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精选550多张天珠、玛瑙珠微距图片和显微镜图片,解密我国西周至唐代考古遗址出土的天珠和玛瑙珠,鉴赏古珠的老化特征、时代工痕和沧桑之美。

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国馆藏的22颗天珠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理论方法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矿物学、宝石学、显微埋藏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理论不仅为合理推导天珠的蚀花工艺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天珠在风化演变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性变化规律,进而科学客观地解析了天珠的受沁现象及发生机理;而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哲学、艺术史学、人类学、神话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则为探讨天珠蕴含的文化寓意、文化传播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概言之,本书旨在科学地阐释那些人们关切的与天珠有关的诸多疑问,而这些问题是用传统的考古方法不能认识或难以解释的。

本书从上万张天珠、玛瑙珠的文物资料中精选出558张高清图片以飨读者,这些珠饰考古发掘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遗址,年代为西周至唐代。书中精美的文物细节图和释读文字不但使我们得以图文并茂地鉴赏这一时期玉髓质文物上的老化特征及时代工痕,更让我们领略到悠久岁月赋予这些珍贵珠饰的沧桑之美。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Brief Introduction
  • 前言
  • 第一章 藏族的瑰宝——天珠
  • 第二章 天珠的制作工艺
  • 一、制作天珠珠体的矿料——白玉髓
  • 二、天珠的制作工艺
  • 第三章 玉髓质珠饰的次生变化及沁像总结
  • 一、玉髓质文物发生次生变化的机理
  • 二、玉髓质珠饰的沁像总结
  • 第四章 天珠的受沁现象
  • 一、西藏自治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天珠
  •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天珠
  • 三、青海省考古发掘出土的天珠
  • 四、河南省考古发掘出土的天珠
  • 五、湖南省考古发掘出土的天珠
  • 六、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天珠
  • 第五章 天珠的文化寓意
  • 一、天珠的社会文化背景
  • 二、拜火教及其对我国西藏地区文化的影响
  • 三、天珠的拜火教文化意涵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以我国馆藏的 22 颗天珠为主要研究对象,图文结合,除了天珠,还有更多的案例,玉髓配饰、剑璏(zhi)等物件,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理论方法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中大量案例是出土天珠,即黑底蚀(白)花白玉髓,从详细的矿物学原理讲解和运用科技手段拍摄的海量细部放大图片对于爱好者非常受用,特别是天珠受沁现象的这个部分,科学客观地解析了天珠的受沁现象及发生机理,从原理上明白受沁现象。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将藏区对天珠的偏爱与拜火教信仰联系起来,并尝试根据拜火教世界观来阐释天珠图案内涵,是一种解释方法,但关于天珠的艺术性和宗教性,建议参考《喜马拉雅天珠》一书(作者: 朱晓丽,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那本书介绍的更为专业详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书

      从矿物学、文化学等角度对天珠及其文化现象进行了考据与研究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