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备搜晏殊、晏幾道词作及后人的评论,为读者了解晏殊、晏幾道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

内容简介

二晏,是指宋代的两位大词人晏殊和他的儿子晏畿道。晏殊的词集名《珠玉词》,晏线道的词集名《小山词》,合称“二晏词”。他们两人的词不仅在宋代名震一时,就是在整个词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晏殊甚至被后世评论者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而晏畿道的成就更在其父之上。论者以为他精力尤胜,措词之妙,一时独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 晏殊词集
  • 谒金门(秋露坠)
  • 破阵子(海上蟠桃易熟)
  • 又(燕子欲归时节)
  • 又(忆得去年今日)
  • 又(湖上西风斜日)
  • 浣溪沙(阆苑瑶台风露秋)
  • 又(三月和风满上林)
  • 又(青杏园林煮酒香)
  • 又(一曲新词酒一杯)
  • 又(红蓼花香夹岸稠)
  • 又(淡淡梳妆薄薄衣)
  • 又(小阁重帘有燕过)
  • 又(宿酒才醒厌玉卮)
  • 又(绿叶红花媚晓烟)
  • 又(湖上西风急暮蝉)
  • 又(杨柳阴中驻彩旌)
  • 又(一向年光有限身)
  • 又(玉椀冰寒滴露华)
  • 更漏子(蕣华浓)
  • 又(塞鸿高)
  • 又(雪藏梅)
  • 又(菊花残)
  • 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
  • 又(紫府群仙名籍秘)
  • 点绛唇(露下风高)
  • 凤衔杯(青蘋昨夜秋风起)
  • 又(留花不住怨花飞)
  • 又(柳条花颣恼青春)
  • 清平乐(春花秋草)
  • 又(秋光向晚)
  • 又(春来秋去)
  • 又(金风细细)
  • 又(红笺小字)
  • 红窗听(淡薄梳妆轻结束)
  • 又(记得香闺临别语)
  • 采桑子(春风不负东君信)
  • 又(红英一树春来早)
  • 又(阳和二月芳菲遍)
  • 又(樱桃谢了梨花发)
  • 又 石竹(古罗衣上金针样)
  • 又(时光只解催人老)
  • 又(林间摘遍双双叶)
  • 喜迁莺(风转蕙)
  • 又(歌敛黛)
  • 又(花不尽)
  • 又(烛飘花)
  • 又(曙河低)
  •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 少年游(重阳过后)
  • 又(霜华满树)
  • 又(芙蓉花发去年枝)
  • 又(谢家庭槛晓无尘)
  • 酒泉子(三月暖风)
  • 又(春色初来)
  • 木兰花(东风昨夜回梁苑)
  • 又(帘旌浪卷金泥凤)
  • 又(燕鸿过后莺归去)
  • 又(池塘水绿风微暖)
  • 又(玉楼朱阁横金锁)
  • 又(朱帘半下香销印)
  • 又(杏梁归燕双回首)
  • 又(紫薇朱槿繁开后)
  • 又(春葱指甲轻拢捻)
  • 又(红绦约束琼肌稳)
  • 迎春乐(长安紫陌春归早)
  •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
  • 又(东风杨柳欲青青)
  • 又(芙蓉金菊斗馨香)
  • 又(数枝金菊对芙蓉)
  • 又(露莲双脸远山眉)
  • 又(秋风吹绽北池莲)
  • 又(世间荣贵月中人)
  • 又(海棠珠缀一重重)
  • 胡捣练(小桃花与早梅花)
  • 殢人娇(二月春风)
  • 又(玉树微凉)
  • 又(一叶秋高)
  • 踏莎行(细草愁烟)
  • 又(祖席离歌)
  • 又(碧海无波)
  • 又(绿树归莺)
  • 又(小径红稀)
