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347千字
字数
2020-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专家精编,全面呈现新文化运动。
内容简介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由著名学者孙郁主编,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卷》(季水河编)、《新教育卷》(上、中、下)(程方平编)、《妇女与性别卷》(上、下)(杨联芬编)、《域外文学思潮卷》(李今编)、《新旧之争卷》(范国富编)、《文学改良卷》(徐纪阳编),计六卷九册,四百余万字。每卷收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原始史料,从民初直至1923年前后,力图完整再现新文化运动的整体面貌。
目录
- 版权信息
- 马克思主义传播卷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 文前彩插
- 出版说明
- 总序
- 马克思学说
- 马克思学说的批评
- 马克思传略
-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
- 什么叫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的目的
- 民众的大联合
- 社会问题
- 复一心社函
- 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原(节选)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社会主义
- 马克斯主义(Masxism)
- 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
-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 文化运动与劳动运动
- 《社会主义史》序
- 论社会主义
- 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
-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
- 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
- 社会革命底商榷
- 马克思还原
- 中国底乱源及其归宿
- 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
- 中国工人的状况和他们对俄国的期望
- 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 社会主义与中国
- 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 唯物史观大意
- 共产主义历史上的变迁
- 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给中共一大的报告
- 社会主义批评
- 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 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 各地劳动运动现状
- 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
- 唯物史观不是什么?
- 马克斯主义浅说
- 马克思的两大精神
- 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必要及我们现在入手的方法
- 马克思学说
- 再论《共产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
- 今日共产党之真谛何在
- 唯物史观底概要
- 马克思学说与中国
- 世界社会运动中共产主义派之发展史
- 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
- 经济形势与社会关系之变迁
- 社会主义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意识
- 《马克思传及其学说》自序
- 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
- 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
- 谁是中国国民革命之领导者?
- 列宁主义概论
- 列宁主义与杜洛茨基主义
- 作者简介
- 编后记
- 新教育卷 上册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 文前彩插
- 1916
- 1917
- 1918
- 1919
- 新教育卷 中册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 1920
- 1921
- 1922
- 新教育卷 下册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 1923
- 1924
- 附录 五四运动时期教育大事记(1919—1923)
- 作者简介
- 温故知新,走好中国教育自主发展之路
- 妇女与性别卷 上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 文前插图
- 所望于吾国女子者
- 中华妇女界祝辞
- 论女界修饰奢侈之害
- 妇女之对于仆婢
- 男女自由平等之真解
- 择偶自由论
- 戒早婚
- 妇人观
- 欧洲七女杰
- 挪威之女子选举权
- 贤母良妻主义与救国问题
- 大战争与男女之关系
- 哀青年
- 贤母氏与中国前途之关系
- 女子教育
- 论中国女子婚姻与育儿问题
- 女子问题之大解决
- 自由结婚
- 文明结婚
- 女权平议
- 结婚与恋爱
- 结婚问题之研究
- 女子问题:新社会问题之一
- 自由恋爱
- 贞操论
- 贞操问题
- 我之节烈观
- 美国的妇人
- 随感录(三十四)
- 读王卓民君《论吾国大学尚不宜男女同校》商兑
- 女子人格问题
- 结婚与妇人
- 战后之妇人问题
- 男女问题
- 男女社交公开
- 废娼问题
- 男女关系的进化
- 男女交际问题杂感
- 大学宜首开女禁论
- 女学生之爱国运动
- 大学应当为女子开放
- 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
- 俄国的婚姻制度
- 女子解放与家庭改组
- 秘密恋爱与公开恋爱
- 大学开女禁的问题
- 论中国家庭应该改组
