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4千字
字数
2025-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历史学、法医学、侦查制度等多维视角,讲述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
内容简介
很多历史爱好者和悬疑爱好者会有疑问,古代没有现在的DNA鉴定技术及监控等先进条件,古人破案会不会特别艰难?的确,古代的技术落后确实造成了不少千古悬案,但是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会依靠有限的技术,或是借助对人心的揣摩,尽可能地让真相水落石出。
本书以轻松有趣的语言,呈现众多案件的破解过程,梳理了中国法制从先秦到清朝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还原了中国古代史,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古人是如何破案的,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从先秦到秦朝:文明伊始,法制萌芽初现
- 酷刑与神明并存,先秦时期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 没有法律的原始社会如何维持秩序?
- 你不听我的,神明会惩罚你
- 神明不管用了,就该拉拢民心了
- 统治百姓不仅依靠神明和人心,还有酷刑
- 百家争鸣的时代,成文法诞生
- 荆轲刺秦王时,侍卫们为什么不冲上去?
- 把刑罚定得重一点,人们就不敢犯罪了
- 主张变法的商鞅,最后却死在自己制定的刑法之下
- 法家逃不掉的宿命——变法越成功,下场越悲惨
- 商鞅之法不仅葬送了自己,还差点葬送了秦王
- 秦朝竟然也有“朝阳群众”
- 在周朝,侦查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
- 秦始皇统一的不仅有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还有侦查制度
- 秦简里的悬案——最早的“验尸指南”
- 早在秦朝,中国就出现了与法医学相关的文献
- 判断是死前上吊还是死后上吊?秦朝人自有办法
- 秦朝也能进行痕迹鉴定
- 赵高钻制度的空子,置李斯于死地
- 秦朝的诉讼制度虽然很先进,但仍有缺陷
- 在秦朝,开庭要注意三点
- 第二章 汉朝:德主刑辅,法制走向儒家化
- 从淮南王谋反一案看汉文帝的仁慈
- 大汉王朝不能步秦朝的后尘
- 汉文帝、汉景帝废除了肉刑
- 司马迁之案暴露出汉武帝的严苛
- 汉武帝:要开疆拓土,就要严刑峻法
- 两位权臣互相说对方有罪,最后霍光获胜
- 西汉晚期出了两位断案高手
- 牵连甚广的卫太子巫蛊案是如何发生的?
- 抓捕“大侠”引发血案
- 卫太子巫蛊案
- 汉朝人在调查死因方面做了很多研究
- 在古代,法医进行尸检可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 汉朝的法医学还是有所成就的
- 王莽进行人体解剖不是为了科学研究
- 从张汤审老鼠一案来看在汉朝如何诉讼
- 汉朝的诉讼流程
- 《春秋》决狱:用儒家经典来断案,行得通吗?
- 在古代,犯罪的动机很重要
- 古人也会争遗产?看看古人怎么判决遗产案
- 在东汉蒙冤怎么办?可请皇帝来救援
- 东汉出现了录囚制度
- 公主的奴仆犯了案,董宣照样惩处他
- 党锢之祸中,宦官利用皇权打击“党人”
-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皇权日渐衰弱,法制弊端频现
- 从曹家到司马家,曹魏刑法一变再变
- 曹操晚年杀人不眨眼,不少名士遇害
- 曹家当上了皇帝,就要对世界好一点
- 嫁出去的女子无需被株连,司马家为了安抚人心修改法律
- 三国中最恐怖的刑法居然在孙吴
- 孙皓回击司马炎和贾充的故事,透露出孙吴的刑法酷烈
- 晚年残暴的孙权,发明了特务统治
- 一个聪明的皇帝,能破案却无法展雄才
- 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来看蜀汉刑法的公正
- 一代仁君刘备,也曾经破坏过法律杀人
- 诸葛亮大公无私,挥泪斩马谡
- 诸葛亮死后蜀汉最大的疑案——魏延之死
- 司马遹被黜案——西晋版的“指鹿为马”
- 司马炎立了个白痴皇帝,他的良苦用心全都功亏一篑
-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到魏晋怎么变成了“刑不上大夫”?
- 八议制度极其保护贵族
- 羊聃胡作非为,却仍受法律的保护
- 对于平民百姓,法律还是很严格的
- 士族们的清议会影响一个人的仕途
- 贵族政治的时代,联错姻的后果很严重
- 当法律遇上儒学,复仇案怎么判?很难断!
- 复仇案历来很难判罚
- 辱骂母亲致其自杀,该如何决断?
