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宋王朝政治形态的探析,揭示君主支配和道学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从君主支配、道学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两个议题入手,探析宋王朝形态的特点。

上篇先从史料中提炼了“枢机”与“委托”两种中国古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进而用“双重委托”概念为南宋晚期政治史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下篇将道学政治理论分为“明明德”“新民”两截,分别探讨其对南宋政治实践的影响。前者从理论上的要求变为君道的现实,配合了君主支配;后者以“絜矩之道”为核心,推动了道学家持续不断的省赋恤民行动,改变了南宋军事财政的形态。

本书希望摆脱将古代王朝视为粗放版现代国家的成见,从历史的逻辑把握宋王朝的形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上篇 君主支配
  • 第一章 从唐宋“宰相概念”论君主支配模式
  • 一、《通典》与《册府元龟》论“宰相”
  • 二、隋与唐前期的“知政事官”
  • 三、中唐以来的“内职”与王朝结构变化
  • 四、本章结语:“委托制”与“枢机制”
  • 第二章 南宋后期政治中的“双重委托”
  • 一、史弥远时代的“双重委托”
  • 二、史嵩之的复刻
  • 三、史嵩之退场
  • 四、本章结语
  • 第三章 后权相时代的困境
  • 一、二相制下的信任危机
  • 二、后权相时代的朝阃关系
  • 三、贾似道的特点
  • 四、本章结语
  • 下篇 道学的政治理论与实践
  • 第一章 道学政治理论的两截
  • 一、明明德与格物致知
  • 二、絜矩之道
  • 三、道学实践的分化
  • 四、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宋理宗“敬天”
  • 一、宋理宗御制《敬天图》
  • 二、宋理宗的应天之“实”与反响
  • 三、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
  • 一、朱熹在南康军的“省赋恤民”
  • 二、陈宓在南康军
  • 三、“代输”的形式与实质
  • 四、本章结语
  • 第四章 南宋末年的公田法与道学、道学家
  • 一、公田法的倡议者
  • 二、提领、督催与分司官
  • 三、六郡专官
  • 四、本章结语
  • 全书结语
  • 附录 宋理宗端平恢复考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道学政治的理论困境与实践悖论

    本书以南宋晚期政治史与道学实践为切入点,通过 “君主支配” 与 “道学政治” 的双重视角,重新诠释了宋王朝的国家形态。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聚焦君主支配模式的演变,下篇剖析道学理论对政治实践的影响,试图打破 “士大夫政治” 或 “君主专制” 的单一叙事,还原历史逻辑中的权力运行机制。在君主支配方面,作者提出 “枢机制” 与 “委托制” 两种君主支配模式。前者指君主通过枢机近臣(如宰执)直接掌控权力,后者则是君主将权力委托给权相,形成 “双重委托”—— 君主委托权相,权相再委托前线制置使(阃臣)。这一框架尤其适用于南宋后期史弥远、史嵩之等权相时代。例如,史弥远凭借理宗的信任,主导内政外交,并通过亲信阃臣巩固边防,形成君 - 相 - 阃的权力链条。而当权相退场(如史嵩之被罢免),君主试图回归 “枢机制” 时,因信任分散导致朝阃关系破裂,加剧政治危机。作者认为这种支配模式的摇摆不仅塑造了南宋政治生态,也为元明清的君主制提供了分析范式。例如,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的运作,均可视为 “枢机制” 的延伸。至于道学理论,则是被作者分解为 “明明德” 与 “新民” 两截。前者要求君主修身以 “复性”,后者以 “絜矩之道” 推动均平治理。作者指出,道学并未限制君权,反而通过 “皇极” 概念将君主塑造为政治伦理的终极标准。宋理宗御制《敬天图》即是一例:他以 “敬天” 强化君权神圣性,被史嵩之包装为道统的化身,实则为权相巩固自身合法性提供依据。在实践层面,道学家主导的 “省赋恤民” 政策(如朱熹在南康军减免赋税)因南宋财政货币化陷入困境:地方减税常以 “代输” 名义转嫁负担,形成 “剜肉补疮” 的恶性循环。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表面是道学 “均平” 理想的实践,实则因执行中的强征暴敛加速了王朝崩溃。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揭示了道学伦理本位治理与国家能力提升之间的根本矛盾。此外作者对 “士大夫政治” 叙事的批判,构成了全书的核心。他认为宋代士大夫的独立性被夸大,其本质仍是皇权依附者:宰执因接近君主而强化人身依附,普通士大夫则因远离权力中枢而保持表面自主。这一观点挑战了余英时等学者对道学 “对抗政统” 的解读,更贴近韦伯 “家产官僚制” 的理论框架。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