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鲁迅短篇小说经典,呈现了觉醒年代里的人们,站在明暗之间的坚定与摇摆,抗争与妥协。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鲁迅经典短篇小说十四篇。

《狂人日记》一篇中,鲁迅将初生的白话文落于纸面,开创现代白话小说先河。“狂人”思想之忧郁、多疑、惊恐、妄想,时至今日仍与读者的情感相通,“狂人”的发问也穿过百年的时空阻隔,在今日回响——“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是一个不断和时代进行交流的人,他一直在碰触时代最敏感的神经。”

我们从他笔下的“狂人”、华老栓、陈城、子君和涓生等人物身上,窥见了明暗之间的仿徨、热烈之下的无聊,同时也窥见了自己的生死爱欲。

目录

  • 版权信息
  • 狂人日记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头发的故事
  • 端午节
  • 白光
  • 伤逝
  • 幸福的家庭
  • 肥皂
  • 示众
  • 高老夫子
  • 弟兄
  • 一件小事
  • 兔和猫
  • 鸭的喜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狂人回忆妹子可能被大哥等人吃掉,实则暗示妹子因封建礼教如早夭、被迫婚嫁等失去生命与尊严。周围人劝狂人改好,本质是强迫他顺从封建规范,放弃独立思考。大哥作为家族代表,表面温和却默认吃人规则,甚至可能参与对异己者狂人的压制。家族中长辈、亲戚对狂人疯癫的态度,是集体维护家族礼教秩序的体现邻居、佃户等普通人对吃人习以为常,甚至讨论吃人的方法,无一人质疑这种规则。医生给狂人诊病,实则是用封建礼教的正常标准审判他的觉醒,试图将其拉回吃人体系。狂人翻开历史,见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才发现字缝里藏着吃人二字。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被狂人踹倒,象征对封建历史传统的反抗。狂人作为唯一识破吃人真相的人,被整个社会视为疯子,面临被孤立、压制甚至吃掉的风险。狂人试图唤醒他人如劝大哥不要吃人,却无人回应。封建礼教通过伦理规范如孝悌,三纲五常、思想禁锢,剥夺个体的自由意志与生命价值,将人异化为符合礼教标准的工具,而非独立的 人。封建家族制度以家族利益、伦理纲常为名,牺牲个体利益,压制反抗者,形成家族式吃人的闭环,个体在家族体系中无反抗之力长期受封建礼教熏陶下,国民形成的麻木、愚昧与顺从。既被动被吃,又主动参与吃人,成为封建秩序的无意识维护者,形成社会层面的 互害循环。封建历史本质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历代封建统治者用仁义道德包装专制统治,掩盖其压迫、剥削个体的真相,历史传统成为延续吃人规则的载体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如狂人必然面临的困境。因与主流秩序对立而孤独无援,其觉醒不仅难以唤醒他人,还可能招致自身的毁灭,所以最后狂人并不是病好了去做官了,而是被吃了。历史上多次大饥荒中,均有人相食的记载。例如明末崇祯年间,陕西、河南等地因连年旱灾、蝗灾,粮食绝收,《明实录》记载 “民争采山间蓬草为食…… 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至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 更有甚者,父子相食,夫妻相食,兄弟相食”。这类 “吃人” 完全是饥荒逼迫下的无奈之举,反映了封建时代底层民众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与绝望。也有吃人与宗教祭祀、部落习俗相关,是特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文明进步逐渐被废除。核心是为求生而被迫突破伦理底线,并非主动施暴,本质是生存资源枯竭后的悲剧。我想到最近看的《洞穴奇案》里面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在法律与伦理的框架里,同意必须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任何胁迫下的妥协都不具备效力。试想,若强迫可被算作同意,那强奸罪的定义本身,便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死者的非自愿参与已让抽签程序失去正当性,而吃人更是从根本上违背了生命权的至高性。法律若在此处妥协,为吃人编造任何合理性理由,都是对正义的亵渎。唯有判定四人有罪,才能筑牢一道防线。无论面临何种生存困境,吃人都是犯罪,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的底线。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