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长江学者桑兵教授力作,解析中共持久抗战的军事大战略。

内容简介

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枢纽性、全局性的问题。

《论持久战》是系统阐述抗日战争军事战略方针的重要著作。

持久战的思想来源于哪里?毛泽东为何要写、对谁而写《论持久战》?国内各方势力对持久战如何理解?国共双方对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有什么不同?持久战如何战、如何到“底”、要多久?等等。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大处着眼:《论持久战》与抗战研究的进路
  • 第一章 持久战思想的发生衍化
  • 第一节 “持久战”的缘起
  • 第二节 德国持久战军事理论的输入及影响
  • 第三节 淞沪抗战与对日持久战的提出
  • 第四节 中共的抗日持久战战略及其渊源
  • 第二章 全面抗战初期各方的持久战主张
  •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后持久战呼声高涨
  • 第二节 两种持久战取向
  • 第三节 中共抗日持久战战略方针的确定
  • 第三章 《论持久战》的言说对象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因缘红军战法的全面抗战军事战略
  • 第三节 全面抗战初期的经验教训
  • 第四节 《论持久战》的概括总结
  • 第五节 改变全国抗战战法的努力
  • 第四章 国共抗战的战略异同与政治纠葛
  • 第一节 《论持久战》与全面抗战总战略
  •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
  • 第三节 敌后游击战的展开
  • 第四节 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归属
  • 第五章 鼓与呼:《论持久战》的舆论攻势
  • 第一节 鼓动
  • 第二节 呼应
  • 第三节 补充
  • 第六章 《论持久战》的各方反响
  • 第一节 从《论持久战》到“最高领袖”
  • 第二节 国共表里
  • 第三节 持久战与经济力
  • 第四节 并非尾声
  • 第七章 抗战到底的“底”
  • 第一节 国共的底线
  • 第二节 以战致和与最后胜利
  • 第三节 追究甲午失地
  • 第四节 不打到东京与彻底战胜日本
  • 第八章 持久战要多久
  • 第一节 战前及初期预估
  • 第二节 相持阶段中共的研判
  • 第三节 国民党抗战阶段的划分
  • 第四节 突然来临的胜利
  • 第九章 持久战要多久
  • 第一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第二节 绝知此事要躬行
  • 第三节 不信苍生信鬼神
  • 第四节 最后胜利与胜利之后
  • 征引文献
  • 人名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基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维,化解人际矛盾可获三点核心启发:1. 承认长期性,摒弃 “速胜幻想”:深刻冲突非一日形成,须建立 “持久战” 思维。避免因急躁而强压对方或仓促妥协(“速胜论”),亦忌消极回避(“投降论”),做好反复沟通、逐步化解的心理准备。2. 分阶段突破,积累量变质变:将化解过程分为三阶段:防御相持(控制情绪、暂停恶化);主动相持(耐心倾听、寻找共识点、建立微小互信);战略反攻(聚焦核心分歧,提出建设性方案)。每阶段积蓄积极因素,推动矛盾性质转化。3. 积小胜为大胜,瓦解矛盾基础:避免直接强攻核心矛盾。优先解决关联的、易达成一致的次要问题(如共同事务协作),通过具体合作的成功(小胜)逐步改善关系氛围,削弱对抗基础,为核心分歧的最终协商创造有利条件。关键点:时间与耐心也是解决方案,以策略性 “持久” 博弈实现矛盾态势的根本转化。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