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巴赞奉献给广大影迷的“电影圣经”。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卷
  • 摄影影像本体论
  • 完美电影的神话
  • 电影语言的进化
  • 有声电影出现以来剪辑方式的演化
  • 蒙太奇手法的优势与缺陷
  • 为不纯粹的电影辩护
  • 戏剧和电影(一)
  • 简要的历史回顾
  • 剧本!剧本!
  • 那样的改编戏剧,我看不下去!
  • 是罐头戏剧,还是超级戏剧?
  • 戏剧和电影(二)
  • “在场”的概念
  • 对立与认同
  • 布景背后
  • 电影银幕与空间真实性
  • 演戏的类比
  • 规律
  • 《乡村牧师日记》与罗伯特·布列松的风格
  • 查理·卓别林
  • 查理是一个神话人物
  • 是什么赋予了查理生命?
  • 查理和物体
  • 查理和时间
  • 查理特有的“快速后踢”
  • 重复的原罪
  • 游离于神圣世界之外的人
  • 电影与探险
  • 绘画与电影
  • 下卷
  • 一种关于真实的美学:新现实主义
  • 先驱
  • 解放:决裂与复兴
  • 仁者爱人与批判现实
  • 专业演员与非专业演员的混合
  • 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和真实性
  • 从《公民凯恩》到《法尔比克村》
  • 《战火》
  • 叙事手法
  • 意大利电影的现实主义与美国小说的叙事手法
  • 《大地在波动》
  • 《偷自行车的人》
  • 德·西卡:场面调度者
  • 附:关于《风烛泪》的注解
  • 《风烛泪》:一部杰作
  • 《卡比利亚之夜》:新现实主义的尽头
  • 伪情节剧
  • 表象的真实性
  • 彼岸的世界
  • 叙事方式的革命
  • 四目相对的瞬间
  • 为罗西里尼辩护
  • 凡尔杜先生的神话
  • 《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
  • 《舞台春秋》之伟大
  • 西部片,或者,典型的美国电影
  • 西部片的演变
  • 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
  • 定义与形态学
  • 海报女郎的蜕变
  • 海报女郎背后的哲学
  • 海报女郎与电影
  • 《不法之徒》
  • 为《电影中的情色》一书作注
  • 让·迦本的宿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电影是什么?》…电影是艺术的娱乐,也是娱乐的艺术

    《电影是什么?》… 创造是艺术,再创造是娱乐。电影是以创造的方式进行再创造,是艺术的娱乐,也是娱乐的艺术。电影首先是娱乐,它们拍出来不是让富人或博物馆收藏的。人类除了生存与繁演外,一切空暇都是休闲娱乐,学习也不例外,艺术也不例外,当然电影更不例外。刻苦学习与艺术无价不过是一些拥有相关优势的人故意制造出来吓唬平民而已。电影是给平民看点,所以一直被认为并不算真正的艺术…… 电影和绘画、舞蹈、书法一样也可能成为艺术。新技术总是先用战争,之后是生产,最后才是娱乐。娱乐到大家腻了,精品就顺时而生,这个时候还能引起注意的就是艺术了。《公民凯恩》里有一个经典场面,近景是凯恩母亲与银行代理签订抚养协议,中景是无力阻止他们的父亲,而在窗框勾勒的远景中,凯恩正在玩雪,浑然不知快乐的童年即将结束。深焦镜头让画面具有复杂多层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个镜头绘画可做不到…… 能称之为艺术的经典电影,创作者就是艺术家。他们能用不同的视听角度来实现屏幕上显得 “真实” 的表达,而不是现实再现。现实中有真实但噪音噪视太多,电影中的真实融合了现实与创作者的思考与情感。与一切艺术一样电影的经典主题都来自人类的基本逻辑,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那些话题。生存、繁演以及空下来的娱乐,这些娱乐包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创造新事物,修行新自己,直至极致……(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电影是什么?》是一本不像理论的理论书籍,巴赞的真诚与热情激励着人们探索电影的魅力,透过电影拥抱现实。今天,电影同我们的关系依旧密切,重读这本写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电影是什么?》,我们依旧能学到如何看电影,和如何看待电影。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电影理论的圣经

        这本被誉为 “电影理论的圣经” 主要向读者讲述了法国电影理论大师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思想。作为本书作者的大师安德烈・巴赞被称为 “新浪潮电影教父”,童年时期的巴赞就非常喜欢观察昆虫和小动物,并对自然科学有着强烈的热爱,因此,在他的众多影评中,总是会看到与生物学和地质学思想的结合。在 1942 年,由于自己对电影的追求与沉迷,他开办了自己的电影俱乐部,并在一年之后,立志将电影评论作为自己的事业。书中作者输出并且阐释了大量自己对电影独到的观点与思想,比如,巴赞讨论了电影同现实的关系。他强调,电影应该是 “向现实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电影因艺术地展示现实而精彩。巴赞非常反对虚假的电影,倡导现实主义的影像。再比如,巴赞还认为,电影是非常能体现导演意志的,只有脱离制片厂,将个人风格带入电影,才能为电影拓宽道路。除此之外,巴赞还鼓励导演尽可能多地使用电影的技术手段,声音、色彩、宽银幕、立体效果等。本书还向读者们展示了巴赞是如何分析电影的,众多影视作品中他尤为欣赏卓别林的电影,并将卓别林电影分为三个时期:早年的卓别林多扮演街头小混混,单纯引人发笑;经典时期的卓别林饰演小人物,激发了观众的道德感,让观众同情地笑;而在晚年时期,凡尔杜这类的人物超越了道德,让观众不仅仅发笑,还能沉思。不难看出,巴赞在评价电影作者时,会将电影放在整体中考量。他以突出的风格元素为切入点,以同类型作品作为参考系的横轴,以该作者自己的作品序列作为参考系的纵轴,寻找其中有差异、有转变的地方,探寻这种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0年12月,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教育部教材出版中心之一;1995年被原新闻出版署批准为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3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电子音像出版社,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之一,从此拥有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四大媒介的正式出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