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0千字
字数
2011-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无孔子则无《春秋》,说春秋不可不说孔子!
内容简介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书作者没有急于给他戴上思想家、教育家等等帽子,而是生动叙述了他曾有过的卑微的梦想、他的成长,他悲喜交加、颠沛流离的人生;以及孔子和孔门弟子如何在列国争雄的时代搅动春秋大势的。由本书可见,孔子不是一个完人,他不是神。但是,孔子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刻的人。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可能流着孔子的血,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必然留着孔子的精神。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圣人与凡人
历时快一周时间,拿下《贾志刚说春秋》系列的最后一部 “孔子世家”!从上个月的二十七号至今,我从第四部正面叙述春秋历史的最后一部,一路读完第七部,也就是本系列的最后一部,前后竟花费了快一个月的时间,真是如白驹过隙。而据我的读书记录所示,我第一次开始读这个系列至今,已过了一年的时间,是去年 12.23。不过好在,总算是有始有终了。 首先,这部的副标题名曰 “孔子世家”,毫无疑问,其主要内容自然是叙述孔夫子的。而孔子的情况,我想与上一部所述那些 “圣贤” 们的情况大不相同。后者固然非常知名,他们的故事,被今人津津乐道。但我想,孔子远非他们可比。这不仅是孔子这个人更为世人熟知,以至于孔子成为中国百姓人人皆知的人物,甚至渐渐的扩大到全球;也不是孔子的故事更为今人所津津乐道,以至古今中外关于他的事迹、及思想等各方面研究的著作灿若繁星,数不胜数。而是正因为他的影响之大,所以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来,统治者们对孔子思想的利用,再加上后世某些人、甚至不怀好意或有所企图的人,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因自己的某些需求,要拉起孔子这张虎皮做大旗,进而对其人进行涂抹,对其思想进行扭曲歪解,便使得孔子的 “真面目” 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扑朔迷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之那些没有太多文献记载的 “圣贤” 们(如上部所叙述的叔向、子产、晏婴)更难以接近历史的真相。而这本书的作者,在一开头的 “序” 里,便开宗明义,表明了他的看法,也给本书之后的书写,关于孔子的介绍定了一个基调。即是孔子既然归根到底都是一个人。那么,他既不是像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来,统治者及大众对其所誉为 “圣人” 的那么完美无瑕;更不是像近代由新文化运动而掀起批孔热潮中,激进者对其斥为近乎魔鬼那样可怕。因为,孔子本就是人。所以,这本书所叙述、甚至可以说,所竭力还原的,也是孔子作为人的历史。至于本书,我认为,其最大的优点,还是以其小说的特质,演义的手法,在孔子的生平叙述中间,解决了很多关于论语语境的问题。比如,作者在孔子最后一次周游列国即将结束时,将再一次回到鲁国,而在这之前,孔子本想去晋的,却终究以这个国家无可救药为由,打消了这个念头。而作者推论,此时六十多岁的孔子,一定有如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的无奈与遗憾,再加上此时他眼前正被黄河阻挡着,便发出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著名的感叹。这便与《论语》“子罕” 篇所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空秃秃的话相呼应。等等…… 我们知道,《论语》一方面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的,但另一方面,其文体又是语录体的,因为这本书本就是孔子死后,其众弟子,为了追忆他们的老师,进而你一言我一语对孔子的音容笑貌,及所说的话进行回忆,然后对其择取,最终汇集成书的,便是论语。所以,无论何人,如果单单读一本论语,常常会感觉到前言不搭后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都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还会感到无比的枯燥无味。而这本书,恰恰以小说的形式,把论语中在今人看来,有价值孔子所说的话,以及与其弟子的对话,很好的插入了孔子生平事迹的叙述当中,随之尽可能消除原有内容的违和感。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作者已经是在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效果,我想也是不错的。因此,我觉得在读论语之前,先读一下这本书也是不错的。