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56千字
字数
2020-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内容简介
理论的生命力有赖于时代赋予的全新意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文化语境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与理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加快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术体系构建和话语创新。2018年10月26~28日,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35届年会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与导向”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曲阜召开。此次会议是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成立40周年的背景和时间节点上召开的。此次会议的召开和本论文集的出版,是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所做出的新的努力和尝试。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学术年刊编委会
- 目录
- 第一编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研究
- 再谈“莎士比亚化”
- 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挑战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应对
- 一 鲁德谬误:人工智能之“真实的挑战”与“美学上的假象”
- 二 人工智能的定位:人的器官的延长
- 三 马克思的审美“器官”论与“生产工艺学批判”
- 四 人工智能挑战之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的应对
- 论“艺术生产”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
- 一 生产劳动和资本一般
- 二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之间的文学艺术
- 三 当艺术生产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之后
- 唯物史观与当代文学批评
- 一 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与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基本路向
- 二 唯物史观: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三 人的发展:当下文学批评的根本关注指向
- 第二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当代建构
- 马克思节选《普罗米修斯》引发的学术争鸣及其反思
- 一 学术争鸣溯源
- 二 对蒲鲁东机械的普罗米修斯主义的批判
- 三 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
- 高科技与文学创作的新变
- 一 高科技与文学的“生存”
- 二 高科技对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影响
- 三 高科技时代文学创作的“思”与“诗”
- 重铸新时代中国文论主体精神
- 一 当代中国文论创新探索的理论反思
- 二 重铸新时代文论主体精神值得讨论的问题
- 新时代中国文艺彰显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 一 文化自信的战略立意和内涵定位
- 二 从四个维度探索文艺彰显文化自信的可能路径
- 对延安文艺讲话中文艺批评思想的重新认识
- 一 对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辩证阐述
- 二 对八种糊涂观念的理论辨析与批判
- 三 结语
-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四十年中国文艺理论
- 一 引子: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 二 价值理性鼓动下的诗性情怀
- 三 多元建构的散文时代
- “回到马克思”与当代性建设
- 一 时代变迁中的问题域转换与话语转型
- 二 “马克思的幽灵”:如何“回到马克思”
- 三 新时代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性
-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存在形态
- 引论
- 一 依托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理论拓展与理论突破
- 二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边界进行的选择与探索
- 三 学术命题的“马克思主义化”改造
- 结语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
- 一 症候性诊断与现实性问题
- 二 “学术化”与“现实化”
- 三 “向现实寻求思想”
- 从“文艺讲座”到“前哨”
- 一
- 二
- 三
- 四
- 从史诗般的新时代到“中华民族新史诗”
- 一 文艺要与时代保持张力关系
- 二 文艺要坚持人民美学的方向
- 三 创作者要“跳入生活”与生活“肉搏”“化合”
- 试论习近平的爱国主义与文艺关系思想
- 一 文艺工作者爱国是第一位的
- 二 爱国主义是文艺的主题
- 三 文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四 文艺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 五 文艺要坚持爱家与爱国相统一
- 六 文艺要多平台多形式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的彰显
- 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四个维度
- 一 立足现实,坚持理论应有的实践品格
- 二 不忘本来,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
- 三 吸收外来,借鉴与吸纳一切有益思想资源
- 四 面向未来,构建指导性、前瞻性理论话语
-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
- 一 思想标准:倾向性·真实性·情感性
- 二 审美标准:审美评价·形象评价
- 三 质量标准:符合规格·受众需求
- 第三编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研究
- 论奥索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符号美学
- 一 语义符号学的基础
- 二 审美经验的类型
- 三 走向马克思主义分析美学
- 制造“真正的”差异:文化研究与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合”
- 序言
- 一 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重建
- 二 后马克思主义与走向激进民主政治
- 三 制造“真正的”差异
- 结语
- 詹姆逊现代性理论批判
- 一 从断代看现代性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 二 从再现看现代性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 三 从视角看现代性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 四 现代性理论及其策略的意识形态性
- 五 破除意识形态束缚,正确对待现代性理论
- 发生学与结构主义的接合
- 一 发生学结构主义的发展历程与理论资源
- 二 发生学结构主义的基本观念与批评方法
- 三 发生学结构主义的批评实践
- 结语
-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实践的一种特殊模式
- 一
- 二
- 三
- 四
- 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在南斯拉夫的交融与抵牾
- 一 民族文化独立与现代化的诉求: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在南斯拉夫交融的基础
- 二 文学对政治的抵抗: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
- 三 政治对文艺的统御或文艺的政治性:文艺研究视野中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 结语
- 阿尔都塞接受“毛主义”概说
- 一
- 二
- 结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