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书探索媒体伦理案例教学。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展江、彭桂兵对本领域如何选编案例作了积极探索,并得出基本看法:像商学院那种每讲分析一个大案例的做法或许不适合媒体伦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媒体实践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在召唤案例群的呈现。作者强调,媒体伦理道德与媒体涉及的法律问题既有分殊又有密切联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上编理论框架篇
  • 第一讲 基点:把伦理和道德分开
  • “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 道德和伦理没有界限吗?
  • 本教材基点:区分伦理与道德
  • 消极义务与积极义务
  • 伦理困境与现实选择
  • 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
  • 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
  • 媒体职业伦理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
  • 《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约》
  • 《伦理规约》分析
  • 违反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的表现
  •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 现行《职业道德准则》分析
  • 谁来做出道德决定和伦理抉择?
  • 伦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 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 第二讲 可应用的五种伦理学理论:从中庸之道到无知之幕
  • 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
  • 康德:绝对命令
  • 密尔:功利主义
  • 韦伯: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
  • 罗尔斯:“无知之幕”
  • 两种伦理抉择框架
  • 基本道义原则
  • 中编媒体道德篇
  • 第三讲 红包与软文
  • “红包”现象面面观
  • “软文”是什么东西?
  • 为何红包和软文现象是道德问题?
  • 红包与软文:中国之规定
  • 记者与恩惠:英美之规定
  • 为何拿红包:记者吐心声
  • 美国有红包和软文吗?
  • 媒体寻租,中国特有?
  • 媒体寻租:制度和个人双重因素
  • 第四讲 虚假新闻之捏造与掺假
  • 捏造
  • 掺假
  • 对捏造类和掺假类虚假新闻的简要分析
  • 第五讲 虚假新闻之剽窃与篡改
  • 剽窃
  • 篡改
  • 对剽窃类和篡改类虚假新闻的简要分析
  • 第六讲 虚假新闻之导演与隐瞒
  • 导演
  • 隐瞒
  • 传统文化中的真话观
  • 为什么新闻真实性是头等道德?
  • 对导演类和隐瞒类虚假新闻的简要分析
  • 第七讲 悲剧、隐痛与残酷呈现
  • 隐私与隐私权保护
  • 隐私权法源于商业化报纸的侵扰
  • 新媒体时代隐私权的复杂性
  • 悲剧、隐痛与侵扰
  • 避免二次伤害的可能性
  • 对案例的简要分析
  • 第八讲 阴私文学与媒体妄为
  • 尹冬桂案判决获高度评价
  • 贪官、罪犯、坏人与人格尊严
  • 遭受诽谤伤害至深的尚军
  • 热炒女贪官绯闻缘于男权作祟,但是……
  • 张国华们何以成一些报刊的宠儿
  • “《中国时报》”的“二宗罪”
  • 假如联防队员强奸案中的媒体被诉……
  • 下编媒体伦理篇
  • 第九讲 涉性案件与媒体披露
  • 反对披露性侵受害者的既有理法
  • 披露性侵受害者有理的域外主张
  • 网眼时代的知情同意与谨慎公开
  • 第十讲 暗访偷拍与欺骗侵权
  • 暗访偷拍的发展演变
  • 记者暗访的三种基本形式
  • 暗访伦理困境与功利主义解释
  • 暗访可能产生的侵犯隐私等问题
  • 暗访偷拍的边界和指导方针
  • 对案例的极简分析
  • 第十一讲 记者该不该救人性命
  • 为什么对新闻记者有救人期待?
  • 为什么前40年普利策摄影奖几无争议?
  • 甲方观点:救人优先论
  • 乙方观点:报道优先论
  • 丙方观点:调和与情境
  • 对案例的简要分析
  • 第十二讲 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
  • “媒体审判”之中国版
  • 徐迅女士的“划界论”与魏永征的“行为犯论”
  • 对中国式“媒体审判”的质疑
  • 如何改进媒体对司法的报道
  • 对案例的简要分析
  • 第十三讲 如何对待消息来源
  • 维护公共利益与保护消息来源
  • 社会结构与官方消息来源
  • “支票簿新闻手法”与“有奖爆料”
  • 匿名消息来源可能是假新闻的温床
  • 一个伦理与法律交织的问题
  • 对案例的简要分析
  • 第十四讲 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
  • 媒体暴力能界定和量化吗?
  • 单个案例能反映媒体暴力吗?
  • 媒体暴力能达成共识吗?
  • 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的关联
  • 媒体凶杀报道的底线伦理
  • 第十五讲 自杀事件与媒体传播
  • 甲方观点:媒体报道与自杀模仿之间有关联
  • 乙方观点:媒体报道与自杀模仿之间无关联
  • 自杀研究鼻祖涂尔干及其百年前结论
  • 仿效是心理因素还是社会因素
  • 五个关于自杀的问题你答对了吗?
  • 自杀率激增与媒体报道有关吗?
  • 警惕以防媒体渲染为由抵制信息公开
  • 社交媒体可能减少自杀现象发生
  • 香港媒体如何报道自杀:以两个建议为例
  • 自杀报道不能轻视自律: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
  • 案例汇总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