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之中有大势,读懂历史的大逻辑。

内容简介

“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系列作品集,作者以史料为基础,以历史年代和人物为主线,对明史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尤其对帝王心术、政治生态、战争、人性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在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也能对明朝很多复杂事件及人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看到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必然和偶然。

目录

  • 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第一卷)
  • 版权信息
  • 自序
  • 01 论底层浮萍的自我修养
  • 02 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
  • 03 乱世!乱世!
  • 04 班底初成
  • 05 历史广角下的元末
  • 06 双管齐下的整顿
  • 07 “同性相斥”张士诚
  • 08 “如影随形”陈友谅
  • 09 “可怜巴巴”方国珍
  • 10 徽州鸿儒
  • 11 青田才子
  • 12 黯然离场和被迫变招
  • 13 岳父压顶
  • 14 许攸?黄盖?康茂才!
  • 15 官渡?赤壁?龙湾!
  • 16 决战前夕的最后一次收权
  • 17 救不救?这是个问题
  • 18 洪都龃龉
  • 19 枭雄末路
  • 20 备用领袖归天
  • 21 张士诚与苏州
  • 22 江南悉平
  • 23 北伐与称帝哪一个更重要?
  • 24 元廷内讧
  • 25 蜿蜒崎岖北伐路
  • 26 封赏功臣
  • 27 “奸臣集团”横空出世
  • 28 愈演愈烈的党争
  • 29 朱元璋险成汉献帝
  • 30 失败的北伐
  • 31 欲望掌控者的生杀予夺
  • 32 麻烦的日本
  • 33 终成主角的沐英
  • 34 沐王府
  • 35 打击贪腐的“空印案”
  • 36 郭桓案
  • 37 数据化的大明
  • 38 如此翁婿太搞笑
  • 39 捕鱼儿海的豪赌
  • 40 淮泗功臣集团的末日
  • 41 危险的平衡
  • 42 锦衣卫和南北榜
  • 43 落幕
  • 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第二卷)
  • 版权信息
  • 自序
  • 01 翻案风潮
  • 02 大分裂
  • 03 一意孤行
  • 04 朱棣的谋划
  • 05 周礼和井田制
  • 06 朱允炆筹谋破局
  • 07 乱起
  • 08 换帅疑云
  • 09 变招与血战
  • 10 一败再败
  • 11 困境
  • 12 大破大立
  • 13 消失的半年
  • 14 被神话的杀戮史
  • 15 大撒钱
  • 16 谁家天下谁掌权
  • 17 宦官集团登场
  • 18 削藩进行时
  • 19 稀里糊涂的惨败
  • 20 鞑靼臣服
  • 21 东北开疆
  • 22 贵州建省
  • 23 传奇西域之旅
  • 24 忽兰忽失温之战
  • 25 迁都风波
  • 26 酷吏的宿命
  • 27 盛世背后的隐忧
  • 28 倒霉的朵颜三卫
  • 29 赵王弑君大案
  • 30 仙路缥缈
  • 31 再起征尘
  • 32 曲终人未散
  • 33 短命天子
  • 34 汉王叛乱
  • 35 促织天子的悲喜人生
  • 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第三卷)
  • 版权信息
  • 自序
  • 01 幼主立,暗战起
  • 02 耐人寻味的登场方式
  • 03 云南乱局
  • 04 三征麓川
  • 05 东南火药桶
  • 06 被上天眷顾的也先
  • 07 众说纷纭土木堡
  • 08 大明分裂危机
  • 09 朱祁镇大败亏输
  • 10 尘埃落定
  • 11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 12 难以摆平的广西动乱
  • 13 社会进步的代价
  • 14 污名由来
  • 15 河套起争端
  • 16 雏鹰展翅任翱翔
  • 17 谁说宦官不如男
  • 18 身后名
  • 19 开局真德秀
  • 20 无法无天的官商勾结
  • 21 弘治难治
  • 22 改土归流
  • 23 妖孽出西域
  • 24 “女版诸葛亮”横空出世
  • 25 蒙古再度统一
  • 26 一言难尽的外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考据与想象的拉锯战

