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生必读的中国美学史系列。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通史1:先秦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编叶朗先生为全书做的总序,对美学的基本问题及中国美学发展的脉络、特征做了精练的概述,反映出作者对美学基本问题以及中国美学通史的基本思考和基本观点,可视为一篇短的美学通识读物,第二部分是美学通史先秦卷的内容。本卷论述了中国美学起源时期先秦时期美学发展的历史。先秦史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时期,作者孙焘以先秦历史发展为宏观背景,梳理美学基本内容、观点及其发展的脉络和特征,主要是梳理诸子各家的美学思想,重点讨论各家对于美学问题的观点,以及这些这些美学思想与该思想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系。在写法上,以思想家(著作)为划分章节的依据,以美学问题为辅线,探究各家对相同或相似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

《中国美学通史2:汉代卷》以汉代历史为背景,对汉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做了细致的论述。汉代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奠基的时代,汉代的美学发展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美学体系。同时,汉代美学与儒学紧密联系,审美与教化融为一体,这也是中国美学的典型特征。

《中国美学通史3:魏晋南北朝卷》对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美学家、美学发展的脉络等,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内容全面,论述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思想多元、文化多彩的时代,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依据宏观历史背景,对该时期美学的全貌做了全景式的叙述,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新内容和新视点,比如: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与美学的关系,王弼玄学开启美学之新途,阮籍、嵇康的音乐美学,西晋时期的美学思潮,东晋多元的人文审美意趣,陶渊明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意象,刘宋时期的山水美学,齐梁艺术专论中的美学思想,文艺美学视角的《文心雕龙》,南朝形式美理论的发展,南朝选文观念的美学审视,北朝美学等。

《中国美学通史4:隋唐五代卷》是叶朗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的第四卷。全书对隋唐五代五代时期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发展脉络、历史地位等做了全面的论述。作者认为,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的极盛时代,体现在文化上是兼容儒佛道,这对传统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唐五代美学思想丰富了中国美学的传统,并影响了宋元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同时,隋唐五代美学也是现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资源。其基本特征是:哲学美学与各部门艺术美学出现了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在美学理论建构方面,做到了传统与现实的兼顾;在包容各家思想中创新发展。包括:道教美学、禅宗美学、华严宗美学、诗歌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园林美学、休闲美学等。

《中国美学通史5:宋金元卷》从宋金元时期的历史出发,对宋金元时期的美学史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社会形态的发展来说,宋金元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成熟的时期,思想文化发生转向,有前期儒学向后期理学即所谓新儒学转变;从政治结构来说,周边民族进一步壮大进而建立全国性王朝;从经济结构来说,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文化、商业文化繁荣;从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来说,方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凡此诸端,都对美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卷完整地展现了这个时期美学发展的面貌,内容包括:宋代社会文化与美学风貌、宋代政治家的美学思想、宋代理学家的美学思想、宋代文艺家的美学思想、宋代美学的休闲旨趣与风貌、金元美学思想等。宋代政治家如司马光、王安石,文艺家如“三苏”、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书画家如米芾、黄庭坚、“元四家”,金石考古家赵明诚等,理学家如朱熹等,在美学思想上颇有建树,是美学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本卷都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

