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殷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与青铜冶铸业组织管理等问题的研究专著。

内容简介

殷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礼器最为重要、铸造工艺也最为复杂。

本书在梳理、归纳、总结与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铜器与铸铜遗物对照,复原殷墟青铜礼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包括造型材料的选择和制备、铸型的设计与制作兼及铭文和花纹的制作、铸型的焙烧与装配、合金的熔炼与配制、铸后加工等各个环节,探讨了殷墟青铜礼器制作的技术来源及演进路径,初步探索了殷墟青铜冶铸业的工匠身份和组织管理及祭祀礼仪等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 殷墟青铜器技术研究的新篇章
  • 绪论
  • 第一章 研究的历史
  • 第一节 传世和发掘的殷墟青铜礼器
  • 第二节 殷墟青铜礼器的技术研究
  • 第三节 与技术问题有关的考古学研究
  • 第四节 殷墟冶铸遗址及其相关研究
  • 第二章 范铸工艺流程及铸型材料
  • 第一节 范铸工艺流程
  • 第二节 造型材料的选择和制备
  • 第三章 铸型的制作工艺
  • 第一节 模的制作
  • 第二节 范的制作
  • 第三节 芯的制作
  • 第四节 铭文的做法
  • 第五节 铸型的干燥、焙烧和装配
  • 第四章 熔化、浇注和铸后加工
  • 第一节 熔铜器具
  • 第二节 鼓风
  • 第三节 合金的生产
  • 第四节 浇注
  • 第五节 铸后加工
  • 第五章 殷墟青铜礼器的铸型设计
  • 第一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典型器物的铸型设计
  • 第三节 铸型设计的规范化
  • 第六章 殷墟青铜礼器的连接技术
  • 第一节 分铸法的应用实例
  • 第二节 分铸法(铸接)的分类
  • 第三节 特殊的连接方式
  • 第四节 连接技术的演进
  • 第七章 殷墟青铜礼器的芯撑技术
  • 第一节 泥芯撑的使用
  • 第二节 金属芯撑的使用
  • 第八章 殷墟青铜礼器的合金配制
  • 第一节 殷墟青铜礼器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二节 殷墟青铜礼器的合金配制
  • 第九章 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的技术来源
  • 第一节 青铜礼器铸造技术的发端
  • 第二节 商代早中期青铜礼器的铸造工艺
  • 第三节 盘龙城青铜礼器的铸造工艺
  • 第四节 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的技术来源
  • 第十章 关于殷墟冶铸业的工匠身份、组织管理和祭祀礼仪的初步探讨
  • 第一节 工匠的身份与地位和殷墟冶铸业的组织管理
  • 第二节 冶铸业的祭祀与占卜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很工艺性冷门书

    看《翦商》想找本殷墟的书,本书是个工科青铜工艺学的专业书,无可置评,看此书只是联想,中国历史社会几次关键性转折之变,殷周之际的 “制度风俗之变” 为首要历史剧变,殷商政权为其正当性,依靠神鬼祭祀,使用 “块范法” 制造青铜器现在看来是很高的工艺,但也需要耗费巨量的燃料能源,人力物力,这样如同埃及金字塔,国力耗尽,最终将被其他民族连同文明一起毁灭,但周朝先进的创造出封建制(昭穆制),最重要的是继承了商人的文字,而这套非表音文字系统的神圣性和绝对性和周人的宗法封建密切结合在一起,这最重要的契约记录在千辛万苦铸成的青铜器上,也正因此自此以后,文字比青铜礼器更神圣,文字可以刻在碑上,可以刻在竹简上,而不必鼎越铸越大,避免如古埃及等民族的劳民伤财和通往一神教的道路。中国古代的宫殿有阿房宫,始皇陵,但已经不会为了权力的正当性再修建万神殿了,而且也正因为文字的神圣性,也再没有出现代替的表音文字,历代君王对历史的敬畏也算是一种制约吧。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没有上博的一次闲谈,估计这辈子都不会看的一本好书。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是全国最好的,但每每驻足观看都会生出很多疑惑。同时代的器皿为什么有的透底空足有的封底,有的锈迹斑驳有的光亮如新,铭文有的圆浑有的肤浅,为什么商早期的器皿壁薄,后期越来越厚重?最近上博在展览河南的夏商周青铜,引出一次闲谈,也因这次闲谈,寻到这本书,真是发现宝啦。从青铜的原料来源到铸造方式的发展,从合金成分到范式铭文,甚至工匠人员构成,各个环节讲得清清楚楚。有了这本书的加持,再去上博,面对形制各异的青铜,不怵啦😄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