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余位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四个著名思想实验,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德国知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引用了十八世纪以来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巴尔扎克、卢梭、伏尔泰、亚当·斯密等启蒙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等文学与思想巨擘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掀起了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导言
  • 第一部 杀死满大人
  • 第一节 拉斯蒂涅踌躇了
  • 第二节 对简朴的礼赞
  • 第三节 发生在遥远处的不幸
  • 第四节 利己主义的荒漠
  • 第五节 意念杀人
  • 第六节 放之四海皆准的良知
  • 第七节 大与小,远和近
  • 第八节 残暴的思考者
  • 第九节 人性的纽带
  • 第十节 “人”在人之中
  • 第十一节 建立在不幸之上的幸
  • 第十二节 战争的绝望
  • 第十三节 布尔乔亚的耸肩
  • 第二部 道德的地理学
  • 第十四节 利益主宰世界
  • 第十五节 对差异的礼赞
  • 第十六节 此方的真理,彼方的愚痴
  • 第十七节 关于边界
  • 第十八节 丈量道德
  • 第十九节 唯一的道德
  • 第二十节 大国与小国
  • 第二十一节 共和主义的困境
  • 第二十二节 平等的边界
  • 第二十三节 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
  • 第三部 遥望远处的灾难
  • 第二十四节 在里斯本,一切都很好
  • 第二十五节 恐惧与怜悯
  • 第二十六节 一场发生在中国的灾难
  • 第二十七节 对普世之爱的警戒
  • 第二十八节 与分身的对话
  • 第二十九节 旁观者的转化
  • 第三十节 与疯子与死人的共感
  • 第三十一节 无用的小玩意儿
  • 第三十二节一场宏伟的目的异化(Zweckentfremdung)
  • 第四部 塞住两耳的哲学家
  • 第三十三节 不合时宜的观察
  • 第三十四节 具有歧义的助言
  • 第三十五节 一种关于怜悯心的理论
  • 第三十六节 哲学及其缺憾
  • 第三十七节 利己心与人类的幸福
  • 第三十八节 对于冷漠的狂热主义
  • 第三十九节 作为诱惑的无神论
  • 第四十节 双重作者身份
  • 第四十一节 隐秘的对话
  • 第四十二节 变了质的动物
  • 第四十三节 人类之敌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盲信

    在本书中,里德对进步主义、辉格史观的警觉,对启蒙及其困境的反思随处可见。从卢梭对即将到来的 “革命的世纪” 之预言,到弗洛伊德与其同时代人对 “文明的进程必须经历倒退与回归” 的共识,里德似乎在暗示,对人类道德日益进步、人权意识日臻完善的近代主义式的盲信不过是一种虚妄的幻想。每当这种傲慢的妄想被鼓吹到极致,人类就离灾难不远了。在里德看来,百科全书派学人所构想的日趋大同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 “虚假的欧洲”:盲信进步、盲信普世价值与仁爱,盲信人能够通过思考与道德提升将人性的纽带扩展到全世界。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转动眼睛,发掘更多视角,看见世界,也留意身旁

      作者真是能人啊!一本书里请来了一大桌欧洲历史上的文学大师和思想巨匠,他提出议题,引发讨论。书外的读者我,甚至能感受到这场架空辩论中那一路火花带闪电的氛围… … 书中的议题跟全球化背景下的 “伦理道德” 有关,这个现在被普遍用于各个领域的准则,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却很难量化,更难统一标准。把当下的困惑抛回到过去,看看被时代铭记的大师们怎么说。作者核心的灵魂拷问是:“我们为何对远处的灾难报以同情,却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卢梭一派观点认为,人类的情感会随着可以延伸的边界扩大而逐渐挥发,人类是因为想逃避身边的义务才转而去关注远方的灾难;与其观点对立的狄德罗一派认为,现代科技能够将全人类的情感联通,因此我们有机会和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产生共情,而且这种情感纽带会愈发强韧。大家都知道,任何一方观点都是不完整的,我们更喜欢综合多方观点来看问题。社会现象的出现往往映射了一段时间内人类思维模式与行为轨迹的趋势,值得被慎重对待。作者提出的问题关联了几个思想实验,最后一个思想实验阐述得比较具体,可以参考一下。个人认为,现代科技缔造出的全球化时代,人们对远方的共情能力确实得到了增强,但这种对远方的共情和对近处的漠视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不愿意承担身边义务的人有很多,原因也很多,但大多是借口,因为是义务的话,那就是天然要承担的。对作者的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有些人逃避义务的同时又想给自己塑造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形象,所以去关注远方的灾难。人类的眼睛多么灵活啊,希望我们不要只是仰头或远望,多转动眼睛,发掘更多视角,看见世界,也留意身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