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挑战

内容简介

伴随着社会变迁和转型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自身存在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本书从学科基础、多维透视、重点领域与价值引领四个层面进行研究,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目录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编委会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视角
  • 一、本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深入探讨
  • (一)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观点
  •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逻辑追问
  •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寻路径
  •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之“一元”与“立体”的论证
  • 二、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系统架构
  •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体系
  •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之主要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建构
  • 三、发展省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问题
  • (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
  • (二)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 四、整体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体观念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审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断裂现象
  •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 五、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总体格局
  •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渊源与价值意蕴
  • (二)协同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
  •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机制选择
  • 六、制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规范化
  • (二)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有序化
  •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系统化
  • (四)思想政治教育保障运行机制化
  • (五)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轨制化
  • 七、基本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思考
  • (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定位
  •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
  •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协同
  • 八、教育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人才储备
  • (一)在研究生的遴选方面,要重视学生的潜能,体现独到和长远的眼光
  • (二)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过程大于结果”
  • (三)在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要注重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将导师特长与研究生特点相结合,彰显选题的专业特色和问题导向
  • (四)在研究生素质培养方面,要注重对研究生的为人处世和责任担当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心存高远”
  • 第二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多维考量视角
  • 一、多维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域扩展
  • (一)思想政治教育多维空间概念的引入
  • (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涵及其属性
  •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空间架构
  • 二、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应重点
  • (一)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及其特点
  • (二)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三)大数据浪潮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趋势
  • 三、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动力
  • (一)学科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 (二)问题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三)开放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化
  • (四)改革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
  • (五)责任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固根守魂
  • 四、供给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优质推进
  • (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命题确立
  • (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缘由
  • (三)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剖析
  • (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过程
  • (五)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典型
  • (六)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突破
  • 五、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现实跟进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 (二)开展社会实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机制
  • 六、依法治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遵循方略
  • (一)依法治国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调适的基本诉求
  • (二)依法治国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调适的价值导向
  • (三)依法治国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调适的现实思考
  • 七、信任构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可信变量
  • (一)信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与受教育者的信任倾向
  • (二)过程追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境因素
  • (三)结果考量: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结构均衡与不信任的功能失调
  • 第三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视角
  • 一、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
  • (一)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构建
  • 二、信仰守护: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
  • (一)当前中国信仰问题的主要表现
  • (二)当前中国信仰问题致因的基本透析
  • (三)信仰建构的四个纬度
  • 三、社会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 (一)现代社会动员的背景
  • (二)现代社会动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空间
  • (三)现代社会动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调适要求
  • 四、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
  • (一)法治教育社会化的完善性协同
  • (二)法治教育社会化的整合性协同
  • (三)法治教育社会化的原生性协同
  • 五、生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自觉
  • (一)价值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内在诉求
  • (二)生态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现实困境
  • (三)教育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的实现路径
  • 六、权威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认同
  • (一)权威及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内涵及作用
  • (二)变化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挑战分析
  •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生成机制的几点思考
  • 七、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
  •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实依据
  •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困境分析
  •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微观建构
  • (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交往的实践活动
  • 第四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引领视角
  • 一、价值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问题
  • (一)社会主义价值的生成
  • (二)社会主义价值的系统
  • (三)社会主义价值的功能
  • (四)社会主义价值的环境
  • (五)社会主义价值的传播
  • (六)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
  • (七)社会主义价值在中国:由自发到自觉
  • 二、历史演进:社会主义五百年核心价值观回溯
  • (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
  • (二)承前启后的价值流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 三、未来面向:社会主义五百年核心价值观展望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价值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通俗性与凝练性的有机统一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
  • 四、理论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述要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概述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点梳理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难点解析
  •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趋势把握
  • 五、内在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探析
  • (一)环境助推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引擎
  • (二)文化整合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撑
  • (三)实践推动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 (四)理论发展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源泉
  • (五)主体牵引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靠力量
  • (六)制度支持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约保障
  • 六、路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跟进
  •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生规则
  •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归并
  •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推新
  • 七、宗教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调适应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 (二)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 (三)在宗教信仰领域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八、互动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