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揭示全球金融市场的尖端技术与资本暗战。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电子交易机器颠覆和重塑金融世界的故事。

高速交易、人工智能大盗、大数据、机器学习悉数登场。

从机器的诞生、机器的对决,到机器的胜利,还有不可知的机器的未来。

这是一群计算机极客与怪杰成功逆袭,最终占领华尔街的故事。

核心人物乔希·莱文,一个梦想夺取大交易所对市场控制权的编程天才, 一个大学都没上的小程序员,孜孜不倦不为名利与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做斗争,然后启动了“科技改变生活”的连续剧。

最终,莱文的创造变成电子版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在极短的时间内,全世界的资本通过光纤密集涌来。

“交易机器人”——在毫秒间执行交易的人工智能系统,正在利用人类肉眼看不见的订单超越创造它们的人。

人类无法预测它们下一步会做什么!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译者序 交易革命的记录者和观察员
  • 序言
  • 第一部分 机器的对决
  • 第1章 交易机器
  • 第2章 以大吃小
  • 第3章 算法战争
  • 第4章 剥头皮策略
  • 第二部分 机器的诞生
  • 第5章 恶棍
  • 第6章 “守望者”
  • 第7章 “闪电键”
  • 第8章 “岛屿”
  • 第9章 绿色的机器
  • 第10章 “群岛”
  • 第11章 万众瞩目
  • 第12章 “宫廷政变”
  • 第13章 不速之客
  • 第14章 傻钱
  • 第15章 交易机器人
  • 第16章 疯狂的数字
  • 第17章 我不想成为名人
  • 第三部分 机器的胜利
  • 第18章 野兽
  • 第19章 站台
  • 第20章 恐慌降临
  • 第21章 高度危险
  • 第四部分 机器的未来
  • 第22章 受操纵的游戏
  • 第23章 大数据
  • 第24章 高级对弈
  • 第25章 明星
  • 致谢
  • 注释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价值投资,或许是人类投资者最后的栖息地

    股市里有两种人,一种是交易者,一种是投资者。区分这两者的标志,就看你在股市里赚的是谁的钱。如果你赚的是股价波动的钱,那你就是交易者;如果你赚的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钱,那你就是投资者。在任何一个股票市场中,交易者众多,投资者寥寥。因为人性都喜欢交易的刺激,不喜欢等待的无聊;人人都喜欢一夜暴富,没人愿意慢慢变富。所以交易更符合人性,投资则是反人性的。先有交易,然后才有股市,投资的理念则要晚得多。至于现在广为人知的价值投资,其实还不到一百年。既然是交易,就一定有人赚到了钱,当然一定有人亏了钱。从整个市场看,股市就是零和博弈。所以技术分析最早成为投资的主流并不奇怪,也是所有人进入股市最先产生兴趣的地方。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易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巨变。很多交易者发现,赚钱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不奇怪,如果说交易者以前的对手仅仅是其他交易者,那么交易者现在乃至以后的对手就是被数据和算法喂大的人工智能。近几年大家听到比较多的量化交易,虽然在 A 股市场的时间不长,实际上他们的演化发展历史远远不止 30 年了。自此,股市的参与者就从两种人变成了两种人。以前的两种人,是人类交易者和人类投资者;以后的两种人,是人和机器人。与人类相比,机器人实在是太适合做交易了。就说交易速度吧,交易机器人在纳秒级别进行交易已经不止三五年了,而 1 纳秒是 10⁻⁹秒。人类平时能感觉到的极短时间被称为一瞬间,通常用一眨眼来形容,而一眨眼需要的 0.36 秒,是 360000000 纳秒。如果让人类交易者和交易机器人拼速度,无异于让旧石器时代的土著和今天的巡航导弹打架。至于交易机器人的另一个优势 —— 算法,同样是人类无法企及的。不管是捕捉和消化海量信息的能力,或是进行高速运算的能力,无论是不受情绪影响的执行力,还是强大的的自我学习能力,人类与交易机器人也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于是,一个趋势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在交易领域,未来就是算法和人工智能的天下,散户大约就是交易机器人的猎物和燃料。当然,交易机器人之间也会相互厮杀,高级机器人会猎杀低级机器人,好的算法会消灭差的算法。而这一切,都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冰冷地运算着。对很多普通投资者来说,未来如果想在股市求得生存,就要放弃在交易领域里有所作为的想法,或早或晚。在一个机器的优势极其明显而人类的劣势非常突出的领域,我实在看不到人类获胜的希望。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领域,换一个不需要比拼速度、不需要穷尽算力、不需要像军备竞赛一样争夺最优秀人才的领域,我们会发现一切大不同。在这个领域,人类的交易速度越慢越好,换手率最好以若干年为单位;在这个领域,人脑神经元的创造性连接与潜意识的无限可能将远超算法机器;在这个领域,即使恐慌与贪婪这样的情绪都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某家公司。这个领域,叫做价值投资。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在未来,选择价值投资将不是少数人类投资者曾经沧海以后的顿悟,而是在交易机器人围剿之下唯一的道路。只是,这条路恰好是人类更擅长的。巴菲特曾经说过,价值投资不能保证我们盈利,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走向成功的唯一机会。股神诚不我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其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你的工作,不如担心幕后利益集团的伤害吧。

