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游子对故乡的回眸和记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由作者本人所拍,反映的是水峪村当下的样貌,并随片注明拍摄时间;一些老照片,为近年作者本人走访所得,随片已注明提供者。

书中的一般性描述,以作者在水峪老家生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主要背景和坐标,并力所能及地往前追溯、顺理成章地向后延展。作者期望通过这些文字,展现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让图片上这些人去屋空的老房子、不再转动的老碾子,以及日趋落寞的山川大地,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也为今天还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家乡人,留下一个恒久的印记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大房山
  • 第二章 河套沟
  • 河套沟
  • 万佛堂
  • 河套沟的发祥
  • 明初大移民
  • 黑龙关
  • 六山会
  • 第三章 南窖村
  • 娘娘庙(仁义局)
  • 真武庙
  • 老戏台子
  • 过街楼
  • 南窖老街
  • 南窖村的几棵大树
  • 我在南窖上过半年学
  • 第四章 水峪村
  • 水峪成村考
  • 历史沿革
  • 村干部
  • 第五章 大操场与小学校
  • 大操场
  • 小学校
  • 校园记忆
  • 第六章 街屋
  • 西王氏的老宅
  • 南院的老住户
  • 北院的老住户
  • 街屋的跨院
  • 第七章 老干部王玉忠
  • 第八章 供销社
  • 第九章 瓮桥内外
  • 东村的瓮桥
  • 瓮桥外边
  • 底庙南院
  • 底庙北院
  • 牛棚
  • 第十章 老中医孔繁藻
  • 孔大夫
  • 赤脚医生
  • 第十一章 底街
  • 三间房、五间房
  • 后头屋、前头屋
  • 后头院
  • 底园子
  • 羊木旮旯
  • 老书记王庆祥
  • 第十二章 娘娘庙
  • 重修娘娘庙
  • 娘娘庙的两棵树
  • 关于碧霞元君
  • 关于九莲菩萨
  • 水峪村的庙
  • 第十三章 大槐街小槐街
  • 大槐街
  • 大槐街的住家
  • 小铺儿
  • 老农民杨万选
  • 小槐街
  • 第十四章 武夫杨大金
  • 第十五章 大南场小南场
  • 小南场
  • 大南场
  • 第十六章 老铺子
  • 老铺子
  • 老地主陈天合
  • 冯家院
  • 第十七章 东园子
  • 老哥仨
  • 大陈义
  • 大奶奶
  • 第十八章 大陈茂祖孙三代
  • 恶霸富农大陈茂
  • 革命英烈陈天常
  • 英年之殇陈志成
  • 第十九章 我家住在高楼屋
  • 童年的乐园
  • 我大姐陈玉兰
  • 我的父辈
  • 我的母亲
  • 第二十章 老隗家
  • 芦子水
  • 老隗家
  • 第二十一章 后岭坑
  • 长岭坨
  • 大园子
  • 新房
  • 安口(西院)
  • 里头院
  • 后坡
  • 第二十二章 老校长王广楼
  • 老校长
  • 关于霍梁
  • 老革命
  • 第二十三章 杨台子
  • 水峪老杨家
  • 杨台子下头院
  • 杨台子东院
  • 杨台子的杨玉楼
  • 杨台子南院
  • 第二十四章 港子沟
  • 大北院小北院
  • 港子沟上院和中院
  • 港子沟下院
  • 老羊倌杨天伯
  • 会说书的老杨秀
  • 第二十五章 大将军杨天纵
  • 抗战离家乡
  • 将军百战归
  • 第二十六章 学房院
  • 学房院的建筑
  • 学房院的建造
  • 学房院的住户
  • 第二十七章 上安
  • 上安陈氏
  • 上安老猪港
  • 上安陈玉忠
  • 第二十八章 水峪刘氏
  • 大队书记刘天普
  • 第二十九章 西村的先生院
  • 先生院
  • 先生院的变迁
  • 第三十章 王大先生
  • 二先生
  • 第三十一章 大院陈氏
  • 西村大院
  • 大陈璞与郝画祎
  • 第三十二章 西村孟氏
  • 第三十三章 村西人家
  • 高楼王梓民
  • 豆腐房
  • 崔港王瑞山
  • 美男王德健
  • 大队王德利
  • 西村老干部
  • 榆树底下
  • 斗儿王庆
  • 飞腿王九
  • 西村双头案
  • 小姓人家
  • 第三十四章 张氏家史
  • 第三十五章 我们也是水峪人
  • 第三十六章 水峪办学史
  • 房山旧学
  • 水峪办学史