  •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 又(荷叶荷花相间斗)
  • 又(荷叶初开犹半卷)
  • 又(杨柳风前香百步)
  • 又(粉笔丹青描未得)
  • 又(叶下鵁鶄眠未稳)
  • 又(罨画溪边停彩舫)
  • 又(宿蕊斗攒金粉闹)
  • 又(脸傅朝霞衣剪翠)
  • 又(越女采莲江北岸)
  • 又(粉面啼红腰束素)
  • 又(幽鹭慢来窥品格)
  • 又(楚国细腰元自瘦)
  • 又(嫩绿堪裁红欲绽)
  • 雨中花(剪翠妆红欲就)
  • 瑞鹧鸪 咏红梅(越娥红泪泣朝云)
  • 又(江南残腊欲归时)
  • 望仙门(紫薇枝上露华浓)
  • 又(玉壶清漏起微凉)
  • 又(玉池波浪碧如鳞)
  • 长生乐(玉露金风月正圆)
  • 又(阆苑神仙平地见)
  • 蝶恋花(一霎秋风惊画扇)
  • 又(紫菊初生朱槿坠)
  • 又(帘幕风轻双语燕)
  • 又(玉椀冰寒消暑气)
  • 又(梨叶疏红蝉韵歇)
  • 又(南雁依稀回侧阵)
  • 拂霓裳(庆生辰)
  • 又(喜秋成)
  • 又(乐秋天)
  • 菩萨蛮(芳莲九蕊开新艳)
  • 又(秋花最是黄葵好)
  • 又(人人尽道黄葵淡)
  • 又(高梧叶下秋光晚)
  • 秋蕊香(梅蕊雪残香瘦)
  • 又(向晓雪花呈瑞)
  • 相思儿令(昨日探春消息)
  • 又(春色渐芳菲也)
  • 滴滴金(梅花漏泄春消息)
  • 山亭柳 赠歌者(家住西秦)
  • 睿恩新(芙蓉一朵霜秋色)
  • 又(红丝一曲傍阶砌)
  • 玉堂春(帝城春暖)
  • 又(后园春早)
  • 又(斗城池馆)
  • 临江仙(资善堂中三十载)
  • 燕归梁(双燕归飞绕画堂)
  • 又(金鸭香炉起瑞烟)
  • 望汉月(千缕万条堪结)
  • 连理枝(玉宇秋风至)
  • 又(绿树莺声老)
  • 破阵子 春景(燕子来时新社)
  • 玉楼春 春恨(绿杨芳草长亭路)
  • 诉衷情 寿(幕天席地斗豪奢)
  • 又(喧天丝竹韵融融)
  • 总评
  • 晏幾道词集
  •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 又(身外闲愁空满)
  • 又(淡水三年欢意)
  • 又(浅浅馀寒春半)
  • 又(长爱碧阑干影)
  • 又(旖旎仙花解语)
  • 又(梦后楼台高锁)
  • 又(东野亡来无丽句)
  •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 又(初捻霜纨生怅望)
  • 又(庭院碧苔红叶遍)
  • 又(喜鹊桥成催凤驾)
  • 又(碧草池塘春又晚)
  • 又(碾玉钗头双凤小)
  • 又(醉别西楼醒不记)
  • 又(欲减罗衣寒未去)
  • 又(千叶早梅夸百媚)
  • 又(金剪刀头芳意动)
  • 又(笑艳秋莲生绿浦)
  • 又(碧落秋风吹玉树)
  • 又(碧玉高楼临水住)
  • 又(梦入江南烟水路)
  • 又(黄菊开时伤聚散)
  •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 又(一醉醒来春又残)
  • 又(梅蕊新妆桂叶眉)
  • 又(守得莲开结伴游)
  • 又(斗鸭池南夜不归)
  • 又(当日佳期鹊误传)
  • 又(题破香笺小砑红)
  • 又(清颍尊前酒满衣)
  • 又(醉拍春衫惜旧香)
  • 又(小令尊前见玉箫)
  • 又(楚女腰肢越女腮)
  • 又(十里楼台倚翠微)
  • 又(陌上濛濛残絮飞)
  • 又(晓日迎长岁岁同)
  • 又(小玉楼中月上时)
  • 又(手捻香笺忆小莲)
  • 又(九日悲秋不到心)
  • 又(碧藕花开水殿凉)
  • 又(绿橘梢头几点春)
  •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 又(轻匀两脸花)
