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介绍的不是印象笔记怎么用,而是怎么用印象笔记。

内容简介

在一个时间和知识都极度被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事情已经变得不可逆,我们唯独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更好地驾驭工作、生活、学习等众多方面。这本书便是帮助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个人管理系统的书籍。Evernote 在这本书中充当了桥梁,作为一款广泛流行的笔记软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快捷地构建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不仅探讨如何使用Evernote 帮助我们提高个人效能,帮助自我成长,同时也留给读者很多自我想象的空间,Evernote 使用经验固然重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理念更为重要,这也是本书创作的初衷。享受工具带给我们的惊喜,同时也将构建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提上日程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建立思维的秩序
  • 1.1 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
  • 1.1.1 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
  • 1.1.2 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
  • 1.1.3 收集箱:你的第二大脑
  • 1.2 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
  • 1.2.1 关注当前任务
  • 1.2.2 责任和关注点
  • 1.2.3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 1.3 捕捉大脑中的各类灵感
  • 1.3.1 碎片化的胡思乱想
  • 1.3.2 主动探索式的创造性思维
  • 第2章 建立信息的秩序
  • 2.1 建立信息秩序的前提
  • 2.2 信息的类型
  • 2.2.1 纸质资料
  • 2.2.2 文字和图片
  • 2.2.3 文件、声音、视频
  • 2.2.4 HTML网页
  • 2.3 信息的来源
  • 2.3.1 电话/短信
  • 2.3.2 即时通信工具IM
  • 2.3.3 邮件
  • 2.3.4 网页
  • 2.3.5 手机应用程序
  • 2.4 建立信息的秩序
  • 2.4.1 电话/短信
  • 2.4.2 即时通信工具IM
  • 2.4.3 邮件
  • 2.4.4 网页
  • 2.4.5 手机应用程序
  • 第3章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 3.1 知识体系与自我学习
  • 3.1.1 学校教育与自我学习
  • 3.1.2 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 3.1.3 经典阅读与浅阅读
  • 3.1.4 聚焦关注领域,有目的地收集信息
  • 3.2 根据个人目标建立关注点
  • 3.3 根据关注点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 3.3.1 建立收集箱(Inbox)
  • 3.3.2 为关注的领域建立笔记本
  • 3.3.3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
  • 3.3.4 定期对信息进行整理
  • 3.4 信息的存储与加工
  • 3.4.1 现阶段对信息存储的要求
  • 3.4.2 存储不等于掌握
  • 3.4.3 聚沙成塔式的知识积累
  • 3.4.4 信息加工三要素
  • 3.4.5 养成加工信息的习惯
  • 第4章 建立个人信息库
  • 4.1 纸质资料电子化
  • 4.1.1 纸质资料的存储
  • 4.1.2 各类纸质资料的电子化
  • 4.1.3 纸质资料的加工
  • 4.2 建立个人信息库
  • 4.2.1 人脉管理系统
  • 4.2.2 个人图书库
  • 4.2.3 多媒体管理系统
  • 4.2.4 家庭管理系统
  • 第5章 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
  • 5.1 关于任务管理
  • 5.1.1 任务的定义
  • 5.1.2 任务组成
  • 5.1.3 任务管理的三个关注层面
  • 5.2 专注当下工作流
  • 5.2.1 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的管理
  • 5.2.2 用印象笔记管理任务工作流
  • 5.3 建立个人经验库
  • 5.3.1 任务完成后的行动后反思
  • 5.3.2 任务资料的加工与组织
  • 5.3.3 纸质资料电子化
  • 5.3.4 从工作流到经验库
  • 5.3.5 建立常用工作模板
  • 第6章 记录你的人生轨迹
  • 6.1 记录,看得见
  • 6.1.1 记录有助于提高意志力
  • 6.1.2 记录帮助明确下一步行动
  • 6.1.3 记录帮助不断累积经验
  • 6.2 记录的几个层面
  • 6.3 晨间日记
  • 6.3.1 小日记大梦想
  • 6.3.2 九宫格晨间日记
  • 6.3.3 图文并茂的晨间日记
  • 6.3.4 用标签组织一辈子的晨间日记
  • 6.3.5 我的日记我做主
  • 6.4 时间日志
  • 6.4.1 时间都去哪儿了
  • 6.4.2 记录时间日志的方法
  • 6.5 周回顾
  • 6.5.1 周回顾的作用
  • 6.5.2 周回顾都做些什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1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个时代仿佛陷入了一种怪圈,如果你不与他人说自己很忙,就好像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仔细想想又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忙什么。脑子里有很多挥之不去的闪念在提醒自己: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我下午需要做什么,我明天需要做什么,甚至一个月后的某一天,我需要做什么。在这样的 “心魔” 驱动下,就很容易造成自己很忙的幻觉,我每天都很忙,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些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想法,就成了我们压力的源头。就好像手机后台运行了很多程序,虽然看不到,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着,打开的程序越多,系统就会变得越慢。禅宗中讲 “禅,是一种有序的思维。” 充斥着压力的我们,无论是大脑还是内心都是散乱无序的,脑子里闪现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要做的事情,思维无序,把自己搞得疲惫。饿了不吃,或者猛吃,困了睡不着,胡思乱想,该起床却起不来,精神很疲惫,身体也很糟糕。而我们向往的,是一种有序的境界,专注当下,享受当下的美好,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印象笔记》

