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为中古史研究提供新的民族史史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系列专书《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的第二册,第一册包括汉赵、后赵、前燕国部分,本册则包括前秦、后秦、后燕部分。繁体横排。约45万字。 史料的匮乏,是中古史研究者所面临的共同困境。现存中古史史料本来不多,而正史及其他各类典籍中,少数族史料又远远少于汉族史料,中古史研究中民族史史料不足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出土资料的利用,似乎是一条出路,但近年来中古史出土资料中,与少数族相关的文字十分有限,因而,能否借此为民族史研究在资料方面打开僵局,仍不容乐观。那么,中古民族史史料匮乏的困境,是否还有可能突破?进一步说,传世文献中的中古民族史史料,是否还有深度挖掘的空间?笔者以为:转机或许在于研究者视野的调整。譬如本文所涉及的《通鉴》十六国史的文字,以往多被认为是第二手资料,在史料或史实的层面,并未受到特别的关注,但经过细致比对又可以发现:《通鉴》这部分的记载,许多是不见于他书的。《通鉴》保存的十六国史文字,包括那些出处不详的内容,是否也能当作史料乃至第一手资料使用,就成为中古民族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经研究、搜集发现,《通鉴》保存的十六国文字,数量及所占比例都极为可观,如《通鉴》前燕部分约四万五千字,不见于诸史者达二万五千字,在上一册中已有统计、说明,本册所涉及的前秦部分约六万字,不见于诸史者达二万八千字,比前燕部分还多,在《通鉴》保存的十六国史文字中,重要的史实也并不罕见,堪称十六国史研究中在《晋书》等正史、《御览》等类书之外的另一个巨大的资料库。 《通鉴》保存的十六国史史料,大量保留旧史文字,对于今天的十六国史研究,几乎具有与《三国志》裴注类似的“补阙”作用。如《通鉴》叙十六国宗王事迹,多冠以王或公号,与《晋书》一般仅称官位不同。温公等人对包括《晋书》载记在内的十六国史文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理,因而《通鉴》往往又可纠正史及相关文献之误。《晋书》纪、传或载记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有时差异极大,甚至完全相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通鉴》为此又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甄别意见。 《通鉴》的上述价值,仅从个别段落是不易看清的。本系列专书将《通鉴》十六国史资料全部辑出,逐条与相关文献比较,分析各种差异,辨别诸史文字、内容的真伪,进而考查《通鉴》作者处理十六国史文字的思路,甄别因误读或改写造成的舛讹,复原各种关键的细节,尝试为十六国史研究提供一种基础性的资料。笔者更大的企图,则是以《通鉴》为基本参照系,全面衡量、判别各种十六国史文字的史料价值,利用宋代学者司马光等人的研究成果,从现有少量的中国中古民族史史料中大限度地搜集信息,为21世纪的学术研究开辟一点新的空间。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出版説明
  • 代序言 爲司馬光正名 ——《通鑑》十六國部分的史料價值
  • 《資治通鑑》前秦國資料釋證
  • 卷九一
  • 卷九四
  • 卷九五
  • 卷九六
  • 卷九七
  • 卷九八
  • 卷九九
  • 卷一〇〇
  • 卷一〇一
  • 卷一〇二
  • 卷一〇三
  • 卷一〇四
  • 卷一〇五
  • 卷一〇六
  • 卷一〇七
  • 卷一〇八
  • 《資治通鑑》獨家所存前秦國資料輯錄
  • 《資治通鑑》後秦國資料釋證
  • 卷八八
  • 卷九二
  • 卷九四
  • 卷九五
  • 卷九六
  • 卷九七
  • 卷九八
  • 卷一〇〇
  • 卷一〇一
  • 卷一〇三
  • 卷一〇四
  • 卷一〇五
  • 卷一〇六
  • 卷一〇七
  • 卷一〇八
  • 卷一〇九
  • 卷一一〇
  • 卷一一一
  • 卷一一二
  • 卷一一三
  • 卷一一四
  • 卷一一五
  • 卷一一六
  • 卷一一七
  • 卷一一八
  • 《資治通鑑》獨家所存後秦國資料輯錄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