  • 又(关山魂梦长)
  • 又(坠雨已辞云)
  • 又(一分残酒霞)
  • 又(轻轻制舞衣)
  • 又(红尘陌上游)
  • 又(长恨涉江遥)
  • 又(远山眉黛长)
  • 又(落梅庭榭香)
  • 又(狂花倾刻香)
  • 又(官身几日闲)
  • 又(春从何处归)
  • 南乡子(渌水带青潮)
  • 又(小蕊受春风)
  • 又(花落未须悲)
  • 又(何处别时难)
  • 又(画鸭懒熏香)
  • 又(眼约也应虚)
  • 又(新月又如眉)
  • 清平乐(留人不住)
  • 又(千花百草)
  • 又(烟轻雨小)
  • 又(可怜娇小)
  • 又(红英落尽)
  • 又(春云绿处)
  • 又(波纹碧皱)
  • 又(西池烟草)
  • 又(蕙心堪怨)
  • 又(幺弦写意)
  • 又(笙歌宛转)
  • 又(暂来还去)
  • 又(双纹彩袖)
  • 又(寒催酒醒)
  • 又(莲开欲遍)
  • 又(沉思暗记)
  • 又(莺来燕去)
  • 又(心期休问)
  • 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 又(小颦若解愁春暮)
  • 又(小莲未解论心素)
  • 又(风帘向晓寒成阵)
  • 又(念奴初唱《离亭宴》)
  • 又(玉真能唱朱帘静)
  • 又(阿茸十五腰肢好)
  • 又(初心已恨花期晚)
  • 减字木兰花(长亭晚送)
  • 又(留春不住)
  • 又(长杨辇路)
  • 泛清波摘遍(催花雨小)
  • 洞仙歌(春残雨过)
  • 菩萨蛮(来时杨柳东桥路)
  • 又(个人轻似低飞燕)
  • 又(莺啼似作留春语)
  • 又(春风未放花心吐)
  • 又(娇香淡染胭脂雪)
  • 又(香莲烛下匀丹雪)
  • 又(哀筝一弄《湘江曲》)
  • 又(江南未雪梅花白)
  • 又(相逢欲话相思苦)
  • 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 又(一尊相遇春风里)
  • 又(琼酥酒面风吹醒)
  • 又(清歌学得秦娥似)
  • 又(旗亭西畔朝云住)
  • 又(离鸾照罢尘生镜)
  • 又(东风又作无情计)
  • 又(斑骓路与阳台近)
  • 又(红绡学舞腰肢软)
  • 又(当年信道情无价)
  • 又(采莲时候慵歌舞)
  • 又(芳年正是香英嫩)
  • 又(轻风拂柳冰初绽)
  • 阮郎归(粉痕闲印玉尖纤)
  • 又(来时红日弄窗纱)
  • 又(旧香残粉似当初)
  • 又(天边金掌露成霜)
  • 又(晓妆长趁景阳钟)
  • 归田乐(试把花期数)
  • 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 又(卧鸭池头小苑开)
  • 又(二月和风到碧城)
  • 又(白纻春衫杨柳鞭)
  • 又(床上银屏几点山)
  • 又(绿柳藏乌静掩关)
  • 又(家近旗亭酒易酤)
  • 又(日日双眉斗画长)
  • 又(飞鹊台前晕翠蛾)
  • 又(午醉西桥夕未醒)
  • 又(一样宫妆簇彩舟)
  • 又(已拆秋千不奈闲)
  • 又(闲弄筝弦懒系裙)
  • 又(团扇初随碧簟收)
  • 又(翠阁朱阑倚处危)
  • 又(唱得红梅字字香)
  • 又(小杏春声学浪仙)
  • 又(铜虎分符领外台)
  • 又(浦口莲香夜不收)
  • 又(莫问逢春能几回)
  • 又(楼上灯深欲闭门)
  • 六么令(绿阴春尽)
  • 又(雪残风信)
  • 又(日高春睡)
  • 更漏子(槛花稀)
  • 又(柳间眠)
  • 又(柳丝长)
  • 又(露华高)
  • 又(出墙花)
  • 又(欲论心)
  • 河满子(对镜偷匀玉筯)
  • 又(绿绮琴中心事)
  • 于飞乐(晓日当帘)
  • 愁倚阑令(凭江阁)
  • 又(花阴月)
  • 又(春罗薄)
  • 御街行(年光正似花梢露)