- 在北朝,人贩子是要被判死刑的,但也有例外
- 旧五刑太残酷,新五刑登场
- 重罪十条——十恶的雏形
- 北朝时期,新五刑出现
- 刑罚可以加减、缓期、更换和赦免
- 一代酷吏李洪之,矫枉过正使百姓苦不堪言
- 皇权旁落,监察制度成为各方博弈的工具
- 皇权衰落时代,皇帝非常注重发展监察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大理寺
- 直诉要谨慎,审讯很残酷
- 在魏晋南北朝,如何击鼓鸣冤?
- 乱世时期,严刑逼供更加泛滥
- 县令巧破争鸡案和团丝案
- 第四章 隋唐:局势多变,法制易受政治影响
- 隋文帝知法不遵法
- 南北朝刑法太严峻,隋文帝要大力改革
- 《开皇律》很好,但被隋文帝玩废了
- 通过《大业律》就能看清隋炀帝为何丢了天下
- 隋炀帝统治前期,刑法尚处于正轨
- 打高丽失败,为了威慑天下,刑法越来越荒唐
- 隋炀帝没能征服东亚,他缔造的刑法却影响了东亚
- 以隋为鉴,唐太宗宽仁施法
- 制法方面,唐太宗的贡献非常大
- 唐朝的刑法和前朝比起来较宽仁
- 因为曾经的错误,李世民增加了复奏制度
- 在唐朝,八议制度被沿用
- 开国功臣的后代犯了死罪,被免除死刑
- 武则天兴起“酷吏政治”,冤案频发
- 为了威慑异己,两个妃子成为政治牺牲品
- “酷吏政治”下,法外施刑是家常便饭
- 一首情诗,让相爱的两人双双殒命
- 历史上的狄仁杰,在断案上并没有那么神奇
- 韦氏想模仿她的婆婆做皇帝,却身败名裂
- 中晚唐时期,法治和政治一同走向衰落
- 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曾经害死过3个儿子
- 怎么处理复仇案件,立法者把锅甩给了皇帝
- 唐朝的法律,也有针对外国人的规定
- 不仅仅只有宋朝和清朝丧权辱国,唐朝后期也很窝囊
- 唐朝离婚也有很多规定
- 离婚、再婚相对自由
- 盗贼抓不完,就用巧办法
- 一起盗墓案,暴露了晚唐刑法的弊端
- 唐朝司法有弊端
- 完成制度化的唐朝法医学
- 唐朝的法医学已经对致伤因素做了区分,并且能用银针验毒
- 《西游记》的剧情并不是信口开河,唐朝庸医医死人不需要偿命
- 唐朝物证检验也提升到了新高度
- 唐朝已有保辜制度
- 弹劾、监察、检举箱,唐朝成了全员间谍的时代
- 在唐朝,御史台能够监督百官
- 为了巩固统治,武则天把所有人打造成间谍
- 破案有了新方法,派人跟踪窃听
- 五代十国,武将掌权,多用重刑
- 当武将成为刑法的制定者,通常会选择重刑
- 五代第一明君,终结了严刑峻法,却给宋朝做了嫁衣
- 第五章 宋朝:文官政治下的法制,利弊皆有
- 文人变成立法者的后果是腐败增多了
- 和武将比起来,文人没那么残忍,就有了刺配法
- 文官犯罪可以减刑,盗贼会被严惩
- 《洗冤集录》——宋朝法医学之绝唱
- 宋朝法医学进入了成熟期
- 《洗冤集录》的具体内容
- 想不到吧,宋朝人已经会使用红外线了
- 怎么辨别自杀和他杀,宋慈有办法
- 咬死、冷死、热死、猝死,《洗冤集录》都有记载
- 在宋朝,怎样当好一名验尸官?
- 作为一个验尸官,哪些是你的职责范围
- 在宋朝,验尸官第一次出现在法律中
- 验尸文件应该怎么写
- 阿云案、乌台诗案、卢公达遗产案是如何审判的?
- 一起杀夫案,居然引发两个文豪的激烈口水战
- 文字狱在宋朝也已为祸甚烈,苏轼就是受害者
- “审”和“判”分离,还可以翻异和理雪
- 宋朝已经有律师了
- 宋朝的遗产案怎么判定
- 冤假错案频发,皇权惹祸不少
- 皇权高于一切,官吏无法坚持原则
- 错案追责体制不完善,司法官员的犯错成本小
- 胥吏经常徇私舞弊
- 宋朝法医学虽然进步很大,领先于世,但技术依然非常有限
- 宋朝最大的冤案——岳飞之死
- 一代才女,被朱熹陷害入狱
- 便服密探和谲术
-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锦衣卫,却很少知道宋朝的便服密探
- 宋代的谲术
- 第六章 元朝:宽刑慎法,法制维护贵族
- “元以宽仁失天下”,朱元璋的这句评语对吗?
