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既是二战海战的全景纪实,也是一部大国兴衰启示录。

内容简介

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世界上有六个海军强国——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其中,英国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1945年,当这场世界大战落幕时,世界上仅有一个海军强国,那就是美国。英国海军实力大减,剩下四个国家的海军已被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让位于美国的海上霸权。而这就是二战海战导致的结果。

1939年9月17日,德国的一艘U艇在爱尔兰西南部击沉了英国航母“勇敢号”,二战海战正式打响。战争在三个战场同时进行:在大西洋,这是一场破交与保交的拉锯战。德国U艇持续猎杀盟军的商船,试图扼杀通向英国的海上贸易路线,而盟军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护航。在太平洋,这是一场典型的马汉式较量,是美国和日本争夺制海权的战争。战列舰对战列舰,航母对航母……

大规模舰队战一场接着一场,拼的是双方海军的真正实力。在地中海,上述两种类型的战争都存在,但规模小得多,实力较弱的意大利海军无法对盟军海军构成有力威胁。1943年,意大利投降,盟军先是在地中海海战中胜出。1945年,随着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二战海战终于落下帷幕。

本书从二战前六大海军强国的基本面貌一直写到战争结束,是一部二战海战的全景纪实。同时,保罗·肯尼迪教授延续了他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的方法,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与战略分析结合起来,从经济、军事、技术、地缘政治、战略思想、政治决策等多重角度,为我们盘点了六国海军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详细分析了六国海军沉浮的原因尤其是美国海军快速崛起的原因。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二战中的同盟国海权是如何胜利的?
  • 前言
  • 第一部分 布置舞台
  • 第一章 序幕:海权与历史进程
  • 第二章 1939年以前的军舰和海军
  • 受海军条约限制时代的海军
  • 当时的战舰
  • 1939年的六大海军
  • 第三章 地理、经济和地缘政治
  • 地理因素对六国冲突的影响
  • 经济上的变量:科技和生产力
  • 战略思想家和海战的胜利
  • 第二部分 大海战纪实,1939—1942年
  • 第四章 二战初期的海上战争(1939年9月—1940年7月)
  • “施佩伯爵号”的史诗
  • 挪威沦陷
  • 1940年4月至6月西线的灾难
  • “向西看,大地一片光明!”
  • 第五章 欧洲战场的海战(1940年7月—1941年12月)
  • 大西洋斗争加剧(1940—1941)
  • 地中海的复杂形势
  • 战争蔓延到太平洋和东南亚
  • 第六章 全面海战(1942年)
  • 大西洋、北极和加勒比海域
  • 马耳他及其内海
  • 日本的猛攻、决战中途岛和海战的转型
  • 第三部分 关键之年,1943年
  • 第七章 盟国控制海洋(1943年)
  • 地中海战场的胜利
  • 北大西洋战场的胜利
  • 美军在太平洋缓慢推进
  • 第八章 全球力量平衡的转移(1943—1944年)
  • 美国新海军
  • 美国空中力量的爆炸式增长
  • 资源和军工实力的比较
  • 资助战争
  • 长期历史趋势的自然结果?
  • 第四部分 大海战纪实,1944—1945年
  • 第九章 盟军在海上的绝对优势(1944年)
  • 1944年的太平洋巨浪
  • 诺曼底登陆和盟军海上力量
  • 侧翼包抄:北极和地中海
  • 第十章 盟军在海上的胜利(1945年)
  • U艇回光返照的有限威胁
  • 日本被击溃(1945年1月至7月)
  • 冲绳岛战役
  • 第五部分 影响与反思
  • 第十一章 二战中的海军和海权:一次盘点
  • 结语 历史的洪流
  • 附录 从三个角度看二战中关键的1943年
  • 附录一 1943年5月6日,在黑暗中击沉U艇
  • 附录二 假设的因果链:从苏里南的铝土矿山到1943—1944年西太平洋的海空胜利
  • 附录三 美国排名第一:1930—1960年各大国战舰总吨位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陸权到海泉权,再过渡到制空权

    这本书以太平洋战场为核心线索,重构了二战期间海洋权力博弈的立体图景。作者保罗・肯尼迪摒弃传统陆权视角,通过翔实战例揭示制海权如何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关键变量。书中开篇即以珍珠港事件为锚点,剖析日本联合舰队看似辉煌的突袭背后,实则暴露出工业基础薄弱与战略资源匮乏的致命缺陷。作者用精确数据对比美日两国战舰建造速度:1941 年至 1945 年,美国下水 18 艘大型航母、10 艘战列舰,同期日本仅完成 5 艘航母与 1 艘战列舰。这种工业产能的悬殊差距,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中逐渐显现,最终导致日本海军从战略进攻转向被动防御。作者对大西洋战场的解读同样深刻。他通过德军潜艇狼群战术与盟军护航体系的较量,阐释技术革新对制海权的颠覆性影响。声呐定位、护航航母编队、加密通信技术的突破,使原本脆弱的北大西洋运输线成为支撑欧洲战场的生命线。作者特别指出,1943 年 5 月盟军击沉 U 艇数量首超德军建造数的转折点,标志着工业体系与科技水平的综合较量取代了单一战术优势。在战略层面,作者重构了地中海战役的地理政治价值。通过马耳他岛的物资争夺战、西西里登陆的兵力投送、诺曼底登陆前的舰炮准备,论证海洋通道控制权如何影响陆地战场走向。书中详细对比 1942 年北非战役中美英舰队与维希法国海军的实力对比,揭示制海权对登陆作战成功率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战后秩序,作者并未停留于表面叙述。他通过分析美国海军从 “两洋舰队” 到全球部署的转型,指出太平洋战争催生的新型航母战斗群,实质是冷战时期海权投射能力的预演。作者更以冲绳战役中美军舰载机对陆攻击效能的实战检验,预见战后航母从舰队决战武器向力量投射平台的角色嬗变。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超越战役纪实层面,将海军战略与工业产能、科技创新、地缘政治深度勾连。作者以海洋为棱镜,折射出二战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比拼。这种分析范式对理解当代海洋争端仍具启示:从南海岛礁建设到北极航道开发,制海权的内涵早已超越舰炮射程,演变为综合国力的持续博弈。

      转发
      1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