      管理资料就是为了管理自己,我们要明白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根据省力法则(定义来自于《懒惰脑科学》)尽量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记下来。所以,放弃 “我有一个好脑子,能记住很多事情” 的想法吧,把自己的大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让笔记成为你的第二个大脑。个人喜好:喜欢 flomo 和印象笔记结合,flomo 充当了便利贴的作用,印象笔记则是定期整理的个人资料系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杂事、各类灵感和想法、海量的信息 P3 人类是从过去漫长的数十万年进化而来,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只经过短短的两百多年,到现在进入信息社会,科技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以至于人类大脑还不能自然进化出面对海量信息的有效筛选过滤机制。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后天掌握工具和方法来形成,而目前而言云笔记就好最好的作为大脑延伸的一种工具,云端保存不怕丢失,快速搜索你想要的,以及多端同步在任何地方你在外部记忆都跟着你走。> 抛弃 RSS 的博客订阅使用印象笔记订阅博客 P49 用云笔记来订阅博客这种行为不可取地方在于云笔记是作为所有信息的收集平台,还是经过你选择还筛选的?而云笔记本身的关键词就是「笔记」,其中缘由不需要多说,就如你上课做笔记不会把教科书直接抄在你的笔记本上面那样。而作者认为「传统的订阅知识更新网站,就会进行内容推送。虽然你对某个网站或作者感兴趣,但也不意味着对所有文章都感兴趣。这种推送有时候也会给你造成压力。」然后作者认为解决方案是「上到具体网站用悦读这个插件来保存文章并用云笔记来查看」,而这样一来又回到过去的年代,凡是你需要获取信息你都要定期去到那一个网站看看有没有新的内容,那么如果你需要同时关注 50 或者 100 个网站呢?很多时候一旦信息过载到你不能处理的时候,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工具不好,然后选择不关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订阅微信公众号过多而不再去阅读。而目前确实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使用 RSS 设定有效的过滤机制,譬如在 Inoreader 或者 Feed 设置具体的筛选,以及你减少要持续关注的主题。而认为好的文章或者部分信息再提取到云笔记里面去。> 存储不等于掌握 P62 把存储当成掌握,把记住的当成学会,都是人类大脑的偏误。> 两级分类有点少?P66 确实少,认知科学家已经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认知结果是树形结构,而单纯的两类结果并不能形成有效或者全面的知识树结构。然而这会在长期使用会产生一个什么问题?由于你的笔记越来越多,那么笔记本也就越来越多,笔记本组也会随时增加,即使是按照规律的命名法则来命名,都会出现一级目录过程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会导致人的大脑认知过载,就不再想使用,或者从目录去找相关信息。所以为弥补这点,Evernote 就用各种横向搜索的方式来辅助和加强。(当然,这也是它们的定位)个人推测 Evernote 之所以这样设计产品,可能跟过去网民寻找网站的历程有关,在互联网初期网站还不是是否之多的时候,Yahoo 通过目录和分类的方式给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是因为这样 Yahoo 崛起,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站越来越多,单靠一个页面已经越来越难整理分类,同时 Yahoo 这种基于人工的整理分类推荐人工也非常之高。在这个时候 Google 产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搜索的方式你就能查找到整个互联网上你想要和相关的信息。>FSR 分类逻辑 P66Flow 工作流,Stock 经验库,知识体系 Reference。还真的第一次知道这种分类逻辑,不过发现自己一直也在使用,似乎也把自己的定位概况了。基于 FSR 分类逻辑应该是基于项目层面,工作流是当前的文件夹 / 笔记本,经验库是过去项目文件的归档,甚至可以提供模板清单来支持前者,除此之外其他相关的信息就是知识体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5条书评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