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批判性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是未来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这个理念已经得到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关心学生获得信息,还要关心学生能否分析、评价所获得的信息,能否根据信息产生新的观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目的和手段。

作者试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将物理学史和猜想与假设、形象与直觉、求同与求异、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抽象、溯因与推理等相结合,并将之转化为物理学的教学思维,给出教学案例。

目录

  • 版权信息
  • 批判性思维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丛书
  • 出版说明
  • 代序一 批判性思维:培养开放理性的人
  • 一、批判性思维教育,时不我待
  • 二、为什么要创造就绕不过批判性思维?
  • 三、批判性思维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
  • 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枢纽:教学法和教师
  • 五、系统工程和牵牛鼻子
  • 代序二打开批判性思维的窗
  • 代序三科学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 前言
  • 第一章 物理学与批判性思维研究述评
  • 第一节 物理学起源与批判性思维
  • 一、从“杞人忧天”谈起
  • 二、科学起源于“观察星空”
  • 三、你会“批判性思维”吗?
  •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教学概念界定
  • 一、什么是思维?
  • 二、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三、物理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
  • 第三节 开展中学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意义
  • 一、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 二、符合学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相融合的趋势
  • 结语
  • 第二章 科学发展与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批判性思维的萌芽
  • 一、系统思维
  • 二、直观思维
  • 三、类比思维
  • 四、逻辑思维
  • 第二节 西方科学文化体系中批判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
  • 一、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 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论”
  • 三、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 四、康德的“理性批判”
  • 五、黑格尔的“辩证法”
  • 第三节 物理学家的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创新发展
  • 一、牛顿批判性思维的突破进展
  • 二、爱因斯坦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发展
  • 结语
  • 第三章 物理核心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时代特征
  •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一、物理观念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 二、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 三、科学探究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与物理学科思维能力
  • 一、理解能力
  • 二、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 三、问题解决能力
  • 四、实验能力
  • 结语
  • 第四章 猜想与假设
  • 第一节 猜想与假设的相关概念
  • 一、猜想
  • 二、假设
  • 三、猜想和假设的原则
  • 四、猜想与假设的特征
  • 第二节 猜想、假设与物理学的发展
  • 一、光的本性的探寻
  • 二、行星运动规律的发现
  • 三、中微子发现之旅
  • 第三节 猜想与假设在中学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 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 三、深化对物理原理的认识
  • 第四节 中学物理中“猜想与假设”的教学案例
  • 一、物理条件的假设
  • 二、物理过程的假设
  • 三、矢量方向的假设
  • 四、临界状态的假设
  • 五、极端情况的假设
  • 结语
  • 第五章 形象与直觉
  • 第一节 什么是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
  • 一、形象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 二、直觉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 第二节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物理学的发展
  • 一、形象思维与物理学的发展
  • 二、直觉思维与物理学的发展
  • 第三节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中学物理教学
  • 一、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方法
  • 二、形象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策略
  • 四、直觉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第四节 中学物理中“形象与直觉”的教学案例
  • 一、体验摩擦力
  • 二、探究静摩擦力
  • 三、探究滚动摩擦力
  • 结语
  • 第六章 求同与求异
  • 第一节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相关概念
  • 一、求同思维的概念
  • 二、求异思维的概念
  • 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
  • 第二节 求同思维、求异思维与物理学的发展
  • 一、求同思维与物理学的发展
  • 二、求异思维与物理学的发展
  • 第三节 求同思维、求异思维与中学物理教学
  • 一、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在建构中学物理知识中的应用
  • 二、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在中学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 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 结语
  • 第七章 比较与类比
  • 第一节 比较思维与类比思维
  • 一、比较思维
  • 二、类比思维
  • 第二节 比较思维、类比思维与物理学的发展
  • 一、物理现象的比较——质子的发现
  • 二、物理规律的比较——电场与磁场的定义
  • 三、物理过程的比较
  • 四、类比思维中的形似与神似
  • 第三节 类比思维会出现“科学失误”
  • 一、机械波与光波
  • 二、行星系统与原子模型
  • 三、无踪影的“火神星”
  • 第四节 中学物理中“比较与类比”的教学案例
  •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 二、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
  • 三、电势
  • 四、等势面
  • 结语
  • 第八章 归纳与演绎
  • 第一节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概述
  • 一、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定义
  • 二、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发展历程
  • 三、归纳与演绎论证的建构方式
  • 四、归纳与演绎论证的传统局限性
  • 第二节 归纳、演绎与物理学的发展
  • 一、古典物理学
  • 二、经典物理学
  • 三、近代物理学
  • 第三节 中学物理中“归纳与演绎”的教学案例
  • 一、归纳思维的应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 二、演绎思维的应用:导线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
  • 三、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综合:楞次定律
  • 结语
  • 第九章 分析与综合
  • 第一节 什么是分析与综合
  • 一、分析与综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 二、分析与综合的特征
  • 第二节 分析思维、综合思维与物理学的发展
  • 一、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
  •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三、因果分析与比较分析
  • 第三节 分析与综合对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的作用
  • 一、用分析法建立和辨析物理概念
  • 二、用分析与综合思维推导物理规律
  • 三、应用分析与综合思维理解和指导实验
  • 四、在习题教学中应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 第四节 中学物理中“分析与综合”的教学案例
  • 一、“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
  •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 结语
  • 第十章 模型与抽象
  • 第一节 物理模型与物理抽象解读
  • 一、物理模型的作用
  • 二、抽象思维与物理建模
  • 三、物理模型与抽象的显著特征
  • 第二节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的模型与抽象
  • 一、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 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 三、金属导电模型的建立
  •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的建立
  • 五、概率波模型的建立
  • 第三节 中学物理模型与抽象的分类和特点
  • 一、实体模型
  • 二、状态模型
  • 三、过程模型
  • 四、理想实验
  • 第四节 中学物理中“模型与抽象”的教学案例
  • 一、实际模型的抽象
  • 二、抽象模型的还原
  • 三、物理模型的等效
  • 四、构造模型解题
  • 结语
  • 第十一章 溯因与推理
  • 第一节 溯因推理概述
  • 一、溯因推理的起源和发展
  • 二、溯因推理的基本方法
  • 三、溯因推理的特点
  • 四、溯因推理的应用
  • 第二节 溯因推理与物理学的发展
  • 一、定向溯因推理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运用
  • 二、综合溯因推理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运用
  • 三、溯因推理与原子模型的早期发展
  • 第三节 溯因推理与中学物理教学
  • 第四节 中学物理中“溯因与推理”的教学案例
  • 一、什么样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 二、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特征
  • 三、探究简谐运动的运动规律
  • 结语
  • 第十二章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学习模型
  •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与深度学习
  •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 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 三、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的关联
  • 第二节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学习模型
  • 一、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
  • 二、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学习模型
  • 第三节 课堂教学案例的具体实施
  • 一、生活情境,体验科学建模
  • 二、实验探究,领悟科学方法
  • 三、逻辑论证,体现科学思维
  • 四、评价反思,感悟科学本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