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微观比较法著作。对比较行政法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展开论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微观比较法著作。全书共八章,包括导言行政法学流派、比较行政法学概述、行政法学方法论运用的比较、行政法概念界定的比较、行政法理论基础阐释的比较、行政法基础理论的比较、行政法学关键词设定的比较、行政法学科体系构造的比较和行政法学分部类诸元素进路的比较。

本书体例侧重行政法学方法论、概念及关键词、基础理论的学理释义,以及其他问题在行政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地位顺次。在每一章中作者设定了行政法学科中的一些主要的、基本的、关键的、有争议的问题,以不同学者的论点为铺陈,比较中梳理不同行政法学流派,尝试将同一流派的论点集中阐发,再将不同流派的论点加以区分,论证细密,条分缕析。

总之,本书采用微观比较,不属于宏观国别比较;没有专注选取行政法典中的材料,有别于成文法比较著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序
  • 再版说明
  • 前言
  • 导论 行政法学流派
  • 一、行政法学流派的含义
  • (一)行政法学流派是以行政法学学术群为基础
  • (二)行政法学流派是由若干行政法学人为领衔
  • (三)行政法学研究流派是以松散实体为表征
  • (四)行政法学研究流派与特定时空没有关联性
  • (五)行政法学研究流派有着相应的价值判断和方法论
  • 二、行政法学流派及流传指数
  • (一)行政法哲理学派
  • (二)行政法分析学派
  • (三)行政法务实学派
  • (四)行政法社会学派
  • (五)行政法政治学派
  • (六)行政法判例学派
  • 三、行政法学流派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基础
  • (一)地理基础
  • (二)法系基础
  • (三)思想方法基础
  • (四)传统文化基础
  • (五)治理模式基础
  • 四、行政法学流派的学科价值
  • (一)行政法学独立学科地位
  • (二)行政法学多元化
  • (三)以行政法学塑造学人
  • (四)行政法学获得良性发展
  • 五、行政法学流派的发展趋势
  • (一)形成流派的空间越来越小
  • (二)诸流派之间的互动频繁
  • (三)诸流派实体内容趋同化明显
  • (四)诸流派形式上的分化明显
  • (五)诸流派形成的全球化根基越来越强
  • (六)自然因素注入流派的几率越来越大
  • 第一章 比较行政法学概述
  • 一、比较行政法学的学科地位
  • (一)比较行政法学的概念
  • (二)比较行政法学的历史
  • (三)比较行政法学与比较行政法
  • 二、比较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
  • (一)行政法学基本理念的比较研究
  • (二)行政法学认识范式的比较研究
  • (三)行政法学宏观问题的比较研究
  • (四)行政法学中观问题的比较研究
  • (五)行政法学微观问题的比较研究
  • 三、比较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
  • (一)法学研究一般方法在比较行政法学中的运用
  • (二)比较法学的方法在比较行政法学中的运用
  • (三)比较行政法的方法在比较行政法学中的运用
  • (四)比较行政法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 四、比较行政法学的体系结构
  • (一)比较行政法学体系设计的主观性
  • (二)以行政实在法研究为背景的体系构建
  • (三)以行政法治理想格局为背景的体系构建
  • (四)以实在法与行政法学认知结合为背景的体系构建
  • 第二章 行政法学方法论运用的比较
  • 一、行政法学方法论概说
  • (一)行政法学方法论的概念
  • (二)行政法学方法论的地位
  • (三)行政法学方法论谱系
  • (四)行政法学方法论相对单薄
  • 二、行政法学方法论运用的四种态度
  • (一)轻视行政法学方法论的研究态度
  • (二)回避方法论的研究态度
  • (三)刻意强调方法论的研究态度
  • (四)选择运用方法论的研究态度
  • 三、行政法学方法论的两大范式的比较
  • (一)实证的行政法学方法论
  • (二)价值侧重的方法论
  • (三)其它非主流状态的方法论
  • 四、行政法学方法论在诸国运用的评价
  • (一)英美对实证方法论的珍视
  • (二)欧陆国家对价值侧重方法的珍视
  • (三)日本国多元方法论的评价
  • 第三章 行政法概念界定的比较
  • 一、行政法概念的学理分析
  • (一)行政法概念的实在法空缺
  • (二)行政法概念主观性之成因
  • (三)行政法概念主观性之客观基础
  • (四)行政法概念之绝对主观性
  • (五)行政法概念之相对主观性
  • 二、限权的行政法概念
  • (一)限权行政法概念的历史考察
  • (二)限权行政法概念的横向考察
  • (三)限权行政法概念的本质
  • (四)限权行政法概念的进步性评说
  • 三、扩权的行政法概念
  • (一)扩权行政法概念的历史考察
  • (二)扩权行政法概念的横向考察
  • (三)扩权行政法概念的本质
  • (四)扩权行政法概念的终结
  • 四、二元结构的行政法概念
