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83千字
字数
2020-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城市居住区规划研究:社会影响评价与实证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社会影响评价的基本研究框架,通过对既有城市居住区规划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关键空间规划因素和机制,并提出城市居住区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模式和具体的操作路径,不仅预防负面问题,而且正面引导城市居住区建设成具有宜居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社区。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和问卷数据测度了上海城市居住分异、社区认同、社区参与和社区冲突的现状。分析了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居住融合、居住分异;社区认同感高低;社区参与、社区冲突的关系。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同济大学社会科学丛书”编委会名单
- 前言 实施社会影响评价 预防居住空间极化风险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要义
- 四 章节简介
- 第二章 社会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 一 国外社会影响评价的实践发展
- 二 国外社会影响评价研究变迁
- 三 国内社会影响评价实践和研究发展
- 四 社会影响评价实践和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城市居住空间社会影响文献综述
- 一 居住空间社会影响的争论
- 二 居住生活理想模式的争论
- 三 居住空间理想模式的争论
- 四 住区规划社会后果评价研究评述
- 五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数据来源
- 第五章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居住空间分异
- 一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测量的方法
- 二 上海城市居住分异的现状和分析
- 三 居住区的区位与居住空间分异
- 四 居住区的密度与居住空间分异
- 五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后果
- 六 居住区空间混合度与居住空间分异
- 七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社区认同
- 一 社区认同的测量方法
- 二 上海城市居住区社区认同的现状与分析
- 三 居住区区位与居民的社区认同
- 四 居住区规模与居民的社区认同
- 五 居住区空间评价与居民的社区认同
- 六 城市社区认同高低的社会后果
- 七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居民的社区参与
- 一 居民社区参与的测量方法
- 二 上海居住区居民的社区参与现状
- 三 居住区区位与居民的社区参与
- 四 居住区密度与居民的社区参与
- 五 居住区空间混合度与居民的社区参与
- 六 社区参与程度高低的社会后果
- 七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社区冲突
- 一 城市社区冲突的测量方法
- 二 上海居住区社区冲突现状
- 三 居住区区位与社区冲突
- 四 居住区密度与社区冲突
- 五 居住区空间混合度与社区冲突
- 六 社区冲突的社会后果
- 七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社会影响机制
- 一 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影响
- 二 邻里效应的形成与传导机制
- 三 基于城市规划差异的社区问题形成机制
- 四 空间规划与社区营造的互动机制
- 五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社会影响评价模式
- 一 社会影响评价的指标与方式
- 二 国内社会影响评价的经验总结
- 三 城市居住区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原则
- 四 城市居住区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程序
- 五 城市居住区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方法
- 六 城市居住区规划社会影响评价模式的评估
- 七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 城市低层次居住空间的分异加速并呈现高分异状态
- 二 需预防城市居住贫困集中和居住社会排斥及其后果
- 三 面向参与、和谐、认同、充满机会的居住空间规划
- 四 分类、开放、关键的居住区规划社会影响评价模式
- 五 研究局限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社会影响评价手册
- 附录二 各章分工情况
- 致谢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