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1千字
字数
2023-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普利策奖作品:安妮·博耶揪心揭露癌症之殇,诗意勇敢围攻资本主义治疗体系。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20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在41岁生日后的一个星期,美国作家、诗人安妮·博耶被诊断出患有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这是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她由此写下这部令人揪心的生存回忆录,完整呈现了从确诊到治疗、治愈的全过程,探讨了以数字屏幕为媒介的疾病体验,以诗人的丰满语言、喷涌的情感投注,讲述了自己亲历疾病的残酷,以及对美国癌症治疗体系资本主义运作机制的批判。本书在欧美引发了巨大反响,各国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感同身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阅读体验。特别是全球疫情期间,众多读书、医疗、女性团体发起共读本书活动,共同反思疾病、死亡中的身份政治和政治隐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
-
序言
-
梦寐者
-
癌症大楼的诞生
-
病榻
-
预言如何应验
-
骗局
-
朱丽叶塔·马西纳的泪宫
-
徒劳于世
-
临终窥伺
-
后记 以及是什么拯救了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为了活下去,我愿做任何事。
在《秋园》以及其所处的时代,女性患上乳腺癌无疑于要遭受身体和精神等多重折磨。从患病的那一刻开始,她们就被人们宣判了死刑。或者说在人们眼中她们已经死去,只等真正埋入土中的那一刻才宣告结束。《未死之身:一位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记录了作者罹患癌症前后的一些思考和感受,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和死亡等话题的深入思考。从发现癌症的那一刻起,巨变就在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发生。1. 宣判死刑当医生告知作者身患癌症的时候,无疑是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宣判了作者的死刑。作者的人生也因为它的出现而变得截然不同,以往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此后即便战胜病魔也难以恢复如初。否认、愤怒、讨价还价、绝望和接受,这五个阶段通常在人们面对死亡等巨大变故之后出现,在作者身上也可以看到。古希腊时代人们会通过梦境求助神明,如今的人更会像乔布斯一样尝试各种手段。作者虽然没有像乔布斯那样乱搞,也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就像标题中所说,为了活下去,愿做任何事。不过书中有些人做得就过了头,比如放弃化疗,选择所谓的食疗等错误方式。求生的本能会让人做出各种外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而在本人看来却极为合理,甚至可以说非常明智的选择。尽管如此,疾病却不会买账,常常以其独特的方式将残酷的事实展现给世人。相对来说,作者是幸运的。可以说是在阎王殿里走了一遭,劫后余生会让人对生死和很多东西有完全不一样的认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似乎也有些道理。2. 无底深渊作者用患病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旦被确诊就像是瞬间跌入无底深渊。在这种急速下坠的过程中你只能独自一人去默默承受,大声疾呼也不会被听见。看起来人还活着,但却在许多人的眼中就此消失,或者是变成透明的物体。医生眼中你不过是一个病例,照护者眼中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累赘,朋友眼中可能是一个瘟神。当你真正面临的那一刻才会发现,此前所有的经验和知识在此刻都化为虚无。独自踏入了一片未知的海域,不知该何去何从,更不知道接下来迎接自己的到底是什么。不管是和书中的相比,还是其他的,作者的经历还要算比较幸运的。她还有朋友的支持,也有现代医学的帮助,更有了逃过一劫的好运气。最为重要的是她通过文字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这种独特的体验里有太多的东西是文字等形式难以描述的,可能得亲身经历才会明白。不过还是需要尽可能去分享出来,让个人的经验帮助到更多的人。3. 面对痛苦痛苦是一个比较私人化的体验。医生和护士或许认为其采取的措施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然而患者就是会感受到痛。哪怕患者的呼声不被其认可,或者是通过其他错误的方式进行回应。对于痛苦的分级以及采取药物进行缓解的做法有进步的一面,但也可能会因此打开潘多拉的魔盒。最近离世的 “钱德勒 “因《老友记》享誉中外,却也在面对痛苦之时遭受了《梦瘾》中奥施康定的残害。作者有幸在此过程中没有遭逢此等厄运。可现实中有不幸经历的人不在少数,这里面有大药厂的推动,更有不负责医生的助力,还有医药代表的诱骗。除了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更是如潮水般涌来。有些源自于身边人,有些则是来自于远方的陌生人。作者在书中记录的肯定难以覆盖现实中所要面对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筛选。纵使如此,读者很容易明白,这是一个最好不要拥有的体验。可惜美好的愿望并不总是成真,癌症就像是一直都存在于你我身体里的不定时炸弹。4. 关于死亡日常生活的小世界会打造出一片安静祥和的氛围,从而让我们忘记了世事无常。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我们与死亡的关系更是如此。我们总以为离自己很远,却会像作者一样在不经意间发现死亡的如影随形。癌症的存在,提醒我们死亡并不是外界的入侵,甚至也不是突然出现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深深根植于我们生命里。也许在某个时刻,一线之隔的死亡会成为不速之客。我们或许对于未来和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划和安排,却没有对人生中最重要的这一环做出足够的准备。生命终点的降临总是会让我们措手不及,坦然面对的想法时常成空。作者和前人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可真正能帮助多少不得而知。或许只有当我们独自面对的时候才会知晓,不过此时无法逃离,甚至是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作者可能对即将到来的场景进行了反复练习,可时常都会发现无济于事。对于疾病和死亡,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死亡以及与其相伴的恐惧可能让人讳谈生死,但结果往往会更糟糕。5. 劫后余生作者是幸运的,没有被乳腺癌杀死。劫后余生再也回不到以往的人生轨道,从此踏上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过去那些熟悉的会变得更加陌生,此番经历可能会变得模糊,不过总是会让你想到死神的存在。狄更斯的《圣诞颂歌》里富人会发生转变,现实中的人确实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不过这种转变未必就是好的,有些人可能会走上一条更加疯狂的道路。即便是像马斯克那样坚信物理规律的也会信念动摇,在《埃隆・马斯克传》里面对火箭的接连爆炸也开始祈祷。当科学难以帮助到我们的时候,作者也会做出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举动。就癌症而言,复发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落下了。像作者这样疾病被掏空的身体可能更容易在此后的时光中遇到。将过去抛之脑后是一个美好的想法,可事实上它或多或少都会对此后人生的轨迹产生一些影响。癌症可能会成为过去式,但我们却未必能走出它的阴影。6. 写在最后本书不局限于文学,书中还提到了其他精彩的著作,作者更是有不少精彩的发言。整体上而言,这本小书值得一看。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做出进一步的思考。《无国界病人》和本书作者一样是幸运的,都曾直面死亡,也在死神眼皮底下躲过一劫。两者虽都为文学作品,但各有不同。前者更偏纪实一些,本书更偏随笔。癌症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可我们对此的了解依然是少之又少,就像对死亡一样。有些时候我们甚至都不愿意多一点了解,或者只是叶公好龙。斯多葛学派让我们想象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从而更好去进行应对。和死亡、疾病这样相关的更应该如此。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年轻人和老年人就可能有不同的态度。年轻时候的无知无畏或许只是因为觉得离自己很远。年长之后的避讳可能是离得太近,近在咫尺,让人难以直视。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