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5.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3千字
字数
2005-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讲述了舆论学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应用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内容如下:“原理”部分,着重阐述舆论学的基本原理知识。“方法”部分,对民意测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系统的梳理。“应用”部分,具体到运用舆论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课题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此部分包括舆论调查课题的确定原理与概念的操作化;问卷设计的组成与步骤;舆论调查的程序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规范等。
本书在整体上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不同的部分又有各自的特点:
“原理”部分,在揭示舆论领域的知识范畴、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时,注重理论的简洁性,突出理论的现实性,在解析具体的舆论原理时,往往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舆论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析理。
“方法”部分,在对民意测验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分别考察,针对不同方法的特点予以案例佐证。
“应用”部分,展示民意测验调查课题的整个程序,从课题如何确定、问卷设计、调查实施到调查报告的撰写,同时对各个环节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既强调宏观视野,又注重微观操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部分 原理
- 第一章 舆论的三要素
- 第一节 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
- 一、公共性
- 二、冲突性和反常性
- 三、现实性
- 第二节 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
- 一、问题的相关性
- 二、社会成员的主体性
- 第三节 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
- 一、集合性
- 二、表层性
- 第二章 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发挥
- 第一节 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解析
- 一、关于两个学派的观点的再认识
- 二、舆论与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的三个环节
- 第二节 舆论设定社会目标
- 一、社会目标设定的动因
- 二、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
- 三、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
- 第三节 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
- 一、专业水平、科学意识
- 二、利益平衡、轻重缓急
- 第四节 舆论反馈社会效果
- 一、定性与定量评价
- 二、动态评价与反馈
- 第三章 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
- 第一节 舆论的形成过程
- 一、关于舆论的形成过程的诸多种说法
- 二、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
- 第二节 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
- 一、反映舆论状态的几个重要标示
- 第四章 舆论的引导和控制
- 第一节 传播的控制
- 一、关于事实信息的传播控制
- 二、关于意见信息的引导
- 第二节 对象和问题的控制
- 一、对象的控制
- 二、问题的控制
-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与控制
- 一、控制目标的转型
- 二、控制方式的转型
- 第二部分 方法
- 第五章 关于舆论测量
- 第一节 测量的定义
- 一、测量的客体
- 二、测量的工具
- 三、测量的结果
- 第二节 测量水平
- 一、定类测量
- 二、定序测量
- 三、定距测量
- 四、定比测量
- 第三节 舆论测量的原则
- 一、取高原则
- 二、适度原则
- 第六章 现代舆论测量的特点与功能
- 第一节 舆论测量的特点
- 一、调查目的的推断性
- 二、调查成本的经济性
- 三、调查操作的客观性
- 四、调查精确度的可控性
- 五、调查结果的定量性
- 第二节 舆论测量的功能
- 一、社会评价功能
- 二、决策参考功能
- 三、社会沟通与社会示范功能
- 四、学术促进功能
- 第七章 舆论测量的两个基本问题
- 第一节 调查谁的问题
- 一、普查和抽样调查
- 二、现代民意测验发展的两个阶段
- 三、网上调查
- 第二节 如何调查
- 一、思路之一:控制方法
- 二、思路之二:全方位的信息把握
- 第三部分 应用
- 第八章 舆论调查课题的确定原理与概念的操作化
- 第一节 研究课题确定的原理
- 一、研究课题确定的一般原理
- 二、舆论调查课题确定的原理
- 三、初步探索
- 第二节 概念的操作化
- 一、概念的形成与界定
- 二、概念的操作化
- 第九章 问卷设计
- 第一节 问卷的组成
- 一、说明信(卷首语)
- 二、填答说明
- 三、问题和答案
- 四、其他资料
- 第二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和具体方法
- 一、主要步骤
- 二、具体方法
- 第十章 调查实施与调查报告的撰写
- 第一节 调查实施
- 一、访问员的素质要求
- 二、访问员的培训
- 三、入户调查
- 四、调查督导
-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撰写
-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 二、分析报告写作的几点建议
- 附录:上海居民读报情况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