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书法史,强调综合性和事实导向,去除人名和作品名。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写作,不是简单地仿照中国历史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线型伸延,而是既有顺年代次序,从古到今的序列,又有结构性的主次,内外综合交叉的叙述脉络。在提取书法史研究事实时,注重历史现象的综合提出,而不是罗列介绍孤立的人(书家)、物(碑帖),强调它的关连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书法史学家梳理而不是孤立平面的各类书法文献学家(文字文献和图像文献)的汇纂。同是描述一件事,同一个对象,本可以有多个截然相异的角度,甚至抽取出的也许是完全相反的结论。不把书法史写成书家列传式人物传纪史,甚至矫枉过正,决绝地提倡写作方法上的“没有人名的书法史”,作者主张书法史只对事实、思潮、流派、现象负责,而把所有必须提及的书家人名、生卒年月、官职、传世作品介绍和传纪简历等一些基本资料,都尽量划为“注”的内容而不出现在正文中。看看去除了人名和作品名的书法史,著作撰写者在正文中还能够写些什么内容。书家个人传纪绝不孤立地作为正文内容,也不把书法史写成《书法人名大词典》格式。一般书法史,都只写到清末。既是“史”,当然是指古史而不会有它。本着前述论事不论人的治史原则,作者对当代的叙述论说进行了谨慎有序的展开,首先研究重点跳开具体的人和著作,精确定位为针对“事件”“事实”即现象、流派、思潮、艺术运动这一层面而发,不涉人物褒贬高下,只追究它的来源、理由、意义;既保持客观真实,同时又能建立起最基本的当代书法发展分类分派的观察立场和构画出清晰的格局分布。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新刊前言
- 卷首语书法史观建立的重要性
- 第一章文字的艺术
- 引言:文字的出发点
- 书法心目中的“文字”是什么
- 一个契机:象形与会意
- 古文字演变的几个阶段
- 走向今文字系统
- “字体”与“书体”
- 书体之美与美术字之美
- 第二章书法观念
- 文字崇拜与神祇崇拜
- 作为实用工具的文字书写
- 书写之美
- 艺术图像的表现
- 第三章传统的力量
- 正体与草体的循环
- 从书写行为到笔法动作
- “至高无上”的笔法
- “韵”“法”“意”的思潮史嬗递
- 第四章材料之美
- 碑与帖
- “碑学”与“帖学”
- 由“碑”与“帖”走向“写”与“刻”
- 书写文化与石刻文化
- 第五章案头书与壁上书
- “案头书”的应用与欣赏
- “壁上书”的几种类型
- 从挥洒之乐到欣赏习惯的变迁
- 走向“形式美”
- 第六章书法家的类型
- 书法家作为符号
- 不同时代的不同书法家
- 作为主流的文人书法家
- 书法家:类型分析
- 第七章文人风雅
- 学问与修养
- 风雅的品位与嗜好
- 诗书画印一体化的独特趣味
- 挥洒之乐
- 第八章世纪大转换
- 从古代转向近现代
- 书法活动方式的变迁
- 书法作为“艺术运动”
- 理论的先导
- 第九章走向形式
- 书法的形式:展览之本
- 书法形式的独特性
- 形式的重构
- 形式的意义追问
- 第十章流派的时代
- 艺术史的当代形态:多样化
- “书法”:中国的流派
- “书道”:日本的流派
- “书艺”:韩国的流派
- 世界范围的大观照
- 余论书法是什么?
出版方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成立于1960年,是艺术出版领域最具品牌价值的现代化出版传媒机构之一,长期以来致力于以中国书画艺术为核心的专业出版方向,坚持品牌战略,走精品路线,以优秀文化为底蕴,以学术出版为高地,建构起以专业图书和大众普及图书互为支撑,以教材、期刊为两翼的出版架构。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团队,曾多次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多项图书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奖和专业内最高奖,在读者中拥有广泛影响。现在每年出版图书六百余种,其中如《中国书画全书》《中国书法史绎》《中国文人画史》《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海派绘画大系》《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锦绣文章》《怀袖雅物》《董其昌全集》《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吴昌硕全集》《上海博物馆藏珍本碑帖丛刊》《中国书画基本丛书》《中国砖铭全集》等大型出版项目,《中国碑帖名品》《中国绘画名品》《中国篆刻名品》《简帛书法大系》等系列专业图书,《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中国书法大字典》《中国书法大事年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碑帖综录》《上海图书馆善本碑帖综录》等专业工具书,均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书法》《书法研究》《书与画》《艺术当代》《公共艺术》等专业期刊依托知识性、学术性和多样化的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完整的出版业态和多层次的出版格局,使出版社拥有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联动效应。2016年成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的“书法研究出版中心”,2017年荣获国家出版政府奖先进单位。出版社将秉承传统,以“艺术重塑人生”为理念,以“有美必臻”为工作精神,以“聿修、敏求、团结、超越”为企业文化追求,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