《中国美学通史6:明代卷》内容简介:明代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向市民文化转型分化的时期,尽管传统的美学主题仍然在诗、书、画的理论中展开,但在精神主旨上向情感主体化、自然趣味化的转化,市民文化精神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儒家和道家自然精神,因此,明代美学的市民化精神对后世美学具有先导作用。代表性人物包括:王阳明、徐渭、李贽、汤显祖、董其昌、袁宏道等。

《中国美学通史7:清代卷》内容丰富翔实,紧扣古代社会的晚期,文化似乎做自我总结,美学也不例外,本卷论述了清代前期(有鸦片战争前)古代美学的最后形态,论述了美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各社会阶层对美学的审美要求。对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中国美学通史8:现代卷》是叶朗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的第八卷即当代卷。本卷论述1840以后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西方文化以及西方美学思想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本卷论述了近百年来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概述了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总结了百年美学发展的经验和规律。

目录

  • 《中国美学通史》套书
  • 中国美学通史.第1卷,先秦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 一、中国美学的起始点
  • 二、源头活水:先秦美学的风貌
  • 三、以时代问题引领思想经典的研究
  • 四、本卷的写作脉络
  • 第一章 春秋之前的意义世界
  • 引言
  • 第一节 “象”与“兴”:华夏美学的人文源头
  • 第二节 易象与意象
  • 第三节 《诗》:名物与风情
  • 第四节 音乐化的天道秩序
  • 第五节 “文”的蜕变
  • 第二章 《老子》美学
  • 第一节 老子概说
  • 第二节 大象无名
  • 第三节 生命之道
  • 第四节 审美心胸(一):知足者富
  • 第五节 审美心胸(二):虚极以观复
  • 第六节 抱一守独的审美理想
  • 第七节 不言之教
  • 第三章 孔子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孔子概说
  • 第二节 诗教切磋
  • 第三节 君子人格
  • 第四节 “孔颜之乐”
  • 第五节 存在与敬畏
  • 第六节 “仁”与天道信仰
  • 第四章 思孟学派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状况
  • 第二节 “美情”与“致诚”
  • 第三节 身心同观的威仪之美
  • 第四节 时代忧患中的孟子学说
  • 第五节 人性之美与自得之乐
  • 第六节 人格之美与大人境界
  • 第五章 庄子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庄子概说
  • 第二节 处物不伤
  • 第三节 无知之知
  • 第四节 适者忘言
  • 第五节 “游”与“逸”:道家的大人境界
  • 第六节 庄子思想的宗教感
  • 第六章 《易传》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易传》概说
  • 第二节 乾坤之象
  • 第三节 立象以尽意
  • 第四节 不测之谓神
  • 第七章 战国末期的美学
  • 第一节 战国末期的学术合流
  • 第二节 荀子论人性与礼的功能
  • 第三节 “血气和平”与“移风易俗”
  • 第四节 稷下学派的“精气”与“虚静”观念
  • 第五节 术数构架中的“天”与“人”
  • 参考书目
  • 索引
  • 中国美学通史.第2卷,汉代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 第一节 秦汉美学分期的说明
  • 第二节 秦汉美学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三节 秦汉美学史的整体理解
  • 第一章 大一统意识的萌生:《韩非子》与《吕氏春秋》
  • 第一节 战国末期的思想背景:邹衍与荀子
  • 第二节 《韩非子》的美学思想
  • 第三节 《吕氏春秋》及月令模式
  • 第二章 身体的审美场域
  • 第一节 先秦儒道的身体观
  • 第二节 身体的二重性构造
  • 第三节 表里相应的有机模式
  • 第四节 枚乘《七发》的审美策略
  • 第三章 秦汉易学中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序秩理数:感应比类的结构
  • 第二节 “文”与“离”卦
  • 第三节 俯仰往复的时空观
  • 第四章 《礼记·乐记》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情感与音乐的本源
  • 第二节 “心”与音乐的抒情性
  • 第三节 音乐与文明世界
  • 第四节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 第五章 汉代《诗经》学的美学内涵
  • 第一节 《关雎》的阐释
  • 第二节 《毛诗序》的美学思想
  • 第六章 苞括宇宙:西汉中前期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淮南子》与其美学内涵
  • 第二节 从董仲舒到《史记》:理想与“不遇”
  • 第三节 汉大赋的政治美学