  • 第三十七章 教书先生谢景涛
  • 第三十八章 水峪村的文化人
  • 师范生
  • 大学生
  • 老校长
  • 水峪诗抄
  • 第三十九章 水峪有个评剧团
  • 第四十章 英烈谱
  • 几位革命的引领者
  • 水峪村最早的共产党员
  • 抗日英烈杨天鹏
  • 抗日英烈隗永泽
  • 水峪村烈士名录
  • 民兵队长大孟林
  • 牺牲在延安的两位烈士——王延龄、陈天常
  • 附:房山长育小学及房山简易师范学校
  • 第四十一章 抗战图
  • 霞云岭
  • 民兵英雄隗合宽
  • 水峪烧房
  • 驻南窖的鬼子
  • 水峪圈人
  • 水峪的抗战
  • 南窖的解放
  • 解放战争三打坨里
  • 第四十二章 翻身记
  • 土地改革
  • “打老秦”事件
  • 西村王德禄
  • 第四十三章 集体化
  • 入社(合作化)
  • 人民公社
  • 修水库
  • 第四十四章 生产队
  • 生产队
  • 牲口场
  • 第四十五章 种地
  • 耕耘
  • 荆编
  • 作物
  • 第四十六章 走窑
  • 京西煤业的历史
  • 坨清高线
  • 背煤脚
  • 解放以后的京西矿业
  • 第四十七章 食为天
  • 农家饭
  • 山货
  • 第四十八章 水峪的山和水
  • 水峪的山
  • 水峪的水
  • 南沟的工农兵水库
  • 第四十九章 水峪五古之古商道
  • 河套古道
  • 水峪古道
  • 第五十章 水峪五古之古梯田
  • 第五十一章 水峪五古之老房子
  • 六百间老房子
  • 合院式住宅
  • 建筑特征
  • 第五十二章 水峪五古之石碾子
  • 第五十三章 水峪五古之中幡会
  • 水峪三会
  • 中幡会
  • 大过会
  • 第五十四章 风俗掠影
  • 耕读
  • 过年
  • 嫁娶
  • 丧葬
  • 说话
  • 后记 一书作罢头飞雪
  • 致谢名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北京房山水峪村

    通过描写北京房山水峪村的发展变化、人情世故,以 “小角度” 展示整个北京,乃至中国发展的 “大画面”。非常好的地方志类图书,作者有情有义,文笔佳,照片美,值得推荐收藏阅读。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后记|一书作罢头飞雪】

      老家是个俗语,就是故乡;听起来比故乡土些,但更接地气,也更觉亲切。我的老家叫水峪,北京房山的一座小山村,在猫耳山后的南窖乡。全村三四百户人家、一千多口子人,村域面积约十平方公里。从北京西三环六里桥起程,上京石高速阎村出去,到磁家务走 108 国道,红煤厂拐弯,最后到村中心的大操场,71.5 公里 —— 我开车量的。初中毕业 1978 年考学出来前,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六年。我是喝水峪村的井水、吃水峪村的粗粮长大的孩子。我住过十六年水峪老家的石板房,睡了十六年水峪老家的黄土炕,还在水峪学校上了八年学。水峪,既是我的故乡,又有我的母校,那里有我少年时代的所有记忆。且我的氏族先辈,有十一代人生活劳作并埋在水峪村的土地上・・・・・・离开老家四十年了,人生也已行程过半。自 1990 年母亲继先父亦过世后,尽管当地还有两个姐姐,但回乡的次数还是越来越少,基本是一年两次,清明一次,春节一次,都是当天往返,来去匆匆。时光荏苒,世事迁,曾经那么热闹喧腾的小山村,也日渐冷清下来。加之工作生活诸事牵绊,故乡已变得似乎愈来愈远・・・・・・但老家就像一坛老酒,年头越长越显得醇厚。人生就像一只风筝,老家就是那根线头。她时常会提示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又是咋回事。她提示你,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出发的地方;况且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也走不出去多远・・・・・・为老家写点东西,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不仅因为我的职业,更因内心那份牵念。2009 年 8 月,时值盛夏,利用休年假的机会,我独自驱车回到老家,着手实现我的夙愿。三十多年了!回到村里,三十岁往下的,基本不认得,都把我当成游客。五六十岁的,也不怎么认得了,得说是 "陈丫儿的兄弟";八九十岁的,就说是 "陈珍的儿子",于是便是一番感叹。此后十年间,我利用一切空闲往老家跑。挎着相机,到处走,随处拍。努力回想那远去的时光,美好的、苦涩的。或街头或院落,遇到熟悉的乡亲,就坐下来聊聊,一些人、一些事。我就像个当初没好好听讲的小学生,老大不小又跑回来补课了。