      最近 ChatGPT 火爆异常,哪的群也躲不开对这个全新人工智能的讨论。群里也很多人担心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取代。对于这件事的认知,我比大多数人乐观。虽然我也承认,很多机械性重复劳作的工作确实有被取代的可能性,也仅仅是可能性。但从过往历史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怎样的新科技,最后也都会演变成人类的工具。而被替代掉的那些人会不会就找不到工作了,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的悲观。一方面,确实有些不思进取的人生活质量会下降。这里我说的不思进取,只是一个客观描述,并没有任何嘲讽和贬低的意思。也就是他们抱残守缺,不愿意学习新技能,而原有技能又被替换,造成了收入下降,慢慢的确实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啊,有些人早早的就发现了自己行业的变化,早就开始寻求改变了。比如最初在纸媒撰稿的一些小作者,后来无论是博客还是公众平台,甚至现在的很多短视频文案,不还是这些人在写吗,甚至借着现在出书流程的转变,很多以前不可能靠写稿为生的主,不也都靠着网文打出一片天吗?历次的科技运动都差不多,只不过需要技能和认知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已。而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那么多次变化,已经见怪不怪了。而另一方面,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根本就无法判断未来都会诞生出哪些新工作,我们究竟可以靠什么来养家糊口,根本无从预测。比如五年前,有多少人能想到自己会靠短视频带货来维持生计呢?而在网易云课堂、淘宝同学、腾讯课堂等平台争抢教学资源时,谁能想到一个二次元玩家聚集的小破站,却成为国内互联网学习第一渠道呢?不光是大量以前社招培训的老师分分入驻 B 站,还有一大群网络搬运工把 Youtube 上的学习资源转移了过来,甚至配上了机翻的字幕。现在学生学习,已经不是找不到资料,而是能不能自律的学习和筛选出高效的教程的问题了。这放在五年前十年前,你能够想到或者预测出来吗?不可能。所以,无论 ChatGPT 也好,还是数字绘制也罢,最终都是人类拿来应用的工具。即使是打破了行业的惯例,改变了流程,不还得是我们这些第一线的从业者来玩他们吗?还真指着外行们拿着工具打败你?那你是有多次啊?就拿业内酷家乐来说,这算是颠覆性创新了吧,可作图最好的那批人,或者教别人的那批人,不也都是原来的从业者吗。所以,与其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你的工作,不如担心担心操纵人工智能的那些利益集团对平面百姓的伤害吧。上午聊到这的时候,群里有朋友说,现在普通百姓的认知似乎已经和真实的世界脱轨了。这点我倒更是深有感触,而且今天读的这本书《暗池:高频交易及人工智能大盗颠覆金融世界的对决》更是加深了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高频交易。这个概念最早我还是在吴军老师的书《态度》里了解的,他为了教育女儿,不要只盯着毫无价值的小利,而降低了自己的格局,举得就是几个高材生想通过高频交易赚钱而找他要投资的例子。当时也就是熟悉了一下这个概念。给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这其实是股票和期权市场里的一种买卖行为。比如一家要 9.5 元买入一股,而另外一家要 10 元卖出一股。这中间有五毛钱的差价。无法成交。那么为了成交,就得有人要做出让步。这个时候会发生一种情况,9.5 元那家决定提高到 10 元,而 10 元那家愿意降价到 9.5 元,但他们彼此不认识。只能通过中间商来操作,那么当一个中间商了解两边的意愿时,就可以 9.5 元买入,10 元卖出,赚取这个 5 毛钱的差价。这个行为就是高频交易。当然我这个例子举得比较粗犷,但是事大家明白了吧。那么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就是靠计算机的海量数据分析能力,自动检测能力,快速购进卖出能力来全自动的赚取这部分利润。为啥叫高频呢?因为很有可能每笔交易中,每一股的利润不足一分钱,但是每天可以成交的频次确实天文数字。