  • 第七章 儒家美学的确立:从扬雄到王充
  • 第一节 扬雄的美学思想
  • 第二节 审美历史的建构 ——关于楚辞与汉赋的论说
  • 第三节 人物观的形成及其儒家化
  • 第四节 王充的美学思想
  • 第八章 因文见道:东汉中后期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文字的哲学认知
  • 第二节 “文字”的视觉形式:书法及其理论
  • 第三节 文丽以则:形式化的美感
  • 第四节 曹丕与《典论·论文》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中国美学通史.第3卷,魏晋南北朝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 第一章 汉魏士人主体意识的变化
  • 第一节 东汉政治内乱与士人信念矛盾
  • 第二节 三国人物的性情与意气
  • 第三节 生命意识觉醒和生命安顿方式探寻
  • 第二章 何晏与王弼的美学贡献
  • 第一节 何晏兼综儒道与当时的审美思潮
  • 第二节 突破实用的经典解释新思维
  • 第三节 《周易略例》中的方法论
  • 第四节 《明象》和美学层面的言意之辨命题
  • 第五节 何王学说所联结的美学范畴和命题
  • 第三章 阮籍、嵇康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阮籍、嵇康的思想意趣
  • 第二节 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
  • 第三节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 第四节 阮、嵇音乐美学比较
  • 第四章 西晋美学思想
  • 第一节 西晋士风与尚美风潮
  • 第二节 《庄子注》的美学思想
  • 第三节 陆机《文赋》的美学思想
  • 第四节 西晋美学风尚的主流与别支
  • 第五章 东晋多元学术话语中的美学观念
  • 第一节 东晋清谈的实用目的和审美转向
  • 第二节 中土佛教著述中的美学要义
  • 第三节 玄言诗和佛理诗的别材与别趣
  • 第四节 葛洪的文德观
  • 第五节 张湛《列子注》中的及时行乐观念
  • 第六章 陶渊明的自然美学观与生命美学观
  • 第一节 大隐于酒的生命安顿方式
  • 第二节 冲淡风格与审美化的人格
  • 第三节 形影神论和委任自然的生命美学
  • 第四节 《桃花源》与士人精神家园建构
  • 第五节 化清谈为体物的生命意象
  • 第六节 田园意象的隐秀特征
  • 第七章 《世说新语》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人物品藻美学源流
  • 第二节 对人格个性之美的品赏
  • 第三节 对山水风物之美的发现
  • 第四节 对美的理想之极致追求
  • 第八章 南朝文论中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追求新奇的文学审美风尚
  • 第二节 钟嵘《诗品》的诗歌美学
  • 第三节 《文选·序》《玉台新咏·序》的审美倾向
  • 第四节 文笔之辨的审美维度
  • 第五节 声律论的美学意义
  • 第九章 《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自然之美和宗法经典的美学原则
  • 第二节 附物切情的诗歌美学标准
  • 第三节 “中和之响”的音乐美学标准
  • 第四节 赋论中的雅丽范畴和美文观念
  • 第五节 神与物游的艺术思维
  • 第六节 风骨说的内涵
  • 第七节 质文代变与形式美学发展
  • 第八节 知音范畴与鉴赏批评论
  • 第九节 树德建言的艺术价值观
  • 第十章 南朝书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宗炳《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 第二节 王微《叙画》的美学意义
  • 第三节 谢赫《古画品录》的美学思想
  • 第四节 庾肩吾《书品》的审美倾向
  • 第十一章 北朝美学
  • 第一节 北朝美学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颜氏家训》的美学思想
  • 第三节 《刘子》的美学思想
  • 第四节 南北朝美学思想的互动与融合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中国美学通史.第4卷,隋唐五代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 第一节 隋唐五代美学的历史分期
  • 第二节 隋唐五代美学的研究领域
  • 第三节 隋唐五代美学的基本特征
  • 第四节 隋唐五代美学的影响
  • 第一章 道教与美学
  • 第一节 道性遍在
  • 第二节 生命观念
  • 第三节 养气颐性
  • 第四节 形气神合一
  • 第五节 不落有无
  • 第二章 禅宗与美学
  • 第一节 禅与诗
  • 第二节 觉悟
  • 第三节 无生观
  • 第四节 心与境
  • 第五节 幻与真
  • 第三章 华严宗与美学
  • 第一节 法界圆融
  • 第二节 性相一如
  • 第三节 圆觉与妙观
  • 第四节 华严境界
  • 第四章 诗歌美学
  • 第一节 王昌龄的诗歌美学
  • 第二节 皎然的诗歌美学
  • 第三节 司空图的诗歌美学
  • 第四节 经学家、史学家的诗歌美学
  • 第五节 白居易的诗歌美学
  • 第六节 诗歌的结构层次与诗势
  • 第五章 绘画美学
  • 第一节 张彦远的绘画美学
  • 第二节 朱景玄的绘画美学
  • 第三节 王维的绘画美学
  • 第四节 荆浩的绘画美学
  • 第六章 书法美学
  • 第一节 欧阳询的书法美学
  • 第二节 虞世南的书法美学
  • 第三节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
  • 第四节 张怀瓘的书法美学
  • 第五节 书法的风格及法度
  • 第七章 音乐美学
