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教你如何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提高工作效率。

内容简介

在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要么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无所事事、烦躁不安,要么注意力过度集中,感觉紧张焦虑、疲劳过度,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难以找到自己的最棒状态。

如何才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才能让自己摆脱过度疲劳的泥潭,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本书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测一测:你是否需要这本书?
  • 编辑手记
  • 引 言
  • Part 1第一部分理解你的注意力专区
  • 第一章 什么是你的注意力专区?
  • 第二章 无聊,兴奋,还是两者都是?
  • 第三章 数字时代的注意力
  • 第四章 我们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大脑?
  • Part 2第二部分八付钥匙串
  • 第五章 情绪调节技巧
  • 第六章 面对恐惧
  • 第七章 心理调节技巧
  • 第八章 无压力的安排
  • 第九章 行为技巧
  • Part 3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成功策略
  • 第十章 智胜干扰和信息过载
  • 第十一章 在21世纪战胜干扰
  • 第十二章 患了注意力缺乏障碍怎么办?
  • Part 4第四部分注意力是你的生活方式
  • 第十三章 教导孩子提高注意力
  • 第十四章 注意力的力量
  • 致 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注意力融会贯通的佳作

    一句话总结 “一块可以帮助我们时刻保持最佳状态的仪表盘”。本书是关于 “注意力曲线” 详细介绍,也就是我之前解读过的《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中的觉醒曲线。它提供了一个关于注意力的倒 U 形曲线,并结合对曲线不同区域人的行为分析,提供了一套有用的自我觉察量表。它既简单好衡量,又非常直观易理解,就像是将成长思维、执行意图等心理学理论精妙组装的智能手机,好用又方便。读完本书我感受到了好久没有体会的那种碎片知识融会贯通的感觉,我甚至觉得本书可以称之为《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终身成长》等等书的大一统模型,所有非常推荐阅读原书。・本书概括・整本书的核心其实就是书中一张注意力和刺激间的倒 U 型曲线图。我们的注意力随着刺激的变化会呈现出这么一幅先上升后下降的状态。刺激不够我们就会处在坐标,觉得无聊,刺激太多我们就会进入右侧,太过紧张,最佳的范围自然就处在中间,也成心流。但中间区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我们从事的活动不同,曲线也会有变化。足球、拳击这类剧烈的活动,曲线就会右移;写作、闲谈这样简单的活动,曲线就会左移。前者需要我们更兴奋才能处于最好的状态,后者则相反。它们三个区域也正反应了我们在应对各类事件后的反应,过度刺激时遭遇失败,我们更容易关注到失败本身,进而反复咀嚼,造成创伤。而在心流状态我们更关注行为本身,失败则被当作了一种校准,反而会带来创伤后成长。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你吵着架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回家洗澡突然想起该怎么回答,因为前面你处在过度刺激的状态,洗澡时内心平复了下来,大脑回到了高效的区域。在这里也就给出了拖延症另中解释,拖延意味着任务的切换,它往往是太紧张或无聊的结果。太紧张时我们就会出现逃避的正常反应,于是从当前任务的曲线切换到其他的活动,例如刷视频去。而任务刺激不够,太无聊时,我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激活程度,很容易通过听歌,看视频来增加额外刺激,而稍不注意,就会因为新事件进入心流而放弃原本的任务。・自我衡量・直到了注意力曲线的存在,我们就可以用它来作为衡量自己的仪表盘。通过回忆自己专注时的感受,过度紧张时的感受,以及无聊时的感受,我们可以为自己创建一个衡量体系。不时体会下自己现在的状态,无所事事想要刷手机 —— 激活不足,手心冒汗,不想面对 —— 过度激活,只关注眼前的忘我 —— 心流。这样简单的比对不但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状态,更能让我们逐渐学会去探索不同刺激源在我们这的效果。通过这种类似自我觉知的方法,我们就能更好的找到一条成长、高效之路。・平衡刺激・书中提供了很多处理无聊与过度刺激的方法,还为我们规划了通向心流的路径。而在我总结来说总体就三个方面。一是眼前的技术。当刺激过度和不足已经发生如何改善它们,这个问题的终极解答其实并不复杂。对于过度刺激最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这有两种好的方法,一个是利用故意冥想激活副交感神经,让自己平静;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去思考另一个问题或者处理另一个任务。对于无聊,办法也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提高任务的强度,自己提高要求类似的,或者增加微刺激,比如听纯音乐。二是近期的管理。当我们要处理任务时,我们最好提前开始做好环境、资源和状态的管理,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对复杂的任务做个拆解,对简单的任务设定一定的要求,同时把对自己状态的评估当作习惯,为自己铺就通往专注的道路。三是永恒的系统。要想尽可能长期的保持专注,其背后是一系列的齿轮相互契合的结果,我们既要能在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也要在该启动时流畅运转,这就要求我们创建一个自己的系统,果断抛弃没有必要的东西,不断摄入新的信息维系思想的秩序,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把成败的标准放到完成任务的行动上去,胜利的收益都是来自于正确的完成。这听着像一句鸡汤,却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如此深刻,因为它正是我们通向专注的阶梯,专注又反过来帮助我们高质量的完成。・我的收获・读完本书,我意识到内部积分卡,控制点这些理论的价值,它们提供的都是让我们进入成长通道的钥匙。专注本身并不是万能的,但专注可以让我们更关注于行为本身,为我们指明前进的道路。当你关心别人怎么看你时,你甚至会连走路都不自然,而当你将每一步的感觉都当做矫正自己的反馈,反而能跑出最好的成绩。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注意力曲线》

