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蒋巷村60年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探讨集体主义村落发展逻辑和机制。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对蒋巷村这一全国文明村60年发展历程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探讨集体主义村落发展和治理背后的逻辑和机制。本书对已有的集体主义村落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德治“与集体村落”这一新的分析框架,通过讲述村庄在农业集体化、村庄工业化和企业后改制时代三个阶段的发展故事,深入研究德治和集体主义村落发展的内在机制。

本书指出,德治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可以依赖的重要本土传统资源,深化和创新德治模式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健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引子及问题的引出
  • 第一节 引子
  • 第二节 集体主义村庄以及研究范式
  • 第三节 德治权威与集体村落: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一、权威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乡土社会权威的演变
  • 三、乡土权威与“德治”
  • 四、当下语境中的德治与村庄治理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从饥贫遍野到人间天堂: 蒋巷村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村庄区位和格局
  • 第二节 村庄的人口与社会经济
  • 第三节 村庄的组织网络和社会生活
  • 第四节 村庄历史沿革
  • 第五节 天堂并不美好:昔日的蒋巷村
  • 第三章 农业起家:农业集体化及 德治权威的形成
  • 第一节 从解放战争到土地改革:重构乡村社会
  • 第二节 强制的集体与村庄的回应
  • 一、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集体的生产
  • 二、集体经济与公共权威
  • (一)国家与村庄的关系
  • (二)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
  • 第三节 德治权威的形成
  • 一、初登村庄政治舞台
  • 二、从道德模范到年轻大队长
  • 三、权威的生产
  • 第四节 成为模范村庄:集体意识的形成
  • 一、在抵制不合理政策中获得认可
  • 二、在集体劳动中形成集体意识
  • 三、德治权威运作与村庄整体规划
  • 第四章 工业发家:市场化时代再造集体与 德治权威的强化
  • 第一节 市场转型背景下的集体主义与 德治权威何以维系
  • 第二节 自上而下的“去集体化”改革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村庄的选择
  • 二、闯市场:村庄的工业化的初步尝试
  • 三、走出危机及村庄集体工业的发展
  • 第三节 德治权威的强化与再生产
  • 一、市场转型对村庄权威的挑战
  • 二、成功创业强化的权威
  • 三、实用主义道德与德治权威的延续
  • 四、权威的再次实践:土地重新整合
  • 五、第二次村庄建房
  • 第五章 旅游旺家:后改制时代的集体 延续与德治权威升华
  • 第一节 集体主义村庄产权变革的理论基础
  • 一、产权之变:新权利基础上的制度选择
  • 二、内心艰难的改制
  • 三、再次创业:暖人心的工程
  • 四、社区股份制的探索
  • 第二节 政治优势及其村庄发展
  • 一、领导视察与村庄荣誉
  • 二、政治优势与资源获取
  • 第三节 后改制时代集体主义整合的影响机制
  • 一、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村庄福利
  • 二、村规民约大讨论
  • 三、“感恩”的读书会
  • 第四节 何去何从:超级村庄的张力
  • 一、结构性张力:公与私的较量
  • 二、制度性张力:国家“进”与“退”的辩证法
  • 三、情感性张力:平衡不同利益的心理委屈
  • 四、超级村庄未来的困境:退不下来的书记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第一节 再论德治体制与村庄权威
  • 第二节 蒋巷村发展道路的启示意义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后 记
  • 内 容 提 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自1986年11月成立之日起,就秉承母体华东理工大学格物穷理、励志勤学的学术传统和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着力把自己铸造成为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