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礼拜六派”创始人、“鸳鸯蝴蝶派”主将周瘦鹃一生的跨界传奇。

内容简介

周瘦鹃是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礼拜六派”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出版家和电影评论家。在思想上周瘦鹃实践“新旧兼备”的改良主张,将国粹与西化熔于一炉。其小说创作颂扬“高尚纯洁”的爱情,同情妇女与弱势群体;形式上文言与白话并重,传承中国抒情传统,借鉴西方小说技巧,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价值。他通过“影戏小说”等引进西方电影观念,为中国早期电影做出了重要贡献。周瘦鹃与紫罗兰的爱情传奇,事实与虚构交错,反映了民国时期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复杂性。同时,周氏及其同人把紫罗兰打造成文学杂志的品牌,以传统名花美人的审美意趣打造时尚女郎的形象,藉以传播现代物质文明,给市民大众带来美好明天的憧憬。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序章 文言与白话的辩证关系与新旧兼备的文化政治
  • 一、文学史的“文言”视角
  • 二、文言与白话:历史轮流转
  • 三、小说与纯文学
  • 四、古文小说与“共和”理念
  • 五、1910年代:“共和”范式转型
  • 六、1920年代:公民社会与文学空间
  • 七、余论:世纪回眸新旧传统
  • 第一部 思想、社会与文学背景
  • 第二章 周瘦鹃、茅盾与二十年代初新旧文学论争
  • 一、“新”“旧”文学之争
  • 二、新旧文学交手
  • 三、《自由谈小说特刊》
  • 四、新派的强势话语
  • 第三章 对照镜:“新”与“旧”的历史脉络化
  • 一、《留声机片》:女性痛苦与娱乐的反讽
  • 二、《创造》:女体消费与乌托邦空间
  • 三、女性解放的不同想象
  • 四、对照镜:新与旧的脉络化
  • 五、余波与反思
  • 第四章 《申报·自由谈》:共和宪政与家国想象
  • 一、《自由谈》的沧桑
  • 二、“言论自由”的政治实践
  • 三、自觉开拓“言论自由”空间
  • 四、“小家庭”与国族想象
  • 五、新文人传统
  • 第二部 紫罗兰与“爱的社群”
  • 第五章 “紫罗兰”的自我再现与都市镜像
  • 一、自传体文本
  • 二、性别错乱:林黛玉与紫罗兰的幽灵
  • 三、“我的心很脆弱”
  • 四、“我是一个爱美成癖的人”
  • 五、“我是悲观的”
  • 六、“我是快乐的”
  • 第六章 紫罗兰魅影:爱情、婚姻与家庭
  • 一、紫罗兰现象
  • 二、《爱的供状》:爱情、婚姻与家庭的拉锯
  • 三、紫罗兰小说话语
  • 第七章 紫罗兰的公共消费与商品美学
  • 一、紫罗兰走向公共空间
  • 二、多种面孔与集体身份
  • 三、绯闻:人言可畏的游戏
  • 四、名花美人传统的终结
  • 第三部 小说创作
  • 第八章 早期心理小说与“礼拜六派”
  • 一、革命与共和、复古与西化
  • 二、“鸳鸯蝴蝶派”与“礼拜六派”之辨
  • 三、心理叙事的里外开拓
  • 四、文学场域“多元共生”的愿景
  • 第九章 “杜撰”小说:民初政治、女性与美学的转型
  • 一、自认“伪翻译”
  • 二、革命、战争与国家意识形态
  • 三、英雌群像与家国想象
  • 四、暴力美学与抒情传统
  • 五、抒情传统的现代命运
  • 第十章 小说创作的抒情传统与上海杂交
  • 一、从抒情走向喧嚣的都市交响
  • 二、拿破仑与法兰西浪漫主义
  • 三、“模范家庭”的核心价值
  • 四、教堂尖顶下的社会良心
  • 五、从抒情走向说教
  • 第十一章 “诗的小说”与抒情传统的回归
  • 一、诗与小说的中西谱系
  • 二、反讽与吊诡
  • 三、怪诞与象征
  • 四、被撕裂的抒情传统
  • 第四部 电影文化
  • 第十二章 新文人与中国影视现代性
  • 一、引子:一个日本链接
  • 二、《影戏话》:电影观念的世界接轨
  • 三、“影戏小说”与本土文化政治
  • 四、移植好莱坞明星文化
  • 五、默片时代与新文人精神
  • 第十三章 《影戏话》:中国电影批评的先驱
  • 一、从茶馆、戏园到影院
  • 二、追求“逼真”:“新剧”与“影戏”
  • 三、观念转型
  • 四、类型电影评论
  • 五、中国电影呼之即出
  • 第十四章 “影戏小说”:早期欧美电影翻译
  • 一、前言:早期电影史背景与理论切入
  • 二、“新女性”与家国伦理
  • 三、抒情与影像:语言的张力
  • 四、“全景景观”与美感经验
  • 五、“俗语现代主义”与本土特征
  • 第十五章 现代文学主体的视像技术建构
  • 一、电影文化与现代意识
  • 二、《红颜知己》:现代传媒的狂想
  • 三、“脑”代替“心”:意识主体的转型
  • 四、感知空间的视觉技术建构
  • 五、“九华帐”的屏幕装置
  • 六、说服诗学与民国主体
  • 七、现代文学主体的诞生
  • 第十六章 结语:上海世俗的百年沧桑
  • 一、引子
  • 二、文学、新剧与电影的会合
  • 三、维多利亚连接:从周瘦鹃到张爱玲
  • 四、《繁花》:世俗精神的新世纪展望
  • 附录 我所知道的周吟萍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