- 第四节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一、暗示作用
- 二、指点作用
- 三、强调作用
- 四、描摹作用
- 五、演示作用
- 第十五章调控论
- 第一节 课堂调控的特点
- 一、双向性
- 二、协调性
- 三、及时性
- 四、技巧性
- 五、间接性
- 第二节 课堂调控的策略
- 一、于冷处激之,求以热
- 二、于滞处变之,求以畅
- 三、于险处排之,求以奇
- 第三节 实施有效调控的基本条件
- 一、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 二、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 三、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
- 第十六章现代媒体论
- 第一节 现代媒体的功能
- 一、理解课文的功能
- 二、能力训练的功能
- 三、有效调控的功能
- 四、节省时间的功能
- 第二节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化意识
- 一、在指导思想上见优化
- 二、在教法选择上见优化
- 三、在结构安排上见优化
- 四、在教材设计上见优化
- 五、在具体运用时见优化
- 第三节 现代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
- 第十七章测评论
- 第一节 语文测评的要求
- 一、在测评目的上,应当是具体目的与根本目的的综合
- 二、在内容的组织上,应当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
- 三、从时间的安排上,应当是平时与课程终结时的综合
- 四、在表达形式的选择上,应当是口头与书面的综合
- 五、在题型的组合上,应当是客观性题型和主观性题型的综合
- 六、在测试结果的评析上,应当是命题质量和学习质量的综合
- 第二节 语文命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 一、命题的技术性
- 二、命题的艺术性
- 第三节 语文考试的内容和题型
- 一、汉语拼音类
- 二、查字典类
- 三、字词类
- 四、句子类
- 五、阅读类
- 第十八章课外阅读论
- 第一节 课外阅读的意义
- 一、有利于构建开放性教学体系
- 二、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 三、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 四、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 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 第二节 课外阅读的类型
- 一、着眼课文学习进行的课外阅读
- 二、围绕课内写作进行的课外阅读
- 三、结合其他课外活动进行的课外阅读
- 四、以消遣为目的而进行的课外阅读
- 第三节 课外阅读的指导
- 一、针对性
- 二、体系性
- 三、激趣性
- 第十九章风格论
- 第一节 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
- 一、时代的印记
- 二、地域的影响
- 三、心灵的音乐
- 四、辛勤探索的积累
- 第二节 语文教学风格的分类
- 第三节 语文教学风格的主导性和丰富性
- 第二十章流派论
- 第一节 语文教学流派的产生
- 一、理论营养——教育思想的多渠道汲取
- 二、实践之花——教学改革的多方面收获
- 第二节 语文教学流派的特点
- 一、革命性
- 二、渗透性
- 三、自发性
- 第三节 语文教学流派的类型
- 一、情境派
- 二、导读派
- 三、思路派
- 后记
- 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