    一看到这套,不由自主的就会将当年明月的那套《明朝那些事儿》拿来对比。顾道惊城的《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前者以学术化的思维剖析王朝兴衰,后者用故事化的语言点燃大众热情。二者看似殊途,实则共同构建了当代读者理解明朝的认知坐标系。《明朝那些事儿》的叙事始终笼罩着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当年明月笔下的朱元璋被塑造成 “开局一个碗” 的逆袭典范,朱棣的 “靖难之役” 被形容为 “逆风翻盘” 的励志传奇。这种将历史进程归结于个人决策的写法,本质上是一种英雄史观的投射。书中对洪武四大案的描述,往往以 “稳固江山” 的逻辑为朱元璋的暴行赋予合理性,却忽视了封建皇权体制下制度性暴力的本质。这种叙事如同给历史人物戴上滤镜,让读者在热血沸腾中模糊了历史批判的边界。而顾道惊城在《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中,展现的是一种更接近学院派的唯物史观。当分析朱棣夺权时,他并未止步于权谋斗争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明初藩王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天然冲突、南北经济差异导致的统治成本攀升、军功集团与文官系统的利益博弈。在第二卷中,作者用整整三章篇幅探讨永乐朝 “迁都北京” 的决策,不仅呈现朱棣的个人意志,更从军事防御、经济重心转移、民族融合等多维度展开论证。这种写法让读者意识到,历史的演进是无数客观条件挤压出的必然结果,英雄不过是恰好处在时代裂变缝隙中的推手。当年明月开创的 “说书人” 式写作,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达到极致。他将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写成武侠小说般的对决,给张居正改革配上 “大明 CEO” 的现代标签,甚至为崇祯皇帝设计内心独白:“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种将历史戏剧化的处理,犹如给古老典籍装上流行文化的发动机,让原本晦涩的史料变得鲜活可亲。但代价也同样明显:当作者用 “格局打开”“降维打击” 等网络热词解构历史时,严嵩的贪腐成了 “职场厚黑学”,东林党争沦为 “办公室政治”,历史本身的沉重感在戏谑中悄然消解。顾道惊城则选择了一条更克制的道路。在《一读上瘾的明朝史》中,他创造性地采用 “双线叙事”:主线是帝王将相的权力游戏,辅线则是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第三卷分析土木堡之变时,作者先以小说笔法还原明英宗亲征的戏剧性场景,随即转入对卫所制度崩溃的系统性解构 —— 军户逃亡、土地兼并、军饷贪腐,层层剥开看似偶然的军事惨败背后的必然链条。这种写法仿佛在读者面前摆出两幅透镜:一幅展现历史现场的刀光剑影,另一幅透视社会肌理的病变溃烂。书中那些 “考点总结”“规律提炼” 的模块,更象是作者在故事高潮处按下暂停键,引导读者从情绪共鸣转向理性思考。在对待史实的处理上,两本书呈现出泾渭分明的态度。《明朝那些事儿》中充斥着大量 “合理的想象”:马皇后劝谏朱元璋的私房话、于谦守北京时的心理活动、甚至海瑞上书前夜的辗转反侧。这些填补史料空白的文学创作,如同给黑白照片上色,让历史人物变得血肉丰满。但这种创作自由也引发争议:当作者将胡惟庸案简化为朱元璋 “清理职场绊脚石” 时,实际上回避了明初皇权与相权博弈的制度性讨论。顾道惊城则始终在史料框架内跳舞。在探讨建文帝下落之谜时,他并列呈现《明太宗实录》的 “自焚说” 与民间野史的 “逃亡说”,并附上现代学者通过比对《奉天靖难记》不同版本的考证成果。这种 “摆事实不讲故事” 的写法,在第二卷分析永乐朝编纂《永乐大典》时尤为明显:作者不仅列出参与编修的学者名单,还详细拆解文献征引范围、编纂体例创新,甚至估算出全书抄写耗费的砚台数量。这种近乎执拗的考据精神,使得全书散发着学术论著的严谨气息,却也给普通读者筑起一道知识门槛。《明朝那些事儿》像一部历史题材的商业大片,用密集的笑点、燃点和泪点征服观众。它让数百万读者第一次发现,原来干枯的史册中藏着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剧本。而《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则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既有航拍镜头下的时代全景,又有显微镜下的制度切片。顾道惊城不满足于讲述 “发生了什么”,而是执着于追问 “为何发生”。这两种风格恰恰构成了历史普及的完整生态链:当年明月用故事打开兴趣之门,顾道惊城用思辨搭建认知阶梯。当读者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为于谦的北京保卫战热血沸腾后,翻开《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看到 “明代九边防御体系演化图” 时,那些曾经碎片化的情节突然有了锚点。这种阅读体验的递进,正是通俗历史写作的价值所在 —— 它让历史从庙堂之高走入市井之间,又在轻松阅读中埋下严肃思考的种子。或许正如顾道惊城在序言中所写:“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常读常新的问题。” 当这两本书并肩立在书架时,它们共同证明了:通往历史真相的道路,既可以充满欢声笑语,也能够布满思辨的荆棘。

      1
      5

    出版方

    紫云文心

    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是一家优秀的图书策划和发行公司,公司以经济管理、成功励志、文化历史等为主要出版方向,兼引进版权、挖掘原创和原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