  • (一)二元行政法的产生及背景
  • (二)二元结构行政法概念的本质
  • (三)二元结构行政法概念的张力
  • (四)二元结构行政法概念分化之必然性评说
  • 第四章 行政法理论基础阐释的比较
  • 一、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含义
  • (一)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哲学维度
  • (二)行政法理论基础与行政法现实基础之比较
  • (三)行政法理论基础与支撑行政法治理论之比较
  • 二、作为自然正义的理论基础
  • (一)自然正义的概念
  • (二)自然正义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解释逻辑
  • (三)自然公正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分布图
  • (四)对自然正义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评价
  • 三、作为分权与制衡的理论基础
  • (一)分权与制衡的概念
  • (二)分权与制衡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解释
  • (三)分权与制衡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分布图
  • (四)对分权与制衡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评价
  • 四、作为管理范式的理论基础
  • (一)管理范式的基本含义
  • (二)管理范式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解释逻辑
  • (三)管理范式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分布图
  • (四)对管理范式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评价
  • 第五章 行政法基础理论的比较
  • 一、行政法基础理论界说
  • (一)行政法基础理论与法理学
  • (二)行政法基础理论与宪法理论
  • (三)行政法基础理论与其它部门法基础理论
  • 二、行政法基础理论地位的比较
  • (一)行政法基础理论在行政法学科中相对独立
  • (二)行政法基础理论在行政法学科中作为支点
  • (三)行政法基础理论相对独立与作为支点并重
  • (四)行政法基础理论在诸国的走势
  • 三、行政法基础理论范畴的比较
  • (一)行政法基础理论范畴的概念
  • (二)行政法基础理论范畴的内容
  • (三)行政法基础理论范畴在诸国家的表现
  • (四)行政法基础理论范畴的走势
  • 第六章 行政法学关键词设定的比较
  • 一、行政法学中关键词概说
  • (一)行政法学中关键词的概念
  • (二)行政法学中关键词的意义
  • (三)行政法学中关键词与非关键词的关系
  • 二、宪法背景作为关键词的比较
  • (一)宪法对行政法制约程度的比较
  • (二)宪法对行政法制约方式的比较
  • (三)宪法与行政法关系认知的进路
  • 三、法治行政作为关键词的比较
  • (一)法与行政关系论点的比较
  • (二)法治行政内容评说的比较
  • (三)法治行政方式选择的比较
  • 四、机构紧缩作为关键词的比较
  • (一)机构紧缩理论基础的比较
  • (二)机构紧缩与行政法控制方式的比较
  • (三)机构紧缩立法模式选择的比较
  • 五、责任政府作为关键词的比较
  • (一)责任政府的概念
  • (二)责任政府在行政法学中地位的比较
  • (三)责任政府与行政法治进路主张的比较
  • 第七章 行政法学科体系构造的比较
  • 一、行政法学科体系概说
  • (一)行政法学科体系的界定
  • (二)行政法学科体系的构成
  • (三)行政法学科体系与行政法体系
  • 二、行政法学科体系的客观构建
  • (一)以行政法诸元素构造行政法学科体系
  • (二)以行政权的作用背景构造行政法学科体系
  • 三、行政法学科体系的主观构造
  • (一)以方法论构造行政法学科体系
  • (二)以价值取向构造行政法学科体系
  • (三)以学科属性建构行政法学科体系
  • (四)以法律文化背景构造行政法学科体系
  • 四、行政法学科体系的混合构造
  • (一)总论与分论的行政法学科体系
  • (二)基本原理与操作规程的行政法学科体系
  • (三)基本理论与部门行政法相结合的行政法学科体系
  • 第八章 行政法学分部类诸元素进路的比较
  • 一、行政法学分部类概说
  • (一)行政法学分部类的概念
  • (二)行政法学分部类的外延
  • (三)行政法学分部类的地位
  • 二、行政组织法进路的比较
  • (一)行政组织法概念界定的比较
  • (二)行政组织法规制对象的比较
  • (三)行政组织法立法主体的比较
  • (四)行政组织法与行政编制法关系的比较
  • (五)行政组织法与公务员法进路的比较
  • 三、行政行为法进路的比较
  • (一)行政行为法概念的比较
  • (二)行政行为法构建的比较
  • (三)行政行为法与行政程序法关系的比较
  • 四、行政救济法进路的比较
  • (一)行政救济法概念的比较
  • (二)行政救济法范畴的比较
  • (三)行政救济法与相关监督法关系的比较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