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共创建史的进一步研究均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为日本学者所著,他搜集了中、日、俄等国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共成立时期的马列主义传播渠道、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形成,以及中共成立的时间和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等问题,都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作者还力图表明应纠正以回忆录取代原始资料的研究方法。本书对我国党史研究有一定的启迪。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凡例
  • 序章
  • 第一节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共产主义者在上海接触
  • 第二节 促使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一节 五四时期中国的新思潮
  • 1. 知识与革命运动
  • 2. 五四时期的“新思想”与传播媒介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北京的传播
  • 1. 《晨报副刊》与陈溥贤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 2. 陈溥贤与日本的革新运动
  • 3.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陈溥贤的中介作用
  • 4. 李大钊与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
  • 1. 国民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2. 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 3. 戴季陶与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
  • 4. 汉译本《共产党宣言》
  • 5. 留日回国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第四节 布尔什维克主义文献在中国的传播
  • 1. 《新青年》杂志的变化
  • 2. 《共产党》杂志介绍欧美社会主义文献
  • 3. 陈独秀与布尔什维克主义
  • 4. 李大钊与布尔什维克文献
  • 小结
  • 第二章 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 第一节 鲜为人知的“密使”
  • 1. 苏俄接近远东
  • 2. 魏金斯基之前的“使者”(一)
  • 3. 魏金斯基之前的“使者”(二)
  • 4. 俄西伯利亚、远东的对华工作机关
  • 第二节 魏金斯基的活动
  • 1. 魏金斯基一行来华
  • 2. 魏金斯基在北京的活动
  • 3. 魏金斯基的身份和活动据点
  • 4. 魏金斯基在上海的活动
  • 5. 使者相继来华
  • 第三节 中国“伪”共产党始末
  • 1. 近藤荣藏接触的中国“共产党”
  • 2. 1921年齐聚莫斯科的中国“共产党”
  • 3. 大同党
  • 4. 苏俄对大同党的工作
  • 5. 姚作宾与全国学联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第一节 上海的建党活动
  • 1. 对中共发起组形成的研究
  • 2. 中共发起组的几个侧面(一)
  • 3. 中共发起组的几个恻面(二)
  • 4. 中共发起组的活动
  • 第二节 中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
  • 1.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 2.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 3. 武汉、长沙、济南的共产主义小组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书记处(伊尔库茨克)获得的中国情报
  • 2. 《中国共产党宣言》
  • 3. 中国共产党向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提交的报告
  • 4. “中共使者”张太雷
  • 5. 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的中国代表
  • 6. 《给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的报告》的起草者
  • 7. 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与中国共产党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召开大会的准备工作
  • 1. 马林、尼科尔斯基来华
  • 2. 大会的召集
  • 第二节 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 1. 时增时减的“一大”出席者人数
  • 2. 大会代表
  • 3. 会期
  • 4. 大会会场被搜查之谜
  • 5. 大会讨论的内容
  • 第三节 年轻的党员们
  • 1. “非孝”青年
  • 2. 摸索中国改造之路
  • 3. 留日生活
  • 4. 从无政府主义到布尔什维克主义
  • 5. 东京被捕以及被驱逐出境
  • 附录一 日中社会主义文献翻译对照表
  • 附录二 中国社会主义书籍简介(1919—1923)
  • 附录三 施存统口供
  • 参考文献目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