第一次踏进很多以前从没进过的宅院,第一次登上不少以前从没上过的山峦。为了了解一些人和事,我还专门走访一些人,包括一些不在村里的水峪人,以及并非水峪的知情人。其中不少人,虽为老乡亲,却是平生第一次接触和交谈。时光飞逝中,我有一种跟时间赛跑的感觉和危机感。有的老乡亲,我手机里还记着准备提出的问题,可人说没就没有了・・・・・・这些年,往老家我前后跑了有几十趟。从顺义到水峪,整好一百公里。吃和住,有时在亲戚家,有时在村里人开办的农家院。最初有一段,我常借宿在 "长岭坉"。夜晚,一个人躺在别人家的炕头上,想到不远处就是自己那再也进不去的家,心里边很不是滋味・・・・・・这本书,便是近年来我 "常回家看看" 的收获,也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感恩和致敬。凭一己之力来做这么件不大不小的事,其间甘苦,唯有自知。支撑我坚持下来的,除了对家乡的挚爱,还有一种所谓 "文化人" 的使命感,以及对写作和摄影的职业偏好。为了达到 "随心所欲",后期我甚至还学会了亲自排版。我把我所有的职业技能,都发挥在了这本献给老家的书上。我能够完成这本书,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就是不少人的鼓励和期待。近年走访中,很多老乡党都觉得水峪村很值得写本书,并为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我,这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它让我无论如何也要做成这件事,哪怕时间拖得长久一些。其实,本书的缘起,最初只是想做一本摄影集,策应一下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村里新兴的民俗旅游业。初期的文字,只是简单的照片说明。但很快我就感觉到,简单的说明实在不足以展现水峪村的丰富内涵和底蕴;那些照片上看不到、隐含在其背后的东西,才是水峪村的本真和价值之所在。这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于是,手下的文字、图片和资料便越积越多,最后就成了这样一部图文相济的作品。六十余万文字加上八百幅图片,这样的规模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以至最后有点为它的付诸印行而犯愁。在此需要申明的是,本书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村史村志,也不是水峪村的官方出版物,它只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回眸和记述。书中的图片,主要由本人所拍,反映的是水峪村当下的样貌,并随片注明拍摄时间;一些老照片,为近年本人走访所得,随片已注明提供者。书中的一般性描述,以我在水峪老家生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主要背景和坐标,并力所能及地往前追溯、顺理成章地向后延展。我期望通过这些文字,展现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让图片上这些人去屋空的老房子、不再转动的老碾子,以及日趋落寞的山川大地,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也为今天还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家乡人,留下一个恒久的印记。有所遗憾的是,我动手晚了。如果提前二十年哪怕十年来做这件事,能留住的东西一定会比现在多得多。但有些遗憾,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吧。我不满十六岁即离开村,实际在水峪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且那时少不更事,对水峪村的感受和认知很是浅显。离开三十年后,再回过身来追述这些陈年往事,其难度可想而知。且水峪村的历史,没有任何文字遗存,全凭耆老口口相传;以至清朝之前,不过刚去一百多年,即成洪荒。而记者出身的我,又不愿以虚构或推测的方法来描绘真实的世界,怕水峪的先人们在地底下笑话我无知无畏,故全书近乎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尽管如此,限于现时条件和个人能力,书中一定会有很多纰漏甚至讹误,诚挚欢迎阅读者批评指正,将来有机会,我再做修正。书里写了这么多 "小人物",是因为我觉得,水峪村的历史是他们创造和构成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水峪村。