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解读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与全球价值、讲述鲜活的申遗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撰写绪论,帮助读者快速认识和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同时精选11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奇迹、宗教艺术、水利工程,江南园林、千年古城、绝壁岩画、多元海岛、高原茶山等,邀请文化遗产专家解读各遗产地的独特魅力与全球价值,讲述申遗和保护工作背后的鲜活故事。

从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到苏州园林的诗意栖居再到近代的鼓浪屿,串起中华文明数千年不曾中断的精神脉络,勾勒出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宏大史诗。11处遗产地按申遗成功时间排序,以此纪念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走进世界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
  • 一、世界遗产是什么?
  • 二、世界遗产反映的人类文明
  • 三、中国与世界遗产
  • 1987 长城 壮丽的建筑奇迹
  • 一、中国的万里长城
  • 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三、独特的长城风采
  • 四、长城保护任重道远
  • 1996 乐山大佛 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
  • 一、大佛何来
  • 二、大佛何美
  • 三、大佛今生——威胁与保护
  • 1996 庐山 多元共融的文化景观
  • 一、识庐山
  • 二、岭成峰?
  • 三、此山中
  • 四、各不同
  • 五、真面目
  • 1997 苏州古典园林 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
  • 一、苏州园林的魅力
  • 二、天堂梦圆——回首世界遗产之路
  • 三、名园长留天地间
  • 2006 殷墟 中国信史起点的世界意义
  • 一、叩问地书映百年
  • 二、熠熠商都藏盛景
  • 三、齐心合力众行致远
  • 四、在地展示助力申遗
  • 五、维尔纽斯的好消息
  • 六、今日殷墟与殷墟未来
  • 2014 大运河 流淌的大地史诗
  • 一、流动的大地史诗
  • 二、大运河何以能列入世界遗产?
  • 三、从一封公开信开始的申遗故事
  • 四、大运河遗产的构成
  • 2016 花山岩画 世界上最大的崖壁画卷
  • 一、花山岩画
  • 二、花山岩画之谜
  • 三、花山岩画申遗
  • 四、花山岩画保存现状与保护的意义
  • 2017 鼓浪屿 全球公民精神的重要课堂
  • 一、从海岛渔村到国际社区
  • 二、全球公民精神的重要课堂
  • 三、共享之路,代际传承
  • 2019 良渚 被誉为文明圣地的世界遗产
  • 一、考古让遗址重拾历史
  • 二、保护让遗产再现生机
  • 三、展示让遗产活在当下
  • 四、申遗让良渚凸显价值
  • 2023 景迈山 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遗产
  • 一、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
  • 二、人养茶,茶育人
  • 三、人地和谐互动的茶文化景观
  • 四、从普洱茶产地到世界文化遗产
  • 2024 北京中轴线 纵贯古今的城市脊梁
  • 一、历史——与城共生的都城规划
  • 二、价值——中华文明的物质表达
  • 三、申报——生生不息的城市脊梁
  • 图源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申遗幕后的艰辛

    书中详细呈现了申遗工作的系统性挑战。每一处遗产地的申报都要经历长达数年的准备期,从价值研究、保护管理到环境整治,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准把握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平衡。泉州申遗项目历时二十年,文本修改上百稿,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反映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成熟与自信。书中特别强调了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提升保护水平的重要手段 —— 这种认知转变标志着中国从文明古国到文化强国的深刻转型。书中选取了多个典型案例,展现了中国申遗工作的多样性。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农业遗产保护,到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的城市考古遗产整合,不同遗产类型需要截然不同的申报策略。我们从书中能够清晰看到,每个成功案例背后都是跨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 —— 考古学家、建筑学家、文献专家、环境规划师共同构建起坚实的价值论证体系。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法论。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对 “人” 的关注。读者能看到申遗团队在沙漠中徒步勘察的艰辛,见证专家们与国际组织沟通博弈的智慧,感受到地方政府和当地社区从不解到支持的态度转变。在敦煌莫高窟申报世界遗产的故事中,保护人员几十年如日的监测与修复工作令人动容;在西湖文化景观申报过程中,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更展现了各方的智慧与妥协。这些鲜活细节让申遗工作不再是冰冷的公文往来,而是一场充满人文温度的文明接力。本书不光是单纯的使用成功叙事,还诚实地记录了申遗路上的挫折与反思。某些项目因为准备不足而止步于预备名单,有些遗产地因过度开发而受到国际警告。这些案例表明,申遗成功只是保护工作的新起点,而非终点。中国正在从追求申遗数量的阶段,转向提升遗产保护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已逾三十年,中国如何从国际规则的学习者和跟随者,逐步转变为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的贡献者和引领者,书中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当前全球世界遗产体系面临重构,中国提出的 “文明交流互鉴” 理念正在为世界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发现美 展示美 定义美——申遗之路

      阅读过程中,发现申遗的路,跟运营某件事真的很像:一、发现美常常说上下五千年、大好山河遍神州。一项景点能否上升为世界遗产的高度,首先需要发现美的眼睛。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对历史人文及自然有感知,能恰当的自我评价和整合,然后输出。二、展示美美的存在需要得到普遍的共识,这需要放大美。把遗产的美提炼,放到世界各国这个更庞大的人群,去兼容他们的认知、文化背景和思考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听取外部视角的反馈,来矫正自我的评价。三、定义美基于内部的盘点整合,外部的反馈收集,对美的认知会有更清晰的定位。能否在最后一锤定音,除了传递展示美,更需要我们去定义美、输出美的标准,建立起话语体系。以上三步是申遗故事里的底层的叙事逻辑,美可以千姿百态,得到普遍性的认可却是有迹可循。申遗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对标的是国际游戏规则,考验的是情商、智商、智慧和策略,中间充满路径、技术的选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