  • 又(街南绿树春饶絮)
  • 浪淘沙(高阁对横塘)
  • 又(小绿间长红)
  • 又(丽曲《醉思仙》)
  • 又(翠幕绮筵张)
  • 丑奴儿(昭华凤管知名久)
  • 又(日高庭院杨花转)
  • 诉衷情(种花人自蕊宫来)
  • 又(净揩妆脸浅匀眉)
  • 又(渚莲霜晓坠残红)
  • 又(凭觞静忆去年秋)
  • 又(小梅风韵最妖娆)
  • 又(长因蕙草记罗裙)
  • 又(御纱新制石榴裙)
  • 又(都人离恨满歌筵)
  • 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 好女儿(绿遍西池)
  • 又(酌酒殷勤)
  • 点绛唇(花信来时)
  • 又(明日征鞭)
  • 又(碧水东流)
  • 又(妆席相逢)
  • 又(湖上西风)
  • 两同心(楚乡春晚)
  • 少年游(绿勾阑畔)
  • 又(西溪丹杏)
  • 又(离多最是)
  • 又(西楼别后)
  • 又(雕梁燕去)
  • 虞美人(闲敲玉镫隋堤路)
  • 又(飞花自有牵情处)
  • 又(曲阑干外天如水)
  • 又(疏梅月下歌《金缕》)
  • 又(玉箫吹遍烟花路)
  • 又(秋风不似春风好)
  • 又(小梅枝上东君信)
  • 又(湿红笺纸回文字)
  • 又(一弦弹尽《仙韶》乐)
  • 采桑子(秋千散后朦胧月)
  • 又(花前独占春风早)
  • 又(芦鞭坠遍杨花陌)
  • 又(日高庭院杨花转)
  • 又(征人去日殷勤嘱)
  • 又(花时恼得琼枝瘦)
  • 又(春风不负年年信)
  • 又(秋来更觉消魂苦)
  • 又(谁将一点凄凉意)
  • 又(宜春苑外楼堪倚)
  • 又(白莲池上当时月)
  • 又(高吟烂醉淮西月)
  • 又(前欢几处笙歌地)
  • 又(无端恼破桃源梦)
  • 又(年年此夕东城见)
  • 又(双螺未学同心绾)
  • 又(西楼月下当时见)
  • 又(非花非雾前时见)
  • 又(当时月下分飞处)
  • 又(湘妃浦口莲开尽)
  • 又(别来长记西楼事)
  • 又(红窗碧玉新名旧)
  • 又(昭华凤管知名久)
  • 又(金风玉露初凉夜)
  • 又(心期昨夜寻思遍)
  • 踏莎行(柳上烟归)
  • 又(宿雨收尘)
  • 又(绿径穿花)
  • 又(雪尽寒轻)
  • 满庭芳(南苑吹花)
  • 留春令(画屏天畔)
  • 又(采莲舟上)
  • 又(海棠风横)
  • 风入松(柳阴庭院杏梢墙)
  • 又(心心念念忆相逢)
  • 清商怨(庭花香信尚浅)
  • 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 又(歌彻郎君秋草)
  •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 碧牡丹(翠袖疏纨扇)
  • 长相思(长相思)
  • 醉落魄(满街斜月)
  • 又(鸾孤月缺)
  • 又(天教命薄)
  • 又(休休莫莫)
  • 望仙楼(小春花信日边来)
  • 凤孤飞(一曲画楼钟动)
  • 西江月(愁黛颦成月浅)
  • 又(南苑垂鞭路冷)
  • 武陵春(绿蕙红兰芳信歇)
  • 又(九日黄花如有意)
  • 又(烟柳长堤知几曲)
  • 解佩令(玉阶秋感)
  • 行香子(晚绿寒红)
  • 庆春时(倚天楼殿)
  • 又(梅梢已有)
  • 喜团圆(危楼静锁)
  • 忆闷令(取次临鸾匀画浅)
  • 梁州令(莫唱《阳关曲》)
  • 燕归梁(莲叶雨)
  • 胡捣练(小亭初报一枝梅)
  • 扑蝴蝶(风梢雨叶)
  • 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
  • 谒金门(溪声急)
  • 总评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境界从不传承,只可凭心修炼

