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每一个躁动的年代里,年轻人的焦虑和挣扎都不被理解。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祖父塞拉赫丁·达尔文奥鲁被政敌赶出伊斯坦布尔,携妻子法蒂玛定居在城郊的天堂堡垒。塞拉赫丁一生都在创作一部“可以唤醒东方”的百科全书,可至死也没能完成这部著作。多年后,他的私生子、侏儒雷吉普作为仆人与法蒂玛一起生活在古旧而寂静的老宅。

和以往每个夏天一样,孙子法鲁克、梅廷和孙女尼尔京从伊斯坦布尔来看望法蒂玛。他们有的人无法摆脱记忆和孤独,有的人沉溺于历史的忧伤,有的人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找不到方向……寂静的房子内外充满了喧嚣与骚动,三代人的隔膜中飘荡着空旷的历史回声。

小说让每个角色都以第一人称交叉叙事,以多线并行方式展现了伊斯坦布尔历史新旧冲突对个体带来的震荡,透露出现代化进程中无法抹去的失落与忧伤。行文具有浓烈的现代主义风格,被作者称为“永远也写不完的政治小说”。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愿包容的自私

    一座外表宁静的住宅,内里却涌动着喧嚣的生活场景,恰似平静水面之下隐藏着一个充满活力的水下世界。此书蕴含着深厚的家族史底蕴,时间跨度从奥斯曼土耳其时代一直延伸至二战爆发前夕,见证了土耳其由近代步入现代的曲折历程。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叙事模式,转而采用多个视角,通过主人公的思想波动与行为表现来勾勒出这段历史的全貌。书中人物各自为营,生活在被迫转型的社会中,并非无人能够理解他人,而是大多选择不去理解。这里有沉迷于怀旧、无法适应时代变迁的 “帝国遗老”:祖母在当下生活中不断追忆帝国往昔的辉煌;有朴实无华、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知识分子,他们沉迷于过往的文献,而现实生活却如脱缰野马般疾驰而去;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与贫困潦倒的法西斯主义者虽然儿时共处一地,长大后却因各自信仰的、却未必真正理解的思潮而相互仇视、大打出手;还有那些对国内现状深恶痛绝、自视甚高并试图逃离的海外留学派,却往往被残酷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这些人物的命运走向,往往从故事的开头便能略见一斑。帕慕克所在的土耳其,或许比中国更为复杂多变,其历史悠久的政教合一制度以及频繁更迭的政坛使得国家充满了不确定性。社会被割裂成一个个相互猜疑的小圈子,而那些游离于圈子之外的先知者,往往难逃孤独终老的命运。这部作品宛如逃避主义者们的聚集地,他们的逃避是否真的是因为别无选择?从各自的立场来看,这或许就是他们给出的答案。书中人物大多偏执且绝望,唯有那位敢于直面现实的人,却遭遇了不幸,而她内心深处,同样被偏执所困扰。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寂静的房子》说说自己看完的感觉,没有多么好的感觉,也不知怎么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像是在描写年轻人的迷茫,可是又不深刻。整个读起来没有阿来的《空山》好看。为啥阿来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呢?原因我觉得还是对于我们这个东方古国有着深深地误解,对于我们的文化总是不去理解且带有偏见。莫言的得奖我总觉得张艺谋的《红高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寂静的房子,一个充满荷尔蒙的感觉,西方人的成长总是通过女人来使得自己成长,而东方人的成长是因为他有了自己的事业。西方人应该改一改自己的傲慢了,这种东西也能得大奖。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自信一点,外国人的奖也没有那么香了。得不得的无所谓了,如果公平一点,我们就参与参与,如果不是我们就自己搞自己的,也是很好的。但是有一点是要学习的,那就是知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