  • 第一节 音乐的体用
  • 第二节 音乐的功能
  • 第三节 音乐与审美感应
  • 第四节 音乐的美感形态及特征
  • 第五节 音乐的审美境界
  • 第八章 园林美学
  • 第一节 造园的审美原则
  • 第二节 园林美的构成层次
  • 第三节 园林的审美趣味
  • 第四节 中隐哲学与园林的自适理想
  • 第九章 休闲文化与审美
  • 第一节 生活休闲
  • 第二节 赏玩休闲
  • 第三节 旅游休闲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中国美学通史.第5卷,宋金元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特殊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人文的成熟与转向
  • 第三节 从汉唐气象到宋元境界
  • 第二章 宋代经世致用的美学观念
  • 第一节 宋初政治家复古与致用的美学取向
  • 第二节 范仲淹、司马光的致用美学思想
  • 第三节 王安石的政治美学及其时代意义
  • 第四节 陈亮、叶适的事功美学观
  • 第三章 苏轼及其文人集团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欧阳修、梅尧臣的审美追求
  • 第二节 苏轼尚“平淡”的美学观念
  • 第三节 苏轼的“随物赋形”说
  • 第四节 苏轼对日常审美生活的关注
  • 第五节 黄庭坚、范温的“韵”论
  • 第四章 朱熹、陆九渊暨理学家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北宋五子的伦理美学
  • 第二节 朱熹理学中的美学思考
  • 第三节 象山心学中的美学智慧
  • 第五章 宋元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黄休复论“逸”品的美学意义
  • 第二节 郭熙以“远”为中心的绘画美学
  • 第三节 董逌的“生意”与“生理”说
  • 第四节 元代文人画的美学旨趣
  • 第六章 宋元时期诗词曲论中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南宋江西诗论的美学见解
  • 第二节 陆游、杨万里的美学观
  • 第三节 严羽的美学贡献
  • 第四节 元好问及金代崇尚阳刚的美学趣味
  • 第五节 元代曲论中的美学思想
  • 第七章 宋代的休闲文化与美学
  • 第一节 宋代休闲文化繁荣的原因
  • 第二节 宋代美学的休闲旨趣
  • 第三节 文人士大夫的休闲之境
  • 第四节 从皇室到民间的休闲风尚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中国美学通史.第6卷,明代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 第一章 明代美学开端(上):情与法
  • 第一节 由法而情的美学转进
  • 第二节 诗歌意象论的展开
  • 第三节 性情论对道学的剥离
  • 第二章 明代美学开端(下):意与形
  • 第一节 对重意轻形观念的反拨
  • 第二节 感性突出:从修身到审美
  • 第三节 以态为韵的形质观
  • 第三章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知行合一的王阳明
  • 第二节 体用一源的圣人之境
  • 第三节 与天地为一的审美精神
  • 第四节 在历史中阐释王阳明美学
  • 第四章 徐渭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旷世奇人徐渭
  • 第二节 老年徐渭的少年情怀
  • 第三节 个体自性的美学思想
  • 第五章 李贽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独行悲剧的狂人李贽
  • 第二节 童心说与自然感发
  • 第三节 化工与情感直白
  • 第四节 情感自然为核心的审美论
  • 第六章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为情使传的汤显祖
  • 第二节 唯情论的文学观
  • 第三节 以梦达情的戏剧论
  • 第四节 唯理论的回归
  • 第七章 董其昌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集大成者董其昌
  • 第二节 山水画的隐逸精神
  • 第三节 “平淡”与“墨戏”辩证
  • 第四节 仿与变:山水画的自然精神
  • 第八章 袁宏道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袁宏道的闲适人生
  • 第二节 性灵论的精神背景
  • 第三节 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 第四节 自然为真的审美论
  • 第九章 晚明美学新趋向:化雅入俗
  • 第一节 以俚反文:“俗”的崛起
  • 第二节 以情为真:非教化之乐
  • 第三节 长物为美:物态美的彰显
  • 参考书目
  • 索引
  • 中国美学通史.第7卷,清代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 第一章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王夫之的生平和著作
  • 第二节 性情说与意象本体论
  • 第三节 情景说与意象生成论
  • 第四节 王夫之论意象的特点
  • 第五节 意境与人生境界
  • 第二章 叶燮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叶燮的生平及其时代问题
  • 第二节 叶燮诗学的意象生成论
  • 第三节 胸襟以为基:叶燮的艺术境界论
  • 第四节 正变系乎时:叶燮的艺术演变观
  • 第五节 叶燮的艺术批评
  • 第三章 李渔的戏剧美学
  • 第一节 金圣叹以文评戏的戏剧观
  • 第二节 李渔对戏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自觉