    有宋一朝,晏殊是 “我最爱的词人 Top1”,苏轼排第二。晏殊最爱的儿子 “小七” 晏几道,在我的榜单里排不上号。用王国维的标准来描述,就是我觉得 “小七” 和他老子的境界差太远。
     
    对于晏殊词的美学价值以及晏殊在承启宋初词作的奠基作用,叶嘉莹先生在《北宋名家词选讲》一书辟有专门一章,我觉得她把我从晏殊词中能感受的全部已经说尽,在叶先生的解读面前,其他观点都是画蛇添足。
     
    相比之下,晏几道的词就显得颇为尴尬。他的词绝大多数属于我最没耐性读的类型,尽管由于被辑录在本书中,我耐性地把每一首词都读到,然而毫无面对晏殊词而生出那种心灵得到安放的感觉,甚至晏几道的词让我越读越焦虑 —— 何以一个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人,人生除了酒筵歌席和逼逼叨之外,竟毫无任何可取的见识?
     
    当我清晰意识到自己这一感受时,脑海中也闪过叶先生在《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人间词话七讲》等书中就 “小词” 之小所作的讲解。
     
    一来,按照 “词之美感特质” 的范畴,晏几道词正是写自己在酒筵歌席与莺莺燕燕之间的内心戏,而且文学之才情极高(比之近来被挂在网上暴锤的贾浅浅现代诗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应很契合 “词之美感”。
     
    二来,与乃父贵为宰相不同,晏几道一生不止仕途不顺,感情生活也不顺,父亲的门生故吏在其落魄时不仅不接济,反而还指责他没有出息、不该成天写那些小词。按照 “天以大凶成就一词人” 的说法,他从命运到气质到词作水准皆该算是堪为天人之作,但为何我就是接受无能?
     
    对于晏几道词,叶先生其实在《唐诗宋词十七讲》中也有很简短的评述,“就词之发展而言,晏几道的词,是词的发展这条长流之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他不是向诗歌的意境去发展,他所写的是交给莲、鸿、蘋、云这些美丽歌女去歌唱的歌词…… 就比较更带着个人的色彩了。” 我注意到网上有人不同意叶先生的这个观点,认为这是在黑小七。于是我试着换个角度,来求证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大接受晏几道词的缘由。
     
    有一条时间线,我发现格外耐人寻味,即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秦观和周邦彦这 6 位声名不亚于晏几道的大词人,他们的生卒年代和文学黄金期刚好覆盖晏几道的一生,对比这 6 人的词作,显然能够看出差异:
    欧阳修的黄金期在 1030 至 1070 年间;
    司马光的黄金期从幼年砸缸一直持续到 1085 年;
    王安石的黄金期在 1069 至 1085 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同逝于 1086 年,前后脚退出舞台);
    苏轼的黄金期在 1079 至 1100 年;
    秦观的黄金期在 1085-1110 年代;
    周邦彦的黄金期在 1085-1110 年代。
    欧阳修、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乃父的晚辈故旧,苏轼、秦观一长一幼与自己同时代,周邦彦是自己晚辈,其中欧王苏又同为 “唐宋八大家” 之列,晏几道夹在这 6 人中,他所思所写与这 6 人是格格不入的。
     
    先说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这 4 位,他们皆以文章著名。


    尽管后世都对欧阳修和苏轼的词赞不绝口,例如欧阳修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又如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但是两人在文学上更著名的并不是词作而是政论文章和散文。“欧苏” 以散文并称,这对比晏几道是很有意思的,可见词作在两人的人生中只是妆点,心怀政治抱负、平衡在政事与人情之间、用词作进行私人情怀写作,是欧苏两人非常鲜明的特点。恰巧,晏殊对词作也是抱持这种态度。
     
    至于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一对秤不离砣的政治冤家,两人则更主要以政论文章为主要创作领域。据说司马光传世的词作仅三首,其中一首最有名的一句是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王安石诗词创作也少,但传世的几首诗特别著名,例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他们对诗词创作的频率可以看出,这对冤家虽然毫不在乎诗词创作,但两人堪称儒家 “修齐治平” 思想最为极致的楷模,更不要说司马光还留下了一部厚厚的《资治通鉴》,专为教皇帝如何做人。如果要对比晏殊,二人占了其身为宰相、治理政事、实现政治抱负的那二分之一。很极端。
     
    有前面这 4 位做参照,大体上能看出晏几道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闲散逸趣了。晏几道幼年成长经历和青少年时期,基本上都在父兄的显贵荫庇之中,偏偏他继承了父亲的才情,走出了一条近乎纯文学青年之路,远离政治。用晏殊的 “不如怜取眼前人” 之语来说,或许让最心爱的小儿子远离政治是对他的拳拳之爱,不过从时代来看,远离政治、做纯文学青年,恰恰让晏几道失去了与同时代最优秀人才头脑激荡的机会。
     
    苏轼年长晏几道一岁,秦观比苏轼小十二岁,苏轼和秦观结成了忘年交,可苏轼想要拜访晏几道却被其鄙视看不起。读过晏几道的词,我特别能理解小七鄙视苏东坡的理由 —— 你苏东坡的词不如我晏小七的工整精致,你不配!然而正是对比两人的词,包括秦观和周邦彦的词作,我恰恰理解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句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以及他认为关乎词作境界之 “隔” 的审美态度。
     
