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养育自己。

内容简介

面对养娃过程中的千千问,家长忍不住疾呼:“到底怎么做,才是对孩子好?”既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孩子,又面临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社会的要求、教育环境的改变,家长容易逐渐陷入焦虑和压力的旋涡,偏离教育的初心。

本书指出,“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家长80%的焦虑主要来自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这本书通过埃里克森、皮亚杰、安斯沃斯等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总结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逻辑思维、行为表现、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程度等,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从而看见孩子的成长需求,提供适合的支持。

作者张昕结合自身育儿经历,把家长的心声和焦虑来源层层剥开。他把那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致力让父母不仅能和孩子和解,也能和自己和解,同时让父母们更加明白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监护人,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好朋友和引路人。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儿童的存在是被发现的
  • 前言
  • 第一部分 爱与约束:找到家庭教育的平衡点
  • 儿童依恋关系的类型
  • 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对人格有哪些影响?
  • 父母的陪伴塑造健康的依恋关系类型
  •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电子产品
  • 电子产品并不是洪水猛兽
  • 二胎矛盾:“爱我的话为什么要生妹妹?”
  • 二胎家庭中一碗水端平的艺术
  • 多孩家庭的父母如何照顾所有孩子的情绪
  • “表达性书写”是一种有效的亲子沟通
  • 惩罚本身并不是目的
  • 管教是为了引导孩子敬畏规则
  • 孩子只吃西瓜心和草莓尖并不是自私霸道
  • 避免情绪对峙,正确引导孩子的是非观
  • 孩子“打爸爸”是欠教育吗?
  • 第二部分 如其所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与成长规律
  • 学会甄别智力开发课的有效性
  • 如何识别不靠谱的“心理”课
  • 警惕成为被贩卖焦虑的对象
  • “强迫”“刻板”“重复”等行为不一定是孤独症
  • 对低龄儿童不宜过度进行超前教育
  • 低龄儿童不会“5”以上的加减法很正常
  • 孩子到一定年龄才发展出减法思维
  • 如何从“满心只爱玩泥巴”到“唯有学习让我快乐”
  • “超前教育”不可取,“落后教育”也不对
  • 耐心帮孩子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 “说教”为什么对小孩子不起作用?
  • 5岁孩子动作慢,没有时间观念,是个大问题吗?
  • 父母的协助是孩子成长的“脚手架”
  • 第三部分 成为自我:成长的终极目标
  • 把生活的参与权交还给孩子
  • 父母需要“懒”一点
  • 如何帮孩子克服学习上的退缩感
  • 如何帮孩子克服“怕输”心理
  • “勤奋感”和“自卑感”需要平衡
  • 孩子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是成长的过程
  • 给孩子独处的空间和时间
  •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是一种自然现象
  • 孩子面对挫折时的铠甲,是父母的爱给的
  • “不爱学习”可能只是成长困境的表象
  •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 第四部分 放下焦虑:做父母是一辈子的修行
  • 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
  • 只会说“好话”的家长不是好家长
  • 妈妈不是超人
  • 好爸爸是家庭“润滑剂”
  • 对孩子的吵闹没有耐心并非不称职
  • 集体焦虑的家长,如何不被压垮?
  • 父母离婚对孩子影响大吗?
  • 家长得了时代病,却让孩子吃药
  • 家长的错觉:孩子不及我当年
  • 很多问题是父母自己想出来的
  • 拒绝做“玻璃心”父母
  • 我们想教出什么样的下一代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