  • 第三节 李渔戏剧美学的三个核心命题
  • 第四节 李渔的戏剧表演思想
  • 第四章 金圣叹与清代小说美学
  • 第一节 金圣叹论小说创作主旨
  • 第二节 金圣叹论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 第三节 毛宗岗、张竹坡和脂砚斋的小说美学
  •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诗歌流派与纪昀的诗歌评点
  • 第一节 清代前期诗歌流派概说
  • 第二节 王士祯的神韵说
  • 第三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 第四节 翁方纲的肌理说
  • 第五节 袁枚的性灵说
  • 第六节 纪昀诗歌评点中提出的诗歌审美范畴
  • 第六章 石涛及清代绘画美学
  • 第一节 石涛的一画说
  • 第二节 石涛的尊受理论
  • 第三节 蒙养与生活
  • 第四节 石涛的资任说
  • 第五节 恽南田及其他论者绘画美学观举隅
  • 第七章 明清之际的园林美学
  • 第一节 《园冶》的美学思想
  • 第二节 《寓山注》的美学内涵
  • 第三节 张涟等的文人园林思想
  • 第八章 《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
  • 第一节 重视境界创造的琴学观
  • 第二节 “和”说的内涵
  • 第三节 文人琴说的总结
  • 第九章 清代的书法美学
  • 第一节 董赵观念:清代前期帖派书法美学
  • 第二节 宁拙毋巧:傅山的书法美学
  • 第三节 清代金石学视野下的书法审美观念
  • 第四节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碑派书法美学
  • 第十章 刘熙载的艺术哲学
  • 第一节 对待与流行:艺术形式的动力渊源
  • 第二节 观我与观物:艺术创造论
  • 第三节 对书法“意象”说的总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中国美学通史.第8卷,现代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论:中国美学的现代进程
  •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美学?
  • 第二节 什么是中国现代美学?
  • 第一章 中国美学的内部变革
  • 第一节 有关中国现代美学的几个概念的分析
  • 第二节 龚自珍的美学
  • 第三节 魏源的美学
  • 第四节 碑学运动
  • 第五节 文学界革命
  • 第二章 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
  • 第一节 美学随其他学科的传入
  • 第二节 西方美学的独立传入
  • 第三节 吕澂对西方美学的传播
  • 第四节 早期西方美学传入的几个特点
  • 第三章 王国维的美学
  • 第一节 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特征
  • 第二节 王国维留下的困惑
  • 第三节 现代美学的初步批判
  • 第四章 蔡元培的美学
  • 第一节 蔡元培对美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 第二节 蔡元培对美学学科建设的启示
  • 第三节 蔡元培美学的现代性特征
  • 第四节 蔡元培美学的实用主义精神
  • 第五节 实用主义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 第五章 鲁迅的美学
  • 第一节 审美化:后现代的一般特征
  • 第二节 作为后现代先驱的尼采
  • 第三节 鲁迅美学的后现代特征
  • 第四节 鲁迅美学中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张力
  • 第六章 朱光潜的美学
  • 第一节 直觉与联想的矛盾
  • 第二节 看戏与演戏的矛盾
  • 第三节 文艺与道德的矛盾
  • 第四节 艺术与自然的矛盾
  • 第五节 从朱光潜美学的矛盾看现代美学的困惑
  • 第六节 从《诗论》看朱光潜美学的贡献
  • 第七章 宗白华的美学
  • 第一节 生命哲学的兴起与衰落
  • 第二节 宗白华美学的生命哲学背景
  • 第三节 宗白华对生命本体的理解的演进
  • 第四节 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宗白华美学
  • 第五节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美学的突破
  • 第八章 冯友兰的美学
  • 第一节 冯友兰美学的三个层次
  •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本然样子
  • 第三节 对“意境”的独特理解
  • 第四节 人生境界的美学维度
  • 第五节 冯友兰美学与维特根斯坦美学之比较
  • 第九章 中国美学的回归
  • 第一节 邓以蛰的美学
  • 第二节 滕固的美学
  • 第三节 马采的美学
  • 第十章 丰子恺的美学
  • 第一节 东西艺术的跨时代汇通
  • 第二节 气韵生动的现代寓意
  • 第三节 新艺术的构想
  • 第十一章 蔡仪的美学
  • 第一节 《新艺术论》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新美学》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美在典型之分析
  • 第四节 卡尔松的肯定美学
  • 第五节 蔡仪的典型美学与卡尔松的肯定美学之比较
  • 第六节 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冲突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