    关于宋词审美中的 “隔” 是什么,我在读《北宋名家词选讲》一书中的领悟是,我给你一个我能看懂的符号,这个符号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看得懂,但它又不能生僻孤陋和拗口,还得让你听起来就联想到美,这样的一个符号就是 “隔”。
     
    在那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晏殊而是苏轼之词的审美张力,其实放在这里用来说明晏几道词更合适了。
     
    我之所以视晏殊是最爱的词人,是因为他在政治、道德、才情和智慧之间的达观、真挚和理性。相比之下,苏轼的情绪更奔放、想象力更丰富,不过他绝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在野派,与晏殊少年成名、身居相位而进退咸宜不同,晏殊在抱负上克制和放弃的要多过所追求的。这也是为何晏殊词中总带有理性的原因,而这一层理性,恰恰是晏殊词之 “隔”。
     
    苏轼则不同,豪放派的标志。这两天因为一个别的事情反复让我想起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对叶问说,“拳不能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苏轼性格和他的词极为贴切,苏轼之所以与王安石争、与司马光争,正是因为他舍身忘我、不计身后身,于是被政敌攻诘一贬再贬。在我看来,苏轼至真至纯、如阴阳中的阳,而晏殊则是阴阳调合的均衡。所以苏轼词是在小我和抱负用诗词裹在了一起,仅在文字和才情之间作了一道隔断。
     
    晏几道就完全不同了,晏几道词给我的感觉完全是至阴至柔,而且这种阴柔还不是秦观那种质朴的柔,晏几道词中是浓丽、高饱合度的阴柔。原因也很简单,他作词主要是为了给家伎歌唱表演,而他一生人最重要的似乎就是享受歌舞带来的美感,他的词几乎全部对酒筵歌席和莺莺燕燕的抒情。
     
    一旦把握了晏几道词的特点,再加上对同时代著名词人(以及十几年后出生的陆游、辛弃疾)对比,就很容易理解叶先生评晏几道词是 “词的发展这条长流之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 的理由。
     
    姑且不以格局论高下,就算以想象力和表现力来说,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中的 “一蓑”,秦观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中的 “一相逢”,周邦彦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中的 “鸡相应”,这些超越酒筵歌席的文字岂不是更丰富?
     
    词已经能够在其他词人笔下表现出非常大的包括自然、政治、社会、抱负以及私人情绪等内容的格局,而晏几道始终在围绕狭隘的领域搞创作,纵使他也游历了许多地方,但那些游历并没有进入到他内心、进入到他的词中。这就是我觉得他的词很乏味无趣的原因,词藻确实好,言之无物然并卵。
     
    读到这本父子词集,我有一个最直接的感慨,即是父亲到底要为孩子留下一个怎样的遗产。
     
    不能说晏殊教育子女是失败的。晏殊 47 岁才有了晏几道,到他去世时小七 17 岁。晏殊已尽可能把才情传给了这个最心爱的小儿子,而且,他经营一生客观上留下了极佳的政治遗产,电视剧《清平乐》中,欧阳修便带着尚是少年的晏几道参加宋仁宗的生日爬梯,我猜,晏殊应该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想给小七留下一个圆满人生。
     
    遗憾的是,父亲对孩子人生的设计总不可能按计划实施。晏几道或许便是某种为天赋所累的天才,恰好又有显贵家世为支撑,如同任正非的二公主姚安娜。家世让他不可能像父亲、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那样,由寒门从头奋斗一次,家世已经给他的心结上了一个笼子,把他与社会现实隔绝开来。当然,家世背景也同样守护了他的纯真,而这份纯真与天赋、家世重叠在一起,进一步让他生活在自己的歌词创作之中…… 形成内卷。
     
    所以,到底是给孩子一个风和日丽的温房好,还是给孩子见惯大风大浪、手把手教他打怪通关更好?不同的父亲会有不同选择,不过从二晏在宋词方面的艺术成就来看,宋词中最重要的境界肯定没法传承。或者说,蕴含在一切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境界都没法传承,每个人都必须用心领悟、从头修炼属于自己的境界,正所谓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和 “酒筵歌席莫辞频” 中的晏殊是清冷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中的晏殊是轻盈的。只可惜,他最终也只是把自己独自活成了珠玉,儿子也并不真地懂得老子。

      3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 珠玉、小山、子野、屯田、东山、淮海、清真,其词皆神于炼,不似南宋名家针线之迹未灭尽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