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又何尝不是由无数个水峪村、无数个这样的小人物创造和构成的呢?所谓英雄,不过是他们的典型代表。这些小人物,没有机会像英雄们那样名垂青史,但他们有资格永远活在一方土地一方人的心间。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很多乡村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很多房子没人住了,大片的土地没人种了,农村的空心化程度越来越高。似乎没有什么办法、甚至也没有什么理由,让日趋凋敝的广大乡村保持其生机和活力。而村以人立,地以业兴。一个地方,如果 "人气" 没了,又怎么能有 "地气";一旦 "人地皆失",我们这一代人的 "乡愁" 又何所依附、何处安放呢?水峪,一座五百多年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再过五十年,她会怎样?一百年呢?近年来,借 2008 北京奥运和新农村建设之东风,水峪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山乡声名鹊起,村容村貌也显著改观,先后被有关部门评定为 "北京市民俗旅游村"" 北京最美乡村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历史文化村 "等," 水峪中幡 "还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系列荣誉,能否让古老的水峪村,存续得更长久一些呢?!玉明乃一介书生,而根在水峪。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用图片和文字把水峪村纪录下来,让水峪各姓氏的后人 —— 无论他们现在将来身居何处,都能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如果我的工作,还能使更多国人对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命运倾注点关注,那就更让人欣慰了。我想为快速消逝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留下一个文化标本,也算是为国家" 乡村振兴战略 " 增块砖加片瓦添把柴吧。至于这件标本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我就管不着了;因为这是在下的老家,在我的心目中,她理所当然该得到永生。感谢所有近年接受过我访谈,为本书的完成提供帮助、做出贡献的同乡及相关人士。你们的大名,我罗列于文后;你们的情义,我铭记在心里。其中有些人,没能见到本书面世,令我感到万分遗憾。尤其我生活在老家的四姐陈玉娥,是我写作本书的忠实顾问,她的猝然离世,一定程度上延迟了本书的完成时间・・・・・・感谢所有书里写到的以及未能提及的世代水峪人,你们是这本书的真正创作者!书中少量图片选自摄影爱好者拍自水峪村的公开作品,并已注明,在此谨致谢意。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文史资料和书目,均已随文注明,在此一并致谢。未来本书如有出版所得,全部捐给我的老家 —— 水峪村。陈玉明 2021 年 12 月 于北京顺义 时年五十九岁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曾经到水峪村去游览过,非常古朴自然的古村落。但没有想到里边还有这么多故事!这种记录非常珍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珍贵!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中文在线

        中文在线(股票代码:300364)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于清华大学,以“传承文明”为企业使命,以“文学+”、“教育+”双翼飞翔为企业发展战略。 2015年1月21日,中文在线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 中文在线拥有数字内容资源超过500万种,签约版权机构6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旗下拥有17K小说网、四月天小说网、汤圆创作三大网络文学原创平台,驻站网络作者超过400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