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围绕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拉丁文儒学译述的文献整理和分析展开。

内容简介

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的译介,直接促成“中学西传”与欧洲启蒙思想界之间的互动,他们与来华托钵修会在“礼仪之争”中围绕儒学宗教性问题展开的讨论,亦引发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转折。

本书立足拉丁文原典,一方面借助中西方版本学的方法,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旨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康熙朝“儒学西传”的整体面貌,同时亦使各个修会内部以及来华三大修会之间儒学译述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抑或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获得清晰化梳理;

另一方面采用形象学、阐释学的研究方法,依据传教士对待儒家文化的不同态度,分别选取“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及“文化调和激进派”三派的代表作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进而呈现“礼仪之争”时期来华传教士理解儒家经典的实际情况及其对于儒学宗教性的深入思考。

同时,为综合考量上述三种儒学观的异同,本书将以“天”“上帝”“鬼神”“太极”等极具争议性的儒学概念理解为线索,借助概念史的研究方法,由其立论依据(对不同儒学典籍的选择性翻译及引用)、论证手法及最终结论,总结三种儒学观的根本性分歧所在,并对其评判标准进行反思。

在具体呈现其儒学观的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同时,亦会对他们所缔造的儒家形象在启蒙时代欧洲的传播及影响进行梳理及评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一 16世纪末以后中欧思想文化的交流互鉴及影响
  • 序言二 在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中展开儒学研究
  • 一、全球史观下新的思考
  • 二、关于18世纪欧洲中国热
  • 三、中国思想在启蒙运动中的价值
  • 四、启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一章 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群体概况及其儒学译述
  • 第一节 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修会概况
  • 一、耶稣会概况及其成员的神学训练背景
  • 二、多明我会及方济各会的神学训练背景
  • 三、明清三大天主教修会入华及其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中国礼仪之争与来华天主教修会之间的纷争
  • 一、中国礼仪之争的出现及其历史背景
  • 二、中国礼仪之争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传教士研习儒学典籍及出版儒学译述的目的
  • 一、耶稣会士的译介动机
  • 二、托钵会士的译介动机
  • 第四节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儒学译述编目及提要
  • 一、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中、拉儒学译述书目
  • 二、明末清初来华多明我会士儒学译述书目
  • 三、明末清初来华方济各会士儒学译述书目
  • 第二章 儒家形象的缔造与分裂
  • 第一节 传教士对儒家形象的缔造
  • 一、从游记汉学进入传教士汉学
  • 二、传教士对“中国知识”的编纂
  • 第二节 在原儒身上发现宗教性:支持文化适应政策一派的儒学观
  • 一、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四书译介团队
  • 二、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四书译文特点
  • 三、支持文化适应政策一派的儒学观
  • 第三节 原儒与今儒皆为无神论者:反对文化适应政策一派的儒学观
  • 一、坚决反对文化适应路线的代表:闵明我及龙华民的观点
  • 二、由全然反对转向部分适应的代表:利安当
  • 第四节 儒家形象的重构:文化调和派的努力
  • 一、卫方济及其《中国哲学》
  • 二、法国耶稣会士的译经活动以及“索隐派”的兴起
  • 第三章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儒学观分析
  • 第一节 三种传教士儒学观的根本性分歧及其评判标准
  • 第二节 对于重要儒学概念的认知异同及立论分析
  • 一、“天”/“上帝”与Deus
  • 二、“鬼神”与spiritus, angelus
  • 三、“仁”与amor/charitas
  • 第四章 结语
  • 一、体悟式表达:反思传教士对“地方性知识”的处理
  • 二、在西方参照系之下中国文化的身份转换
  • 三、对跨文化译介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