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重现文明交融场景,解密丝路壁画密码。

内容简介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敦煌石窟中保存的丰富的历代壁画,是解读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珍贵图像资料。本书运用“以图证史”的方法,深入挖掘敦煌壁画中与丝路交流有关的图像,阐释其背后的文化属性、历史认知、丝路面相。

通过对商人遇盗图、绢帛图、胡旋舞图、朝鲜半岛人物形象、罽宾人形象、外道女性形象、张骞出使西域图、僧人传法旅行图、雉堞形顶老人入墓图、行脚僧人物形象、联珠纹样等图像的专题研究,揭示每一类图像所包含的丝路历史色彩与文化元素,复原出一系列真实鲜活的丝路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场景,堪称一部图像版的丝路历史。

本书是阐释敦煌作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丝路咽喉所在”“世界四大文明交汇地”的重要学术成果,揭示了敦煌石窟在记录丝路交通贸易、物质交流、文化传播及艺术互动等方面的深远意义,为理解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支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绪论
  • 一 丝路对敦煌的意义
  • 二 丝路研究中的敦煌
  • 三 丝路热背景下敦煌(学)新使命
  • 四 敦煌对丝路的意义
  • 五 丝路上敦煌的历史使命与文化担当
  • 六 图像丝路 ——敦煌石窟中的丝路影像
  • 小结
  • 第一章 形象史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图像
  • 第一节 形象历史与丝绸之路的可视性
  • 第二节 形象史学还原丝路历史真相
  • 一、丝绸之路上毛驴的贡献
  • 二、汉人社会对入华胡人女性的偏见与歧视
  • 第三节 形象史学推动丝路研究的深入
  • 第四节 形象史学有助于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 第二章 敦煌画商人遇盗图与丝绸之路交通贸易图像
  • 第一节 基本资料
  • 第二节 图像及其研究
  • 第三节 “商人”图像志的民族特性
  • 第四节 历史趣味:“怨贼”图像志表现的多重含义
  • 第五节 胡人商队武装
  • 第六节 丝路上胡商的运输方式
  • 小结
  • 第三章 敦煌壁画中的丝绸之路绢帛图像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敦煌壁画中的绢图像
  • 第三节 唐代作为货币商品的绢
  • 第四节 丝绸之路绢帛图像再辨识
  • 小结
  • 第四章 莫高窟第220窟经变画胡旋乐舞图与丝路胡风
  • 第一节 基本资料
  • 第二节 胡旋舞出现在第220窟经变画中的背景
  • 一、第220窟营建简史
  • 二、唐代胡风的影响
  • 三、唐代乐舞中的胡风
  • 四、第220窟壁画粉本传承关系
  • 五、小结
  • 第三节 第220窟舞蹈图与长安唐墓壁画等胡旋舞图像
  • 一、唐代乐舞中的胡舞
  • 二、胡旋舞图像比较——以伴唱为中心
  • 第四节 第220窟舞蹈图中的燃灯与长安上元日灯会
  • 第五节 余论 ——第220窟维摩诘经变反映出的长安风气
  • 小结
  • 第五章 胡旋女在胡旋舞考古遗存中的缺失现象
  • 第一节 提出问题
  • 第二节 胡旋舞舞者应以女性为主
  • 一、作为方物的胡旋女在唐代胡舞体系中的独特性
  • 二、对唐人男性和女性胡旋舞者的辨析
  • 三、胡旋舞在粟特本土舞者应以女性为主
  • 第三节 胡旋女在考古遗存胡旋舞中缺失的原因
  • 第四节 对胡旋舞图像的再认识
  • 一、对莫高窟第220窟胡旋舞图像的再认识
  • 二、盐池何氏墓门胡旋舞图像的文化内涵
  • 三、韩休墓乐舞图属性再探
  • 小结
  • 第六章 恶道取宝化城还是佛陀波利传法图
  • 第一节 问题所在
  • 第二节 画面意境辨析
  • 第三节 画面核心人物身份辨析
  • 第四节 画面中城的分析
  • 第五节 画面中的牲口问题
  • 第六节 画面所占面积的考量
  • 小结 ——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为中心
  • 第七章 敦煌壁画丝路传法旅行图
  • 第一节 提出问题
  • 第二节 骑驴的佛陀波利
  • 一、佛陀波利作为普通僧人的身份
