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专门系统研究语言符号学的著作。

内容简介

语言符号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主旨是研究语言符号本身以及用符号学的思想观点来研究语言学问题。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基础篇”,由语言符号概说、语言符号学概说、语言符号学的理论基础3章组成;中编为“思想篇”,共12章,分别对语言符号的二元对立、层次、意义、指称、关系、时态、功能以及主体观、双喻观、可逆性、象似性、标记性进行了独特的观点阐释和思想建构;下编为“历史篇”,对世界符号学和中国符号学的发展史予以了介绍。

目录

  • 版权信息
  • 索绪尔语
  • 上编
  • 第一章 语言符号概说
  • 第一节 人与符号
  • 第二节 符号
  • 第三节 语言与符号
  • 第二章 语言符号学概说
  • 第一节 语言学
  • 第二节 符号学
  • 第三节 语言符号学
  • 第三章 语言符号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索绪尔的理论思想
  • 第二节 皮尔斯的理论思想
  • 第三节 莫里斯的理论思想
  • 第四节 巴特的理论思想
  • 第五节 艾柯的理论思想
  • 第六节 雅各布森的理论思想
  • 第七节 巴赫金的理论思想
  • 第八节 洛特曼的理论思想
  • 中编
  • 第四章 语言符号的二元对立
  • 第一节 语言在言语活动事实中的地位
  • 第二节 语言和言语的特征
  • 第三节 语言和言语的二元对立
  • 第五章 语言符号的层次
  • 第一节 广义层次观
  • 第二节 狭义层次观
  • 第三节 语言符号的基本层次
  • 第六章 语言符号的意义
  • 第一节 关于语言符号意义的各种观点
  • 第二节 语言符号意义的层级观
  • 第七章 语言符号的指称
  • 第一节 意义和指称
  • 第二节 指称的特性以及层级类型
  • 第八章 语言符号的关系
  • 第一节 组合关系
  • 第二节 聚合关系
  • 第三节 两种关系的对立与联系
  • 第四节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制约因素
  • 第九章 语言符号的时态
  • 第一节 共时态和历时态的关系
  •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共时研究
  • 第三节 语言符号的历时研究
  • 第四节 语言符号发展的规律
  • 第五节 语言符号的矛盾性变异
  • 第十章 语言符号的功能
  • 第一节 功能概说
  • 第二节 社会因素和形式主义
  • 第三节 功能研究的理论方法
  • 第十一章 语言符号的主体观
  • 第一节 语构主体
  • 第二节 语义主体
  • 第三节 语用主体
  • 第十二章 语言符号的双喻观
  • 第一节 隐喻和换喻的共同特征
  • 第二节 隐喻和换喻的区别特征
  • 第三节 隐喻和换喻的具体体现
  • 第十三章 语言符号的可逆性
  • 第一节 可逆性的语言符号学分析
  • 第二节 可逆关系的性质特征
  • 第十四章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 第一节 象似性概念
  • 第二节 象似性的哲学基础
  • 第三节 象似性的分类及在语言中的体现
  • 第四节 象似性与语音意义
  • 第五节 汉语语言文化的象似性
  • 第十五章 语言符号的标记性
  • 第一节 语言符号标记性的界说与判别
  • 第二节 标记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三节 标记现象的本质特征
  • 第四节 标记模式的认知、心理、文化和语用机制
  • 第五节 标记理论在当代语言符号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其应用
  • 下编
  • 第十六章 中国符号学研究20年
  • 一、 中国符号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 第二节 中国符号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成果
  • 第三节 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展望
  • 第十七章 中国符号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符号学研究主题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符号学研究学科分布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符号学研究核心作者分析
  • 第四节 中国符号学研究核心作者被引频次分析
  • 第五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 第十八章 中国符号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 第一节 《理论符号学导论》
  • 第二节 《现代语言符号学》
  • 第三节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 第四节 当代中国符号学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十九章 中国符号学的历史任务
  • 第一节 中国符号学的理论依归
  • 第二节 中国符号学应有的学术精神
  • 语言符号学文献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应该对研究AIGC有帮助

    光是听前面几页 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能轻松阅读的书了,而是需要集中精神跟随其中文字叙述的。该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 它为中文读者系统勾勒了语言符号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完整疆域。本书第一版已是国内该领域的开拓性文本,第二版更显成熟。作者王铭玉没有满足于对西方符号学理论的引介上,而是致力于体系的构建。全书以索绪尔和皮尔士两大理论源流为起点,清晰梳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逻辑学到现象学的多重脉络。这种梳理具有学术史般的精确性,但目的并非复述历史,而是为了整合。作者试图在纷繁的符号学理论中寻找共性,进而搭建一个能够有效分析语言符号的操作框架。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 “意义” 的深度掘进。语言符号学核心关切便是意义如何通过符号生成与流转。作者不仅讨论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象征与索引等经典概念,更深入探讨了意义在文化、社会和心理维度中的动态性。符号不再被视为静止的实体,而是被视为在具体语境中不断被激活和重塑的进程。这一视角使得本书超越了传统语言学的句法语义分析,进入了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对话空间。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强烈的实证取向。理论阐述总辅以大量语言实例,从日常词汇到句子篇章,甚至跨文化交际案例。例如,对 “隐喻” 和 “转喻” 的讨论不仅涉及语言学机制,更揭示了它们作为人类认知根本方式的哲学意义。这种写法避免了符号学常有的玄学色彩,让理论落地,变得可感可知。它清晰地表明,符号学不是虚无缥缈的思辨游戏,而是剖析语言现实、解读文化密码的实用工具。就写作风格而言,本书语言凝练,术语密集,逻辑推进极为紧凑。它采用了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学术笔调,极少矫饰,这要求读者保持高度专注。但这种严谨也带来了回报:全书信息密度极高,几乎每一段落都承载着实质性的论点或材料。这正是一部理论著作应该有的样子 —— 精准、坚实、值得反复研读。当然,这种写作风格也可能将我这种非专业的读者拒之门外。它预设了读者对语言学乃至哲学的基本了解,入门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话说回来,本书的定位本就是专业学术著作,而非普及读物。它的价值在于为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乃至文艺批评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张精密的理论地图。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