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2千字
字数
2024-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构建人工智能与科学深度融合的桥梁,促进科研新质生产力发展。
内容简介
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时代变革对开放科学提出了更加强烈且迫切的需求,加速了开放科学前进步伐,也赋予开放科学全新内涵。本书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能否适发展。
直面开放科学理念不统一、要素开放能力不足、资源共享错配、标准框架模糊、开放平台支撑有限等挑战,不断深化开放科学规律研究,统筹开放科学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开放科学攻坚行动,构建开放科学治理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最终形成公开、包容和透明的开放科学环境,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实现创新主体的广泛参与,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使创新要素充分涌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序言
- 引言
- 第一章 开放科学发展背景
- 第一节 开放科学的兴起与定义
- 一、开放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 (一)理念萌芽:学术开放制度化
- (二)概念成型:从开放获取迈向开放科学
- (三)全球共识:政策法规完善与理论实践深化
- 1.开放科学政策趋于完善
- 2.开放科学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
- 二、开放科学的概念界定
- (一)什么是开放科学
- (二)对开放科学的常见误解
- 第二节 发展开放科学的必要性
- 一、全球挑战下的时代呼唤
- 二、人工智能革命的需求
- 三、科学与社会互动的期待
- 四、科学良性发展的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开放科学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理论界对开放科学的研究情况
- 一、总体分析
- (一)发文量趋势
- (二)学科分布情况
- (三)国家与机构分布情况
- 二、研究热点及主题分析
- (一)研究热点
- (二)研究主题
- 第二节 各国开放科学行动路径
- 一、自上而下策略:政策导向与系统构建
- (一)政策蓝图与法规支撑
- 1.开放科学政策概览
- 2.开放科学政策未来发展方向
- (二)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
- 1.开放科学基础设施概览
- 2.开放科学基础设施未来发展方向
- (三)政策法规与基础设施的双向互动
- 二、自下而上动力:群体创新与实践扩散
- (一)科研群体的积极行动
- 1.宣言倡议
- 2.平台建设
- 3.交流合作
- (二)公众参与和知识民主化
- (三)科研群体与公众的双轮驱动
- 第三节 开放科学面临的挑战
- 一、国际科技竞争下的国家利益挑战
- 二、科研范式转变下的平台建设挑战
- 三、科学透明可信下的制度保障挑战
- 四、多方互利共赢下的生态打造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放科学整体框架
- 第一节 支撑开放科学实践的重要支柱
- 第二节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开放科学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放科学研究要素
- 第一节 科学数据开放获取
- 一、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的现状
- (一)科学数据开放获取形式
- 1.数据共享平台
- 2.数据仓库
- 3.数据出版物
- (二)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的运营模式
- 五、科学数据开放获取面临的挑战
- (一)科学数据开放获取发展不均衡
- 1.地域资源分布差异
- 2.学科领域发展不均
- 3.数据模态存在差异
- (二)科研人员开放共享的意愿较低
- 1.缺乏奖励和认可机制
- 2.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
- 3.开放共享存在潜在风险
- (三)科学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使用边界过于模糊
- 1.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
- 2.保护范围不确定
- 3.数据使用许可过于复杂
- (四)相关主体缺乏一定的数据管理能力
- 1.资源投入不足
- 2.技术支持不足
- 3.培训和教育不足
- (五)数据开放获取的可持续性差
- 1.缺少长效运行机制
- 2.数据更新和维护不足
- 六、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的未来图景
- (一)开放获取的技术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 (二)科学数据管理与治理进一步完善
- (三)科学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 (四)科学数据的跨境流动和共享进一步加强
- 第二节 科学算力开放运营
- 一、科学算力开放现状
- (一)科学范式发展驱动开放算力结构多元化
- (二)多方参与促进科学算力开放供给多样化
- 1.国家主导建设运营的高性能开放算力资源