另外,为了还原一个相对有血有肉的孔子,作者除了用小说成分,使之变得更活灵活现,更具有可读性之外,在史实方面,我想作者同样是下过一番功夫的。除了参考了《论语》,并将其内容贯穿本书始终的叙述之外,还参考并合理采用了如《史记》、《说苑》、《大戴礼记》等有关孔子的记载。所以,一部历史小说,能够做到如此地步,我想还是不易的。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对孔子所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见于《论语》“子罕” 篇)” 的延伸。塑造了一个一生都极其推崇《周礼》、但早年正是由于《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制度而处处不得志,进而对其心生怨恨孔子的形象。当然,令我最印象深刻,以至惊叹的,便是在 261 章出场作为现代人而穿越过去并与子贡一起投进孔子门下的 “胡乱”。根据作者的插述,我们知道,他在今天学习其实是不太好的,而由于时代所造,他还是懂一点历史,及现代的科学的,所以便被古人视之为神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说的某些话,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太离谱,太超前了,故名曰 “胡乱”。作者则把论语中没有问的过程,而仿佛都是孔子冷不丁所说的话,归于胡乱所问。而这位胡乱之于本书,似乎始终都是以客串的形式来出场的。而最后一章的题目就是 “胡乱论语”,作者以胡乱这位现代人的视角,并借他之口,来与孔子进行问答,甚是有趣之外,我想这更是作者对孔子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拓展。以现在所面临的问题,由胡乱之口,转达给孔子,看看他会给出怎样的解决方案。这些虽然都是作者凭主观对孔子思想的认知而发挥的,也尽管篇幅短小,但在我看来,作者所塑造的一些问答,还是有现实价值及学术意义的,也是能够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的。在这里,我认为,作者是把胡乱作为古与今沟通的桥梁,是作为现代人的代表,而穿越回那个时代的,以今人面临的种种问题,来让孔子解惑的。与此同时,在这中间,我想也是最能够窥见作者对孔子思想的看法与见解的。总之,我是挺羡慕这位老兄的,他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来和孔子对话,更想知道,他在孔子死后,是继续留在孔门了?还是回到现代了?这种方式虽然看似不伦不类,天马行空,以至光怪陆离,但据我所知,易中天的《儒墨法道的救世之策》的形式与本书所塑造的胡乱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采用古今问答的形式,来说明那些思想放在今天是个什么样子,它于今人有怎样的启迪?又会衍生出怎样的问题?这些在我看来,都是这一类著作、这种方式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它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当然,这只是题外话,也尽管易中天这本书我虽有计划,但却从没看过。不过至于作者的观点,我认为既有一些可取之处的,更有不敢苟同之处的。比如,他认为,《左传》就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撰写的,这一点,虽然有点武断,因为关于《左传》的作者 “左丘明”,厉来都是困扰史学界而引起争论的一大难题。而据我所知,及看到本书的观点后,又进行的一番搜查,发现《左传》这本书的确是和子夏、及他晚年所在的魏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我之前看过的《战国史》,杨宽先生曾有论述,他说:“我们认为《左传》一书,大概是战国初期魏国一些儒家学者依据各国瞽史所编著的《春秋》,如《墨子》所引的四国《春秋》,加以整理按年编辑而成,用以作为《鲁春秋》的 “传” 的。…… 由于魏文侯的好学,子夏为王者师,《春秋》之义成为重要的改革政治的理论,不仅从此有《公羊》、《穀梁》二传的口说流传,而且在这样的气候中,《左传》一书也已编著完成,当吴起从曾申学习《春秋》时,《左传》已有流传了。” 都有和本书的观点相呼应,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推论的合理性。等等。再如,作者说孔子最早研究周礼,然后研究诗经,再之后研究春秋,最后研究周易。这说明了什么?他是 “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再走向神秘主义。儒家,是理想主义;法家,是现实主义;道家,是神秘主义。” 虽然这种说法,同样有点新奇,因此,便说孔子不是儒家的孔子,这更是矫枉过正了。但我想,孔子与另外两家的渊源,我们同样不应该简单地忽视。就拿作者所举出的依据来说,在此只举两点:一是孔子的偶像中有管仲、子产这一类法家先驱式的人物;二是子夏的弟子中的李悝,也就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而李悝,又是法家真正的奠基人物,后来的帮助秦国改革的商鞅,便是携一部李悝所著的《法经》来到秦国的,他的一展身手之地。