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

内容简介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

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姿百态。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教师活得精彩,课堂才能上得精彩。相信读者读了这些清新隽永的文字,既能丰润干涸的心田,又能缓解职业倦怠,笃定又幸福地活在课堂里。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
  • 序言 生活在课堂里
  • 第一辑 理想的课堂
  • 朝着理想课堂的标杆直跑
  • 一、“实”
  • 二、“长”
  • 三、“清”
  • 四、“细”
  • 五、“深”
  • 六、“融”
  • 课堂,在即兴中创作,在试错中完美
  • 一、把教学的过程,当成创作课堂作品的过程
  • 二、不要以复制的方式进行课堂创作
  • 三、养成不断在试错中重建的教学习惯
  • 第二辑 设计的课堂
  • 当好课堂的“总设计师”
  • 一、做好课堂的价值设计
  • 二、环境设计要体现学生立场
  • 三、内容设计追问三个问题
  • 四、目标设计切忌抽象和面面俱到
  • 五、方法设计要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 六、环节设计要有关联感和提升感
  • 七、协同设计需要多维度思考
  • 八、语言设计要有学习对象和范例揣摩
  • 教学设计,首先是育人价值的设计
  • 一、清晰育人价值的核心内涵
  • 二、形成对育人价值的结构化、层次化理解
  • 三、找到育人价值挖掘、开发的多元角度、对象或载体
  • 四、建构育人价值的学科类结构
  • 五、聚焦自身在学科育人价值深度开发与挖掘中的难点
  • 做方法的主人,不做方法的奴隶
  • 一、做方法的综述
  • 二、找适合的方法
  • 三、创自己的方法
  • 四、铸方法的魂魄
  • 我的风格,我设计
  • 一、从对号入座走向主动设计
  • 二、从刻意模仿走向私人订制
  • 三、从单一风格走向综合融通
  • 爱学生,是课堂的终极命令
  • 一、不要把“爱学生”单向化
  • 二、不要把回报作为“爱学生”的动机
  • 三、不要“越爱越远”
  • 四、不要用“爱”替代“责任”
  • 五、不要忽略安全感在爱中的作用
  • 爱学生,从“学生设计”开始
  • 一、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从打破对学生的偏见开始
  • 二、带着研究的态度和方式了解学生
  • 三、着重研究学生的情感世界
  • 四、在学生中研究学生
  • 第三辑 传统的课堂
  • 不把传统当垃圾
  • 一、打破对传统的偏见或成见
  • 二、理解课堂传统对自身成长的价值
  • 三、学会把握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传统
  • 四、学会融会贯通不同的课堂传统
  • 五、再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新传统
  • 那些需要珍视与呵护的课堂传统
  • 一、“五环节”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具有科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 二、传统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 三、传统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 四、传统课堂符合班级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
  • 五、传统课堂满足了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的需求
  • 六、传统课堂更适应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 七、传统课堂中的反馈及时且可控性强
  • 保持对传统课堂弊端的敏感与警醒
  • 第四辑 世界的课堂
  • 做“中国教师”,上“中国课”
  • 一、知晓“中国课”从哪里来
  • 二、读懂“中国课”是什么
  • 三、思考如何在传承中创造“中国课”
  • 西方课堂的样子
  • 一、以多元性、平等性为基础,形成师生共同协商选择和灵活教学的课堂文化氛围
  • 二、以学生、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互动体验和过程参与的课堂教学形态
  • 三、以整体性、系统性为导向,强调学习空间相互沟通与群组组合的课堂布局
  • 四、以多元性、跨越性为特色,确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课堂教学目标
  • 实用和多元的美国课堂
  •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 二、追求目标复杂多样性的课堂
  • 三、重视知识学习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课堂
  • 四、体现结构化的课堂
  • 席明纳式的德国课堂
  • 一、席明纳式教学
  • 二、柏林教学
  • 三、共同教学
  • 四、跨学科教学
  • “新共同基础”的法国课堂
  • 一、奠定“新共同基础”的课堂
  •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
  • 三、立足自由平等的课堂
  • 四、充满艺术气息的课堂
  • 卓越且平等的芬兰课堂
  • 亦东亦西的日本课堂
  • 一、重视学习指导的课堂
  • 二、重视相互倾听的课堂
  • 三、重视挑战的课堂
  • 四、重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
  • 第五辑 科学的课堂
  • 让课堂科学起来
  • 一、处理好“科学的课堂”与“科学教育”“科学课堂”的关系
  • 二、探索让课堂科学起来的具体路径
  • 三、科学的课堂要科学地探索学生成长的规律
  • 四、科学的课堂要把握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
  • 五、科学的课堂需要实验和实证
  • 六、不把对科学的信仰变成对科学的迷信
  • 以科学精神为魂,以科学思维为核
  • 一、从点状式分析思维到整体式综合思维
  • 二、从割裂式思维到关系式思维
  • 三、从结果式思维到过程式思维
  •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学生的科学思维
  • 用学习科学指导课堂改革
  • 一、重新理解学习的概念
  • 二、明确课堂改革的学习新方向
  • 三、回应新时代教学方式的转型挑战
  • 四、提出教师发展新素养
  • 创建“以脑为导向”的课堂
  • 一、将脑科学与学生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
  • 二、将脑科学与教学目标的确定结合起来
  • 三、将脑科学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结合起来
  • 四、将脑科学与教学环境的创设结合起来
  • 五、将脑科学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结合起来
  • 六、将脑科学与教学评价的改革结合起来
  • 第六辑 未来的课堂
  • 未来的课堂:一线牵引,双线融合
  • 一、把双线融合教学当作教学的新常态
  • 二、打破对在线教学的成见
  • 三、处理好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关系
  • 四、提升在线教学的教师指导力和支持力
  • 五、理解混合教学与融合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 六、明晰双线融合教学带给教师的双重挑战
  • 走出数字化的“课堂之路”
  • 呼啸而来的教育元宇宙课堂
  • 第七辑 教师发展的课堂
  • 做好迎接课堂的准备了吗?
  • 一、学会与课堂亲密
  • 二、带着敬畏感面对课堂
  • 三、不要太在乎课堂的脸面
  • 四、尽快找到自己的“标杆”
  • 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 六、在积累和忍耐中自我孕育
  • 理论对课堂有用吗?
  • 不要放弃对读书的信仰
  • 新时代中国教师的教学新基本功
  • 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
  • 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
  • 从“课例研究”到“作例研究”: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的新路径
  • 一、为什么是“作例研究”?
  • 二、什么是“作例研究”?
  • 三、如何做好“作例研究”?
  • 通过写作,凝固并留存课堂的意义
  • 一、明了写作对于人生的意义
  • 二、清晰写作对于课堂的价值
  • 三、打破对写作的恐惧,让写作成为习惯
  • 四、不断操练课堂写作的技艺
  • 参考文献
  • 后记 活出课堂的样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