- 2.机构提供的开放算力资源
- 3.众包形成的开放算力资源
- 二、科学算力开放面临的挑战
- (一)科学算力开放的安全挑战
- (二)科学算力开放的性能挑战
- (三)科学算力开放的效能挑战
- (四)科学算力开放的公平挑战
- 三、科学算力开放的未来图景
- (一)更加充沛的科学算力开放供给
- (二)更加便捷高效的算力开放使用
- (三)更加广泛安全的算力开放服务
- 第三节 科学模型开放众创
- 一、科学模型开放现状
- (一)模型开放具备多层次、透明性与灵活性等特征
- (二)科学模型依托多类载体实现研发全过程开放
- 1.集智众创:开放协作新途径
- 2.代码开源:知识共享新方法
- 二、开放科学模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一)AI技术“黑箱”降低科学模型可靠性
- (二)多模态和跨学科整合加大科学模型突破式发展的难度
- (三)现行组织机制无法推动科学模型开放的可持续发展
- 三、开放科学模型发展的未来图景
- (一)基于AI的科学模型将助力科学研究范式彻底变革
- (二)基于AI的科学模型将深入赋能更多非STEM学科
- 第四节 科学设施开放共享
- 一、科学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发展现状
- (一)科学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特征属性
- 1.覆盖面逐渐从自然科学领域向全学科延伸
- 2.以非营利性为导向进行组织运营
- 3.倾向于以低成本、可持续化模式管理
- (二)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主要模式
- 1.公共普惠共享模式
- 2.市场规则模式
- 3.战略合作共享模式
- 二、科学基础设施开放共享面临的挑战
- (一)科学基础设施的开放建设缺乏标准体系与技术能力作为保障
- (二)科学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三)科学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用户研究需求
- 三、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
- (一)科学数据基础设施或将成为突破科学前沿的“新引擎”
- (二)社会主体或将成为科学基础设施开放的“关键力量”
- (三)科学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或将成为全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放科学治理要素
- 第一节 政策引领:制定促进开放科学的规章制度
- 一、开放数据政策
- (一)开放范围的界定
- (二)开放程度的划分
- (三)开放时间的确定
- (四)开放方式的选择
- 二、开放代码政策
- (一)开源范围的界定
- (二)开源程度的划分
- (三)开源时间的确定
- (四)开源方式的选择
- 三、开放激励政策
- (一)立项阶段
- (二)科研过程
- (三)验收阶段
- 四、科研诚信政策
- (一)诚信文化的营造
- (二)诚信教育的强化
- (三)诚信监督的落实
- (四)违规惩处的明确
- 五、知识产权政策
- (一)共享与创新共衡
- (二)成果利益细分配
- 第二节 技术支撑:构建开放共享的基础设施
- 一、大数据技术
- (一)数据整合与集成
- (二)数据分析与挖掘
- (三)数据分类与索引
- (四)数据可视化交互
- 二、云计算技术
- (一)高性能计算能力的支持
- (二)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技术
- (三)计算资源的配置与调度
- (四)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搭载
- 三、区块链技术
- (一)数据溯源验证
- (二)知识产权保护
- (三)去中心化协作
- (四)智能合约管理
- 第三节 文化培育:营造兼容并包开放科学环境
- 一、面向科研工作者的开放科学素养培育
- (一)开放科学平台建设与推广
- (二)开放科学社区构建与发展
- 二、面向科研机构的开放科学组织文化建设
- (一)克服技术接纳障碍
- (二)优化激励机制设计
- (三)消除法律合规性顾虑
- 三、面向公众的开放科学意识普及
- (一)政策规则制定吸纳公众意见
- (二)开放资源获取保障公众权益
- (三)鼓励公众参与开放科学活动
- 第四节 标准统一:确立兼容互通的操作框架
- 一、面向开放要素的构建标准
- (一)元数据标准
- (二)算力集成标准
- (三)模型设计标准
- (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 二、面向开放实践的流程标准
- (一)开放资源获取
- (二)开放资源使用
- (三)开放资源验证
- (四)开放资源溯源
- 三、面向跨平台协作的映射标准
- (一)数据映射
- (二)知识对齐
- (三)技术框架兼容
- 四、面向组织授权的管理标准
- (一)权限认证
- (二)资格授权
- (三)质量要求
- (四)考核办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开放科学评价框架
- 第一节 开放科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 第二节 建立开放科学指标体系的核心理念
- 第三节 开放科学的评价指标框架
- 一、平台设施层
- 二、科学治理层
- 三、实践传播层
- 四、可持续发展层
- 本章小结
- 结语 未来展望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协直属的出版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以编辑出版各学科不同层次的科普图书、科技专著和科普期刊为主要任务,是中国出版科普图书历史最长 、品种最多、规模大的出版社。旨在向读者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