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7千字
字数
2015-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公民社会救助权研究》梳理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公民社会救助权研究》对我国公民的基本社会救助权利进行了梳理,并将该权利具体类型化,为公民切实可行地享有该类权利提供了路径上的标示,为我国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书的研究成果论述较为充分,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对社会救助的研究
- 二、对公民社会救助权利的研究
- 第三节 全书结构
- 第一章社会救助和社会救助权的概念辨析
-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概念辨析
-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
- 二、社会救济与社会救助
- 三、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 四、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 五、社会优抚与社会救助
- 第二节 社会救助权的概念辨析
- 第二章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历史发展及其趋势
- 第一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历史发展
- 一、西方国家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演进过程
- 二、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历史发展
- 第二节 国内外公民社会救助权发展的背景对比
- 一、权利保障传统不同
- 二、司法审查传统不同
- 三、经济发展过程不同
- 第三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未来:社会救助民营化的趋势
- 一、社会救助民营化的趋势的成因
- 二、中国社会救助的民营化的法律问题
- 第三章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基本性质
- 第一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性质的基本分析
- 一、公民社会救助权是公民基本权(人权)的延伸
- 二、社会救助权是一项社会权利(或社会经济权利)
- 三、公民社会救助权是可选择的请求权
- 第二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性质辨析
- 一、原有对于公民社会救助权性质的认识
- 二、对公民社会救助权性质的辨析
- 第四章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价值理念
- 第一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基本价值:公平和效率的辩证统一
- 一、社会救助体系下的公平与效率观
- 二、公民社会救助权促进公平和效率
- 第二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核心价值:促进人性尊严的发展
- 一、人性尊严:现代宪法的灵魂
- 二、各国宪法对于人性尊严的规定
- 三、人性尊严作为积极给付的转变:公民社会救助权保障基本生存条件
- 第三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最终价值: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一、公民社会救助权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 三、公民社会救助权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五章公民社会救助权的要素分析
- 第一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权利主体
- 一、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权利主体普遍性特征
- 二、公民社会救助权权利主体的具体类型
- 第二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义务主体
- 一、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义务主体的框架
- 二、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义务主体的具体类型
- 第三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内容
- 一、最低生活保障权
- 二、专项救助权
- 三、灾害救助权
- 四、社会互助权
- 第六章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法律保障历程
- 一、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国际人权法在国内的效力
- 二、公民社会救助权升为宪法权利保障的意义
- 第二节 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发展
- 一、最低生活保障权的发展
- 二、专项救助权的发展
- 三、灾害救助权的发展
- 四、社会互助权的发展
- 第三节 我国社会救助权缺失的表现以及权利缺失的原因分析
- 一、公民社会救助权缺失的表现
- 二、公民社会救助权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改善公民社会救助权状况的路径
- 一、确立公民社会救助权利主体地位
- 二、培养受救助主体的权利意识
- 三、废除对受救助主体区别对待甚至带有歧视性的政策和规定
- 四、建立公私协力的保护机制
- 五、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对公民社会救助权利的保护功能
- 第七章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实现机制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法律体系
- 一、统一社会救助规范
- 二、制定社会救助法律
- 三、社会救助条约在国内的实施
- 第二节 强化社会救助法的实施机制
- 一、优化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 二、规范社会救助行政执法
- 三、确保社会救助基金安全
- 第三节 构建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法律救济机制
- 一、公民社会救助权可司法性的理论分析
- 二、公民社会救助权司法救济的模式选择
- 三、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司法救济的可能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部分
- 二、英文部分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