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民法典》总则编为依据,系统阐述了民法总则的基本原理。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法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跟踪学术前沿,力图阐释立法本意,结合对相关司法解释的阐述使得法律条文内容更加清晰明了。通过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抽象的民法总则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制度贴近现实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民法概述
  •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 一 民法的概念
  • 二 民法的调整对象
  • 三 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
  • 第二节 民法的产生和发展
  • 一 民法的历史演进
  • 二 民法在中国的发展
  • 三 法律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 第三节 民法的性质
  • 一 民法是私法
  • 二 民法是权利法
  • 三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 第四节 民法的渊源
  • 一 宪法
  • 二 民事法律
  • 三 行政法规
  • 四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五 司法解释
  • 六 行政规章
  • 七 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 八 习惯
  • 第五节 民法的适用范围与适用规则
  • 一 民法的适用范围
  • 二 民法的适用规则
  • 第六节 《民法典》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
  • 二 民法典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 三 贯彻实施《民法典》应坚定文化自信
  •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 一 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 二 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 三 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作为裁判依据
  • 四 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
  • 第二节 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 一 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内涵
  • 二 权利本位并不等同于私权神圣
  • 三 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法律而斗争
  • 第三节 平等原则
  • 一 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是民法的本质规定性
  • 二 民事主体地位平等的基本要求
  • 三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仍然存在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情况
  • 第四节 意思自治原则
  • 一 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
  • 二 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
  • 第五节 公平原则
  • 一 公平原则的内涵
  • 二 公平原则在《民法典》中的体现
  • 第六节 诚实信用原则
  • 一 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 二 诚实信用原则的起源和发展
  • 三 导致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其矫治
  • 四 诚实信用成为民法基本原则
  • 第七节 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
  • 一 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的含义
  • 二 公序良俗成为民法基本原则
  • 三 关于违反公序良俗行为的类型化
  • 四 公序良俗的判断标准
  • 第八节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 一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可以作为一般条款
  • 二 权利滥用的构成要件和表现形态及其后果
  •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原理
  •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 一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 二 法律关系理论是民法典的理论基础
  • 三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 四 民事法律事实
  • 第二节 民事权利
  • 一 权利的概念
  • 二 民事权利的分类
  • 三 民事权利的取得方式
  • 四 民事权利的变更
  • 五 民事权利的行使
  • 六 民事权利的消灭
  • 七 民事权利救济
  • 八 民事权利和权力的关系
  • 第三节 民事义务
  • 一 民事义务的内涵
  • 二 民事义务的分类
  • 第四节 民事责任的一般问题
  • 一 民事责任的内涵
  • 二 民事责任的特征
  • 第五节 泛化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倾向应予矫正
  • 一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的关系
  • 二 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规则
  • 第四章自然人
  • 第一节 自然人概述
  • 一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 二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 三 自然人的住所
  • 第二节 监护制度
  • 一 监护制度概述
  • 二 监护的类型
  • 三 监护人
  • 四 监护人责任
  • 第三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 一 宣告失踪
  • 二 宣告死亡
  •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 一 个体工商户
  • 二 农村承包经营户
  • 第五章法人
  • 第一节 法人概述
  • 一 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 二 法人的成立条件
  • 三 法人的分类
  • 四 法人的设立
  • 五 法人登记
  • 六 法人的能力
  • 七 法定代表人
  • 八 法人变更
  • 九 法人终止
  • 十 法人分支机构
  • 第二节 营利法人
  • 一 营利法人的概念
  • 二 营利法人的成立登记
  • 三 营利法人的章程
  • 四 营利法人的机构
  • 五 禁止出资人滥用出资人权利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权利
  • 六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 七 营利法人关联交易的规制
  • 八 营利法人应当遵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 第三节 非营利法人
  • 一 非营利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 二 非营利法人的类型
  • 第四节 特别法人
  • 一 特别法人的概念
  • 二 机关法人
  • 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
  • 四 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
  • 五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法人
  • 第六章非法人组织
  • 第一节 非法人组织概述
  • 一 非法人组织的概念
  • 二 非法人组织的特征
  • 三 非法人组织的类型
  • 第二节 非法人组织的设立
  • 一 非法人组织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登记
  • 二 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
  • 第三节 非法人组织的解散
  • 一 非法人组织解散的概念
  • 二 非法人组织解散的原因
  • 三 非法人组织解散后的清算
  • 第七章民事权利的法定类型
  • 第一节 民事权利的法定类型概述
  • 一 《民法典》总则编对民事权利进行了概括性规定
  • 二 确立民事权益位阶的原则
  • 第二节 人身权
  • 一 人身权概述
  • 二 一般人格权
  • 三 具体人格权
  • 四 婚姻自主权和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受法律保护
  • 第四节 物权
  • 一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 物权客体
  • 三 物权法定
  • 四 征收、征用
  • 第五节 债权
  • 一 债权概述
  • 二 合同之债
  • 三 侵权行为之债
  • 四 无因管理之债
  • 五 不当得利之债
  • 第六节 知识产权
  • 一 知识产权的概念
  • 二 知识产权的客体
  • 第七节 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