这便意味着,儒学大师教出法家学生,不只是荀子之于韩非、李斯,从子夏之于李悝便已经开先河了。我认为,通过这些现象来看孔子,及其背后的儒家,是可取的,至少是一种线索,是能够把其特质看得更全面一些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不敢苟同之处还是挺多的。接下来,便举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来讨论一下,顺便也谈谈我的了解与看法。其一、古书上记载,孔子汇编诗经,是把原有的三千多首篇目,只从中选了三百多首(大概诗经原有的是三百一十一首,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亡轶了几首,或是只有篇目而无内容的除外,只剩下三百零五篇了)汇集成书,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而作者显然是遵循了这一说法。这个问题虽然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不过我认为,并没有如此的夸张。一来在孔子之前,春秋的贵族都是非常喜欢用诗的,而这些诗,在现在的诗经中都能找到,况且,即便不看儒家的这些经典,看另外的先秦诸子中所引用的诗,在诗经中也是能够找得到的。总而言之,我认为,即便孔夫子在编撰《诗经》时,对其原有的篇目有所删改,量有绝不会有那么大的。而作者直接遵循了说法,这是我不敢苟同的。其二、通过本书的叙述方式,依旧可以看出,作者对孔子还是非常喜欢的,所以就不免爱屋及乌,无意中造成了一些对其思想错误的理解,至少在我看来,是有偏差的。比如,对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孔夫子非常著名的话,作者反倒 “别出心裁”,不再 “遵循” 古人及现当代大多学者对此的解释。作者为此,在书中专门辨析,对于孔子这句话的断句,厉来的人都断错了。按照作者的说法,这句话断句是这样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这样来断句,那么与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含义便大相径庭了。对于这句话,如果按最常用的断句形式来翻译,是这样的:(统治者们)可以让百姓按着道理去做,而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一来,便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了。而据作者给出的断句来翻译的话,是这样的:百姓如果知道该怎么做,(统治者们)就让他们做;而百姓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应该让他们懂得道理(再去做)。这样来,这句话又代表了孔子 “远超时代” 的人权宣言。至于我的理解,等会再说,在这里姑且不论。再如,作者对于一直以来为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孔子对女性的偏见,同样做了微微的开脱。例如,对在《论语》“阳货” 篇记载的:“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 这句孔子对女性非常有名的论述,作者竟解释成了他对妻子忍无可忍所说的气话,固然不无道理,因为记载在《论语》里孔子所说的话,本身就没有语境的,也无法查证,作者这样的大胆猜想本身也无可厚非。但只看作孔子对妻子一时的气话,便有些过犹不及了,也忽略了《论语》这部书的取舍过程。想想看,他的弟子们为何会把这句话抄进《论语》中?肯定是对他们有所启迪的。不过与此同时,作者也推断这里的 “女子”,绝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 “汝子”,这既不附合孔子的个性,更不符合古人的说话方式。这一点,我与作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又例如,除了 “阳货” 篇孔子对女性的论述,《论语》中还有最后一处,同样常常被人举出并作为孔子对女性的偏见来批判。即是 “秦伯” 篇记载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厉来的学者便是拿其中的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来作为孔子对女性的偏见。而作者则认为不是,不但不认为这句话是对女性的偏见,反倒认为孔子这样说,恰恰是为了保护这个女性的地位。因为这个女性可不是一般人,她是武王的母亲,文王的妻子 —— 太姒。而按照作者的说法,这个太姒怎么可以当武王的臣子呢?所以孔子才要为她正名。另外,说一下这里的 “乱”,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乱臣贼子”,它恰恰是 “好” 的意思。所以,所谓 “乱臣” 便等于后世的 “贤臣”。而按照作者的说法,即便做臣子的再好,那她如果不是臣子,就不能是臣子,这也和孔子所说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 “名不正则言不顺” 的理论似乎相呼应。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