  • 二、驴作为唐人出行常见交通工具
  • 三、骑驴出行特有的文士气息
  • 四、骑驴与寻仙访道
  • 第三节 戴斗笠的佛陀波利
  • 第四节 载物大象与丝路僧人
  • 一、传法、求法僧的印度属性
  • 二、唐代大象作为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的历史事实
  • 第五节 文人骑驴图式借用
  • 小结 ——中古传法僧与取经僧图像遗痕
  • 第八章 敦煌壁画中的罽宾人形象
  • 第一节 相关背景交代
  • 第二节 与罽宾人相关的敦煌壁画
  • 第三节 经典译成时间与相应经变画的创作
  • 第四节 壁画中的罽宾人物形象分析
  • 第五节 罽宾人形象特征原因
  • 第六节 中国古代对印度的认识及其观念对罽宾人形象表达的影响
  • 小结
  • 第九章 由敦煌石窟朝鲜半岛人物形象看丝绸之路图像记忆
  • 第一节 背景交代
  • 第二节 莫高窟第220窟维摩诘经变半岛王子使臣形象的时代意义
  • 一、基本图像资料
  • 二、维摩诘经变图像流变
  • 三、作为“贞观新样”的背景和意义
  • 四、图像选择的意图
  • 五、图像的时代意义
  • 第三节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半岛图样选择的意图
  • 第四节 降魔变文配图中半岛人形象所担当的角色
  • 第五节 降魔变魔军中的半岛人形象
  • 第六节 莫高窟第225窟半岛僧人画像的时代
  • 小结
  • 第十章 敦煌壁画外道女性表现手法的丝路文化属性
  • 第一节 敦煌早期洞窟故事画中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降魔成道图中的外道魔女
  • 一、北朝降魔成道图中的魔女形象
  • 二、唐代降魔成道图中的魔女形象
  • 三、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降魔成道图中的魔女形象
  • 四、西夏降魔成道图中的魔女形象
  • 第三节 劳度叉斗圣变中的外道女性
  • 第四节 报恩经变中的婆罗门女性形象
  • 第五节 印度、中亚和克孜尔石窟女性形象
  • 第六节 现象总结 ——敦煌壁画外道女性形象变化轨迹
  • 第七节 文化偏见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外来女性歧视性的图像表达
  • 小结
  • 第十一章 莫高窟第323窟丝路图像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 第一节 所在洞窟与其图像志的基本史实
  • 第二节 唐人观念中张骞出使西域历史的双面性与图像的角色转换
  • 第三节 张骞出使西域图像的历史记忆和艺术史意义
  • 第四节 余论 ——由张骞出使西域图推测洞窟功德主的民族倾向性
  • 第十二章 敦煌石窟弥勒经变老人入墓图塔墓属性
  • 第一节 基本资料
  • 第二节 塔墓图式与丧葬习俗
  • 第三节 塔墓背后的画意 ——曹元忠时期弥勒经变的特性
  • 第四节 余论
  • 第十三章 敦煌老人入墓雉堞形顶坟墓的丝路文化属性
  • 第一节 敦煌弥勒经变老人入墓图的图像特征
  • 第二节 “老人入墓图”的图式转变
  • 第三节 雉堞出现在墓葬封土建筑上的象征意义
  • 第四节 雉堞在墓葬中出现的其他例证
  • 第五节 “老人入墓图”中舞者的属性
  • 第六节 功德主世俗丧葬影响的可能
  • 第七节 佛塔的影响
  • 小结
  • 第十四章 丝路上行僧神化与图像重构
  • 第一节 行脚僧题材背后的丝路因素及新辨识行脚僧的关键地位
  • 第二节 再读行脚僧图 ——由敦煌佛教信仰环境出发
  • 一、高僧崇拜传统下的精神寄托
  • 二、末世劫难中的正法象征
  • 第三节 图像重构大潮下的行脚僧图
  • 第四节 榆林窟第21窟行脚僧的图像功能
  • 一、行脚僧题材的基本功能与常见搭配
  • 二、榆林窟第21窟整窟视角下的行脚僧图
  • 小结
  • 第十五章 敦煌壁画波斯萨珊风格装饰联珠翼马纹样的汉化
  • 第一节 资料概述
  • 一、传统墓葬中
  • 二、洞窟壁画中
  • 三、佛塔建筑装饰中
  • 第二节 联珠翼马图像历史文化属性探析
  • 第三节 翼马(天马)图像的区别与联系
  • 第四节 翼马和天马图像的文化合流
  • 小结
  • 第十六章 融合波斯风的敦煌隋代洞窟联珠纹之传统思想义涵
  • 第一节 提出问题
  • 第二节 洞窟彩塑佛衣和菩萨衣裙使用联珠纹现象与原因
  • 第三节 联珠纹的吉祥文化属性
  • 第四节 联珠纹在佛教洞窟中的宗教含义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