  • 第八节 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权
  • 一 数据
  • 二 网络虚拟财产
  • 第九节 其他合法权益
  • 一 特殊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
  • 二 民事主体的其他民事权益
  •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 一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 二 关于法律行为内涵的认识误区及其评析
  • 三 法律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二节 意思表示
  • 一 意思表示的内涵
  • 二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 三 意思表示的生效
  • 四 意思表示的解释
  •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 一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和决议行为
  • 二 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
  • 三 双务行为和单务行为
  • 四 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
  • 五 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 六 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
  • 七 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
  • 八 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 九 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 十 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
  •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 一 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形式
  • 二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殊形式
  • 第五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 一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
  • 二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 三 依法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生效
  • 四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 第六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 一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 二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 第七节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 一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 二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
  • 三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转化为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
  • 第八节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 一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 二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三 通谋虚伪表示无效
  • 四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五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六 恶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第九节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 一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 二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 三 因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 四 因胁迫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 五 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
  • 六 撤销权的行使
  • 第十节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确定不发生效力及不成立的法律后果
  • 一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确定不发生效力及不成立的后果概述
  • 二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确定不发生效力及不成立的具体法律后果
  • 第九章代理
  • 第一节 代理概述
  • 一 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 二 代理的边界
  • 三 代理的适用范围
  • 四 代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五 代理的分类
  • 六 代理制度的沿革
  • 第二节 代理权
  • 一 代理权的性质
  • 二 代理权的行使
  • 第三节 委托代理
  • 一 委托代理的概念
  • 二 特殊委托代理:职务代理
  • 三 委托代理关系中授权行为与基础关系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无权代理
  • 一 无权代理的内涵
  • 二 狭义无权代理的效力
  • 三 无权代理人对善意相对人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性质
  • 四 无权代理人与恶意相对人分担损失
  • 第五节 表见代理
  • 一 表见代理的概念
  • 二 表见代理的类型
  • 三 表见代理的法律效力
  • 四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 五 关于被代理人可归责性是否为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的探讨
  • 第六节 代理终止
  • 一 委托代理终止
  • 二 法定代理终止
  • 第十章民事责任
  • 第一节 民事责任的一般原理
  • 一 民事责任的概念
  • 二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 第二节 民事责任的分类
  • 一 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和其他责任
  • 二 按份责任、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和补偿责任
  • 三 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 第三节 损害赔偿
  • 一 损害概述
  • 二 损害赔偿概述
  • 三 违约损害赔偿
  • 四 侵权损害赔偿
  • 第四节 民事责任的减免事由
  • 一 不可抗力
  • 二 正当防卫
  • 三 紧急避险
  • 四 见义勇为
  • 五 紧急救助
  • 第五节 侵害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的民事责任
  • 一 侵害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的思想根源是历史虚无主义
  • 二 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
  • 三 侵害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 四 侵害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的起诉
  • 第六节 民事责任竞合
  • 一 民事责任竞合的概念
  • 二 民事责任竞合的法理基础
  • 第七节 责任聚合和民事责任优位规则
  • 一 责任聚合
  • 二 民事责任优位规则
  • 第十一章诉讼时效
  • 第一节 诉讼时效概述
  • 一 时效和诉讼时效的概念
  • 二 诉讼时效制度的功能
  • 三 诉讼时效的效力
  • 第二节 诉讼时效的客体
  • 一 诉讼时效客体的不同立法例
  • 二 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
  • 三 担保物权原则上适用诉讼时效
  • 第三节 诉讼时效期间
  • 一 诉讼时效期间的分类
  • 二 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 第四节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 一 诉讼时效的中止
  • 二 诉讼时效的中断
  • 三 诉讼时效的延长
  • 第五节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关系
  • 一 除斥期间的概念
  • 二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
  • 后记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