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以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何为中国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翟学伟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种种思考与具体研究,总体上体现为一种探索性。

内容涉及如何从事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国人的行动包含哪些要素和机制,中国人的关系、人情和面子有哪些特点及其彼此的关系如何、中国人的人性假定与制度是什么关系以及以上所有方面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变迁如何等等。

《关系与中国社会》既是作者的学术成果,也是作者的学术心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社会学学术共同体的锻造与延续(代序)
  • 一 学科发展与学术积累
  • 二 学术共同体的锻造与延续
  • 三 面向中国:历史使命与学术特色
  • 自序
  • 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路径
  • 走出本土化的两难困境
  • 一 本土化的消长及其问题的症结
  • 二 几种观点的澄清
  • 三 本土化的层次及其阶段
  • 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方法论初探
  • 一 心理学科的性质
  • 二 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本质
  • 三 从本土概念研究向本土方法论建立的转化
  • 四 建构本土方法论的方位
  • 结语
  • 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
  • 一 从社会与行为科学角度看故事怎么讲
  • 二 从历史变文学能否到文学变历史
  • 三 史学抑或文学:哪种叙述方式为真
  • 四 日常生活史料缺失与文学描写的丰富性
  • 五 一种人文研究方法的建构
  • 结语
  • 中国人的关系模式
  • 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
  • 一 淡化原有的二元对立范式
  • 二 对中国人行动变量的考察
  • 三 社会行动的结构及其运作
  • 四 结论
  • 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的再生产
  • 一 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视角及其可能的途径
  • 二 中国社会的构成及其系统
  • 三 由图式推导出中国社会系统与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系
  • 四 中国人关系的向度及其运作
  • 五 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
  • 关系动力学
  • 一 寻找动态视角:对若干研究中国概念的反思
  • 二 动态性思维探源与日常表达
  • 三 两重社会与一条通道
  • 四 关系动力学
  • 五 关系动力学的命题
  • 结语:社会的变迁抑或循环
  • 关系、面子与权威的研究
  • 本土的人际传播研究:“关系”的视角与理论方向
  • 中国人的脸面观
  • 在中国官僚作风及其技术的背后
  • 一 脸面观中呈现出的偏正结构模型
  • 二 个案一:偏正结构的运作
  • 三 个案二:偏正结构的中心问题
  • 四 个案三:挑战偏正结构
  • 五 个案四:偏正结构的再认识
  • 六 偏正结构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 结语:分析中国社会运作的一个框架
  • 中国社会信任与信用的研究
  • 信任与风险社会
  • 诚信、信任与信用:概念的澄清与历史的演进
  • 一 相关概念的使用问题
  • 二 诚信、信任与信用:相关学科及其问题
  • 三 从中国学术视角来整合诚信、信任和信用
  • 四 诚信、信任与信用在中国历史中的演进
  • 结论
  • 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
  • 引言
  • 一 人类社会关于“信”的基本假定
  • 二 中国人的诚信预设
  • 三 人性的吊诡与制度安排事例分析
  • 四 东西方人性假设的比较
  • 结论
  • 变迁中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 一 土政策的含义及其显功能
  • 二 土政策:普遍主义抑或特殊主义
  • 三 土政策的潜功能
  • 四 土政策功能需求的社会类型
  • 五 结论
  •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
  • 一 概念的再定义
  • 二 承受主体的阈限问题
  • 三 经验研究中的心理承受力与价值选择
  • 四 社会没有出现危机感的理由
  • 五 结论
  • 中国人的关系向度及其在互联网中的可能性表达
  • 一 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
  • 二 中国社会的特点:变与不变
  • 三 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
  • 四 固定式交往模式的表现形态
  • 五 互联网的可能性表达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系与中国社会,可以从这本书开始研究。

    在常识意义上,中国人作为一个名词是从历史、文化及民族的角度上来使用的,但回到研究上来回答这个问题,界定这个概念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其原因在于与此紧密联系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我们常用 “融合” 来表达中华民族,“包容” 来表达中国文化,“分合” 来表达中国历史,这便说明了中国人的含义变动不居,乃是因为其疆域不定,价值多元,内涵丰富,生活多样等。当中国人发现自己不在世界中心的时候,主体性问题才随之产生,我们才迫切地希望研究自己,以便看看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何长久以来会有如此这般的谬误及其由此而生的文化。可见,“中国人” 概念,是伴随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觉醒而成长的。它的出现首先需要一个可以同中华文明并肩的其他文明之存在。所谓社会行为取向是指某一社会中的成员在其文化或具体情境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行为轨迹和方向。因为有一种特定的文化模式作规范,因此这种行动的路线一般来说是比较确定的,否则,就会成为该社会中的越轨行为。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是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的对立要点排列如下:(1)个人先于集体,还是集体先于个人。(2)自我取向,还是他人(社会)取向,重自我,还是重他人。(3)个体人格及其行为表现是受到尊重,还是受到压制。(4)个人具有自主性,还是具有依赖性。(5)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还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6)地位等级观念是弱,还是强。(7)人际关系倾向独立,还是倾向和谐。中国家庭属于异质传递,且只偏重权威的传递,而日本和西方却属同质传递。后者的区别是西方家庭重视财产的传递,而日本家庭既注重权威传递,也注重财产传递。所谓异质传递意味着中国家庭在资源转移是长子继承权威,财产却诸子平分。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中的四种因素(变量)概括如下:(1)权威(包括对身份、地位和等级的确定);(2)道德规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3)利益分配(包含社会、心理和经济性上获得的平均性);(4)血缘关系(包括扩大的或心理认同上的血缘关系)中国的个人、家庭、乡党、国家乃至天下是连成一体的,一个人是否修身关系到是否平天下。在这种道德体系中,我们不能说个人修身重要还是平天下重要,也不能说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这是一个完整体,它不过是在表现一个连续体里的一环环过程。中国人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理解完全不同于西方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正因为理解上的差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不适于放在一种二元对立的研究框架中来加以分析和比较;中国人在同任何人,如父子、兄弟、朋友、上下级、同事及陌生人等进行社会互动时都会在权威、伦理、资源分配平均化、血缘关系的可能(或不可能)之四因素的作用下来决定他的行动方向。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