- 中国妇女问题——圈套——解放
- 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
- “少年中国”的女子应该怎样
- 妇女解放与Democracy
- 第四阶级的妇人运动
- 绝对的男女同校
- 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
- 男女公共生活之精神的互助
- 对于妇女解放实行上的意见
- 何故不许女子平等
- 女子解放大不当
- 中国女界之进步
- 结婚之真意义
- 妇女解放
- 女子解放论
- 女子教育之革新
- 妇女解放的第一步
- 论妇女们应该剪头发
- 李超传
- 与本月刊记者论妇女问题书
- 答A.Y.G.女士
- 妇女问题杂评
- 新妇女的新道德
- 社交公开后妇女底觉悟
- 新妇女与旧家庭
- 妇女和孔子
- 妇女解放问题的建设方面
- 读《少年中国》妇女号
- 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
- 婚姻自由
- 世界两大系的妇人运动和中国的妇人运动
- 世界妇女运动之近状
- 通信:妇女选举权
- 女权与法律
- 评女子参政运动
- 女子的觉悟
- 废娼问题
- 婚姻自由和德谟克拉西
- 法律上的离婚问题
- 妇女在法律上之解放问题
- 自由离婚论
- 儿童公育和会食
- 女子教育的三个时期
- 评儿童公育问题
- 苏维埃俄国之妇女与儿童
- 妇女与性别卷 下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 文前彩插
- “儿童公育”的辩论
- 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
- 读东荪《妇女问题杂评》的意见
- 现代结婚基础的缺陷和今后应取的方针
- 通信:妇女·青年·劳动三个问题
- 两种制度下面底妇女
- 通信:男女同校问题
- 近代思想家的性欲观与恋爱观
- 长沙袁舜英女士自杀事件
- 罗素与妇女问题
- 性的道德底新倾向
- 男女同校
- 通信:社会改造与妇女问题
- 妇女主义的发展
- 访问日本妇女问题女论客山川菊荣女士之谭话
- 剧本上的“伊”和“她”
- 俄罗斯革命与妇女的地位
- 爱伦凯女士与其思想
- 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
- 俄罗斯的母亲与儿童
- 随感录(一〇七):性美
- 随感录(一〇八):女人压迫男人的运动
- 婚姻问题
- 列宁底妇人解放论
- 绅士阀与妇女解放
- 新时代之新贞操论
- 现代妇女问题剧的三大作家
- 文化与两性关系
- 我底恋爱观
- 妇女问题底关键
- 少年中国的男男女女
- 独身问题之研究
- 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
- 再论男女社交问题
- 男女社交与恋爱
- 舜生的“男女社交和一夫多妻”
- 男女社交底自由
- 通信:男女社交与群众心理
- 对于第三阶级妇女的希望
- 社会主义与“公妻”
- 所谓女性主义的两极端派
- 结婚革命之提案
- 对于正在改革中的女界联合会献议
- 已觉悟的女性对于男女社交的责任
- 男女社交过渡时代
- 妇女问题与现代社会
- 女子经济独立问题
- 恋爱的意义与价值
- 妇女问题与性的研究
- 恋爱结婚与将来的人种问题
- 离婚与道德问题
- 自由离婚论
- 中国目前之离婚难及其救济策
- 社会主义对于教育和妇女二方面的关系
- 生育节制和恋爱
- 性教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 生育节制和新马尔塞斯主义
- 女子与文学
- 社交和恋爱
- 妇女问题的由来
- 妇女问题研究会宣言
- 开放全国各校男女同学并遇留学东西洋考试男女一律选派案
- 女权运动同盟会宣言
- 通信:恋爱问题的讨论
- 对于女子“恋爱问题”底感想
- 男子对于女子的自由离婚
- 农村的妇人问题
- 节育的本义
- 中国的女权运动
- 近代妇女运动发生的途径
- 妇女参政运动的过去及现在
- 中国女子的觉醒与独身
- 妇女主义与妇女参政
- 妇女问题与中国妇女运动
- 女权运动者应当知道的
- 人权与女权
- 中德妇女教育之比较
- 女子与其使命
- 北京女高师游艺会新剧说明
- 我希望学生新剧团实行男女合演
- 妇女主义者的贞操观
- 妇女剪发问题
- 离婚与结婚
- 妇女运动的新倾向
- 妇女运动与常识
- 妇女运动的第一步
- 中国妇女参政运动之前途
- 妇女运动概论
- 废娼的根本问题
- 新学说与旧礼教
- 著译者简介
- 编后记
- 域外文学思潮卷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 文前彩插
- 文学思潮演进概述
-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社会思潮
- 俄国文学译介潮流
- 重要国家国别文学概况
- 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
- 罗曼主义
- 写实主义
- 自然主义
- 唯美主义
- 新罗曼主义
- 表现主义
- 未来派
- 早期左翼文学译介潮流
- 弱小民族文学译介潮流
- 文学革命中的新文体潮流
- 著译者简介
- 编后记
- 新旧之争卷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 文前彩插
- 出版说明
- 总序
- 文化偏至论
- 破恶声论
- 论中国今日当昌明孔教
- 孔教会序
- 读经当积极提倡
- 驳建立孔教议
- 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
- 订孔
- 论思想战
- 复古思潮平议
- 敬告青年
-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 吾人最后之觉悟
- 孔子平议(上)
- 孔子平议(下)
- 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 宪法与孔教
-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 再论孔教问题
- 致陈独秀
- 孔子与宪法
-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
- 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 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
-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
- 复辟与尊孔
- 欧洲最近思潮与吾人之觉悟
- 迷乱之现代人心
- 狂人日记
- 新的!旧的!