      人的注意力与受到的外界刺激息息相关,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勾勒出一条呈倒 U 型的注意力曲线。而在这条曲线上,存在一个注意力专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来让自己进入注意力专区,使自己有效地集中精神去获得成功。本书给出了很多富有实践性的技巧,指导我们如何摆脱数字时代由于信息爆炸而造成的低迷或过度亢奋状态 —— 它们都会导致注意力的低下。 本书核心内容:1. 每个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界刺激时,注意力会随着变化,这种变化能够画成一条曲线,而在这条曲线上,有一个区域,当我们处在这个区域中时,注意力就能达到最佳状态,这个区域就是注意力专区。2.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对注意力的控制,从而进入注意力专区。3. 集中注意力的关键,其实不是采用控制术,而是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在数字时代,信息的狂轰滥炸经常让我们的心理负担过载、大脑短路,无法控制注意力。这是因为我们脱离了自己的注意力专区。而通过评估、温控、重建、持续这四个步骤,通过一些富有操作性的办法,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肾上腺素分泌水平更加适中,从容应对外界的刺激,重回注意力专区,成为一个专注的人。首先,我们的注意力随着外界刺激的变化,会形成一条倒 U 形曲线,在曲线的中间部分,就是刺激水平不高也不低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这一部分就是你的注意力专区,通过控制我们的肾上腺素分泌水平,就能进入这个专区,更好地控制注意力。其次,想控制注意力,我们需要通过三个具体步骤来实现,第一步是评估,就是估计自己的肾上腺素分泌水平,看看自己的注意力处在什么状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状态出现,是不是某些记忆里暗藏的焦虑或恐惧导致的;第二步是温控,就是调节情绪的兴奋度,如果你过度兴奋,就用四角呼吸法降降温,如果低迷无聊,就要用中断电源法寻求兴奋;第三步是持续,就是通过建立长远的目标,刺激我们产生良好的欲望,在反复做某件事的过程中,训练自己产生持续性注意,以取得成功。最后,我们介绍的是,集中注意力最关键的,是要改变自我认知的方式,要学会不受外界评价的干扰,客观地看待自己,并接受自己,在建立自信的基础上,从容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使自己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效地保持注意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学到的不多

        推荐看看 part1 就好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