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明代郎署官与文学权力问题,是明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郎署官员与文学权力之关系切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从文化的合法性、策略实施、文学经典、出版传播等层面,结合主流学术转向、翰林情结、郎署文学传统等因素,深入揭示明代郎署官与文学权力之关系及其意蕴,系统考察明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动力,以丰富明代文学研究的内涵。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文归馆阁,政推郎署:郎署文学权力的缺失
  • 第一节 馆阁、郎署社会分工与郎署文学权力的缺失
  •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与郎署文学权力的先天性缺失
  • 第三节 庶吉士制度与郎署文学权力的缺失
  • 第二章 由继承到颠覆:郎署文学意识的觉醒与文学权力下移
  • 第一节 郎署对馆阁文学权力的依附及其策略
  • 第二节 郎署文学意识的觉醒与文学权力下移
  • 第三节 “颠覆”策略的内在动力与外部机遇
  • 第三章 由集中到分散:诸调杂兴与郎署文学权力的分化
  • 第一节 六朝、初中晚唐策略的倡导与实施
  • 第二节 唐宋派的崛起及其文学策略的实行
  • 第三节 诸调杂兴与前七子郎署文学权力的分散
  • 第四章 上不在台阁,下不在山林:文学权力复归郎署
  • 第一节 后七子自觉的结盟意识
  • 第二节 多重文学社团的组建与命名
  • 第三节 文学权力复归郎署
  • 第五章 从郎署到山林、市井:郎署文学权力式微与晚明文学转型
  •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自悔”与郎署文学权力的削弱
  • 第二节 文学权力“复归台阁”与郎署文学权力的减弱
  • 第三节 从郎署到山林、市井:郎署文学权力式微与晚明文学转型
  • 结语 明代文学史建构的思考与启示:以郎署官与文学权力为中心
  • 主要征引与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