- 调和之法则
- 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 偶像破坏论
-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随感录三五
- 随感录三六
- 随感录三八
- 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
- 非“君师主义”
- 大战终结后国人之觉悟如何
-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祖先崇拜
- 思想革命
- 新旧思潮之激战
- 随感录五四
- 实验主义
-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 新旧思想之折衷
- 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
- 论国故学
- 新旧与调和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吃人与礼教
- 何谓新思想?
- 新思潮的意义
- 调和论与旧道德
- 说孝
-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 与印度泰谷尔谈话
- 《吴虞文录》序
- 评提倡新文化者
- 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
- 估《学衡》
-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
- 论中国近世之病源
- 评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论新文化运动(节录留美学生季报)
- 杜威论中国思想
- 现今西洋人文主义
-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 所谓“国学”
- 什么是文化?
- 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录中华新报)
- 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
- 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
- 太戈尔的国家观念与东方
- 白璧德论欧亚两洲文化
- 灯下漫笔
-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 整理国故与“打鬼”
- 作者简介
- 编后记
- 文学改良卷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编委会
- 文前彩插
- 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 《天演论》序
-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 文学小言
- 译《孝女耐儿传》序
- 译《贼史》序
- 文学总略
- 论式
- 梅光迪致胡适书信二封
- 陈独秀答胡适之
- 文学改良刍议
- 文学革命论
- 赞文艺改良附论中国文学之分期
- 反对用典及其他
- 我之文学改良观
- 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
- 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
- 论白话小说
- 陈独秀答钱玄同
- 文学革新申义
- 文言合一草议
- 新文学与新字典
- 文学革命之反响
-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 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
- 论短篇小说
- 中国之下等小说
- 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
- 新文学问题之讨论
- 戏剧改良各面观
- 人的文学
- 通信:文学改良与孔教
- 平民文学
- 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
- 今日中国之小说界
- 什么是文学?
- 随感录三十九
- 随感录四十三
- 文学论
- 怎样做白话文?
- 中国文艺界之病根
- 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
- 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
- 白话诗的三大条件
- 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
- 文学之性质
- 白话文的价值
- 时势潮流中之新文学
- 规劝林琴南先生
- 随感录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
- 驳胡先骕君的中国文学改良论
- 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
- 文学革新杂谈
- 反对中国文学革命
- 归国留学生与文学革命
- 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
- 谈新诗
- 什么是新文学
- 新文学的要求
- 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
-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
- 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
- 我的白话文学研究
- 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 新诗底我见
- 文学与职务
- 翻译文学与佛典
- 《小说月报》改革宣言
- 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
- 文学的定义
- 美文
- 文学的使命
- 文学与革命
- 中国文人(?)对于文学的根本误解
- 诗底自由和普遍
- 国语文法概论
- 新文学与创作
- 论散文诗
- 评《尝试集》
- 新文学观的建设
- 论新旧道德与文艺
-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 新文学之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
- 纯散文
- 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
- 新诗的地位
- 文艺之社会的使命
- 作者简介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