你可以想像一下,虽然一个蚊子腿上的肉不多,但是一天下来数以亿计的蚊子腿肉被你收集到一起了,而且天天有这些肉吃,你一样可以赚的盆满钵满。而这个获利的方式,靠的就是每个公司程序的算法,第一够不够快,第二,够不够多,第三够不够优先。而这整本书讲的就是这个买卖的历史。书写的非常好。如果说听书拿人靠的是扣子,这本书上来就给你来了两个连环扣。当你被这两个故事的扣子拿住后,他才开始娓娓道来这段历史。反正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比商战小说还好看。那这本书和刚才提到伤害普通百姓的背后那些利益集团有毛关系呢?用刚才举出的例子来看,他们的交易创造价值吗?是在根据一个公司的市场预估和未来发展在做判断吗?并不是,他们只是在通过高科技玩金融游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的高频交易已经是全自动化得了,任何的人类交易员,也不可能根上这些电脑的速度。如果是以前,即使某个交易员出现了误操作,比如少打个零,或者多卖出去一个数量级的股票,了不起就是那家公司担着,担不住后面还有银行,不会给整个行业或者给股票世界带来什么灾害。然而,现在呢?所有的交易都是靠算法,而且计算机只靠指令或者无论是正向循环,还是恶性循环,他们并没有概念。一次无心的误操作,就有可能出发暴涨或者暴跌。很多公司或者散户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但很有可能一天时间不到,所有股票市值全都跟着蒸发。而最难得是,事后监管公司制定的救灾标准,未必能惠及到每一个人,而因为系统过于复杂,根本无从查起。最后还是普通民众买单。而悲哀的是,不但监管部门无法组织高频交易自动化的蔓延,甚至他们还可能助纣为虐,监守自盗。比如书里透出的一个例子,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个算法。这个算法会明确的告诉你那些公司想要买进,哪些公司想要卖出,出发点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参与到高频交易里来,但问题的核心是,一,散户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二,很多关键信息他们只对拥有某些交易员开放。这不就是监守自盗吗。这是人工智能的问题吗?这是计算机算法本身邪恶吗?并不是。最终的问题在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我不就是为了增加市场的活跃度吗?我不就是想打破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垄断吗?我不就是想让自己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吗?我有什么错。何况,当军备竞赛开启后,除了一起走向毁灭根本就无法回头。现在的高频交易如此,未来的人工智能亦是如此。小札同学为了自己公司的利润可以贩卖用户的数据,微软这样的公司可从没有像谷歌那样承诺自己不作恶。那么现在大家玩的不易乐乎的那个 ChatGPT,会不会变成百度搜索里面那些莆田系医院的例子,谁又能判断呢?真正伤害你的永远不是科技本身。轮子的发明,让我们可以快速出行,也帮我们把大炮运向四面八方,菜刀的发明,可以帮我们将食物剁碎,也躲不开行凶伤人,马镫、火药、蒸汽、电力、互联网,哪个大的科学发明都惠及众生,也会危及他人。全看使用者是什么样的货色。今天这本书,我强力推荐。不说学到些啥,最起码不要误会了这个真实的世界,原来它是酱紫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武侠小说的精彩,科幻小说的吸引,更真实。

        津津有味地读完了,意犹未尽。感觉像读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故事同样的一波三折,人物同样的纷繁众多,背景局限于一个领域却有深邃悠远,暗波涌动的金融江湖,人类与计算机技术相爱相杀。算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即使无法理解其要义,也不影响阅读。有种阅读科幻小说的飘渺刺激感。有时候好奇心会蠢蠢欲动,想一探究竟。应该是《太空漫游》系列和《盗梦空间》的复合体。只是新闻事件和时间节点又不断提醒我们,这一切曾经发生过。

          1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