-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刑法经过了好几次变革
- 元朝的宽仁并不针对所有人
- 元法是如何体现宽仁的呢
- 在元朝,给犯人定罪成了难题
- 刑事统一,民事多元
- 在元朝,定罪必须要有物证
- 元朝时只有男人可以诉讼
- 元朝的审讯很宽仁,以至于定罪很难
- 蒙古人带来了一股新风
- 在元朝做官需要拥有法医学知识
- 元朝的验尸文件非常简便
- 第七章 明朝:皇权专制下的法制,乱象迭出
- 四起惊天大案
- 空印案,朱元璋大怒,严刑惩治
- 胡惟庸案,丞相就此告别历史舞台
- 朱标死了,蓝玉惨了
- 郭桓案,大写数字诞生
- 重典治国
- 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 朱元璋想灭尽天下的贪官污吏,手段残忍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破了朱元璋生前对未来的构想
- 西方人来中国传教,发生很多摩擦
- 一个神秘案件,成为朝廷大臣互相攻击的借口
- 一代才子,居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 直诉制度——明朝政治的缩影
- 明初百姓曾经可以把贪官绑起来押进京城
- 儒学昌盛的时代,你不能控告你的尊长
- 大臣们当着皇帝的面将人殴打致死,却大快人心
- 到了明朝后期,直诉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
- 一起民事纠纷,竟然惊动了朝廷
- 东林党人弹劾魏忠贤,反而被魏忠贤诬告
- 仵作在明朝的地位更低了
- 崇尚儒学的时代,法医的地位又回到以前
- 保辜制度变得更加不合理
- 壬寅宫变——宫女们愤怒的反击
- 喜怒无常的嘉靖皇帝
- 壬寅宫变后的斗争
- 李福达案引发的君臣博弈
- 扑朔迷离的李福达案
- 明朝发生多起科举舞弊案,唐伯虎也牵涉其中
- 中举的全是南方考生,北方考生坐不住了
- 才华横溢的唐伯虎,因为一个案件没能进入仕途
- 外国人是如何看明朝办案的?
- 最高司法权在皇帝一人手里,这显然不合理
- 司法官办案充满了主观随意性
- 收受贿赂的情况特别严重
- 利玛窦对刑讯逼供的看法
- 明朝的“包青天”——袁可立
- 两个权贵为非作歹险些引发民变,袁可立稳定局面
- 琉球人被诬陷为倭寇,袁可立还他们清白
- 招兵买马保家卫国,却被当作谋反抓起来
- 悬案频发,尽显亡国之相
- 一个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宫,折射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 历经艰险得到了皇帝宝座,却只坐了一个月就死了
- 皇帝突然去世引发了连锁反应
- 大明山河破碎,南明奇案未止
- 崇祯帝死后,南明上演“太子案”事件
- 南明的内讧——十八人之狱
- 第八章 清朝:封建社会末期,法制逐渐崩裂
- 贪污腐败案、谋杀案频发
- 为了拉拢汉人,吸收汉族法律文化
- 自首可以罪减一等
- 一次捐款,居然引出了一个惊天贪污案
- 吹牛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 《大清律》一颁布,仵作终于有存在感了
- 清朝法医学迟来的高峰
- 麻城杀妻案中,验尸官被坏人利用
- 死于狂犬病,却被误认为是被砒霜毒死的
- 清朝的文字狱成了文人们的噩梦
- 皇位来得太不容易,不许文人说闲话
- 一位富豪想写明史,却连累了70多人的性命
- 一代名将年羹尧之死,也与文字狱有关
- 科举舞弊案屡禁不止,连皇帝都头疼
- 清朝如何处理科举舞弊案
- 一起科举考试案,改变了两个文豪的人生轨迹
- 试卷上全是错别字却也能中举
- 鲁迅的爷爷也曾参与行贿案
- 天津教案——晚清百姓和传教士冲突的爆发
- 清朝也发生了一起“回纥使者案”
- 西方对清朝法制既有认可,又有批判
- 外国人认可中国的审判制度、死刑制度以及监察制度
- 清朝司法的弊端也被外国人看在眼里
- 晚清大案背后的政治斗争
- 张汶祥刺马案
-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 名伶杨月楼冤案
- 清朝冤假错案特别多,问题出在哪里?
- 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惜歪曲真相
- 一起凶杀案和被凭空捏造出的凶手
- 清朝冤案如此多,原因有很多
- 从明朝到清朝,逐渐完善的会审制度
- 承上启下的明朝会审制度
- 清朝的会审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紫云千阅
北京紫云千阅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公司自成立伊始便以满足大众阅读需求,打造高效的图书出版发布平台作为公司的发展目标。致力于成为大众阅读市场中领先的出版策划商与高效的出版服务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