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集所收篇什文字精当,哲思丰醇,充分凸现了当下文学热力书写所蕴涵的繁富错杂、斑斓多彩的情志与况味。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多年评论合集,关注的领域既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流派,也包括对当代几位重要作家如阿城、张承志、叶兆言、张炜的作品,同时,作者对当代文化尤其是海派文化的生态有独到而深刻的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 第一辑
  • 简论四十年代九叶诗派创作
  • 朦胧诗派和九叶诗派——对诗艺方式、风格的一些比较
  • 解构:都市文化的黑色精灵——评林燿德的诗
  • 寻找新大陆——《金牧场》的品格描述
  • 个体超越与人生风貌——论《北方的河》和《棋王》
  • 张承志:在失去喧嚣以后
  • 李晓小说片谈
  • 生活的思索:惶惑与超度——评张炜《海边的风》
  • 寻求故事性与探索性的交融——叶兆言小说片谈
  • 第二辑
  • 精神家园:艰难的守望——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学》
  • 尽付芳心与蜜房——怀念周介人老师
  • 编辑手记:从“长风万里送秋雁”到“琵琶起舞换新声”
  • 第三辑
  • 思想的恣肆与文学的退守——《守护民间》序
  • 专业主义的桎梏
  • 文学读者何以流失
  • 纯文学的“权威说法”
  • 文学杂志的评价怪圈及其他
  • 人文关怀与生态叙事
  • 文学原创力何以衰颓
  • 文学“乡土”:理解与返回
  • 乡土书写:坚守与背离——由顾坚小说想到的几个话题
  • 第四辑
  • 九十年代诗歌的文化姿态
  • 构筑新海派诗歌的审美腹地
  • 上海民间诗歌的观照视角
  • 民间诗歌与文学的生长性
  • 寻找与投射:华亭诗群的意趣和探求
  • 新诗旧体诗艺术交融的可能性
  • 永无涯涘的圆圈——读《辛笛集》有感
  • 诗歌群落研究与当下诗坛的状况——由孙琴安《中国新诗三十年——当今诗人群落》引起的思考
  • 地理图标·诗意情境·语言策略——略谈徐俊国的诗
  • 法度与大度:王学芯的时间感悟——简评诗集《尘缘》
  • 黑白交缠的精神情境——评说王学芯新诗集《空镜子》
  • 游走于城市与乡村间的诗魂——读陈忠村的《城市的暂居者》
  • 第五辑
  • 上海文学:暖风吹拂与变量集聚
  • 诗意的叙事与跨类的书写——近期上海文学创作摭谈
  • 现实的辨说与文化的杂糅——近期上海文学创作一瞥
  • 喧闹与沉静:2011年的上海文学
  • 热烈与坚守:2012年的上海文学
  • 关注海派文化的当下性
  • 附录
  • 我们最切要的批评精神——读杨斌华的《文学:理解与还原》
  • 江山得意,尽在慧眼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路都是离情

    钱钟书的《围城》,不是空前但也绝后,它那教人常看常新,时看时乐的本事,恐怕很难再有人可以复制和超越了。写《管锥篇》、《谈艺录》是做学问,写《围城》则是做人,像把人给做好,当然要比做好学问要难得多得多。


    毋庸置疑,《围城》是伟大的作品,但使它伟大的,却正是散落在字里行间的 “小”,写的是小人物的小心思,小知识分子打的小算盘,这些小,汇聚成了大,最后大到竟能够概括浮生百态,你不是方鸿渐,也是赵辛楣,不是苏文纨,就是孙柔佳。说来真是尴尬,人心里的弯弯绕那么多,每个人都藏着掖着点什么,都指望着少点付出多点回报,然而,这般复杂的人心,居然就被一本书一个人三言两语的给写透彻了,看着人们惯用的小小伎俩如此轻易的就被拆穿揭露,在拍案叫绝的同时,怎能没有一点点的自惭形秽。

    钱钟书是出了名的淡泊和爱清静,“吃鸡蛋不必认识下蛋的母鸡” 的趣事不必多说,此外,据说有人慕名拜访钱钟书,杨绛推脱说钟书很忙不便接待,那人离去的时候往窗口一望,钱钟书哪里是忙,闲得在那儿叠纸飞机玩儿呢。
    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仨》如此热卖的原因,一个人的行事越是低调,他的蛛丝马迹就越是惹人遐想猜测,相反,若是一切都一览无余,反而令人失去了了解的兴趣,我们每一个读者,难道不都是带着一种微微窥看名人隐私的兴奋心情来翻开《我们仨》的第一页的吗。
    我们眼里的钱钟书是一个出色的学者,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担任一个角色,所以与此同时,他还是个笨手笨脚的丈夫,一个童心未泯的父亲,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沧桑老人,想要了解这些,我们只能通过杨绛,这个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独自坚守的最后的人。
    《我们仨》是一本回忆之书,逆时间的流水而上,文字在此时变作时光机器,载着我们重温无法再来的往日时光。苏伟贞的《时光队伍》,徐晓的《半生为人》都在此列,它们同属于回忆,由时间镀上黄晕,因为生者对往生者的挂念,显出忧伤的温存。
    读完全书再回过头去读第一部分,那种恍惚之后的巨大悲恸才会悠然显现,怎么会不痛呢,只是那种痛不能够明说,那一颗颗包含着泪水的血泡,被反复磨砺结成老茧,从此拂过伤口,在痛的同时,又多了一丝渗透肺腑的酸涩。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读到诸如此类的句子,鼻子当然是会发酸的,但也仅仅是酸一下,之后有的不过是无限的怅然,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站在岸上的我们,除了将那只小船送过一程又一程,又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杨绛当然懂,所以在《我们仨》里,很少能看到痛苦或悲伤,我们读到更多的,是平凡快乐的家庭生活,杨绛的眼睛,一直跟随着丈夫和女儿的身影,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那才是值得永远保留的珍贵回忆。虽然一家三口聚少离多,但是在难得相聚的日子里,三颗紧紧相靠的心感受到的却是无与伦比的温暖,真的很羡慕这样的家庭,三人相互依靠和支撑,形成世界上最最稳定的关系。
    想象一下杨绛这一辈子的遭遇,出国留学,回国,遭遇战乱后逃亡,经历过反右运动和文 | 革,女儿丈夫周而复始的被病痛折磨最后双双离去,留下她一人对着孤灯一盏写下这本《我们仨》,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大概常人无法感同身受吧。但即便如此,杨绛还是以平实温暖的语句完成了这本《我们仨》,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完成了一次对生命的回望,她的这种乐观,我想有很大一部分是传承自钱钟书本人吧。这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家庭,能在当时那种险恶的政 | 治环境下幸免于难,其原因,也应该归结于他们这一家人共有的警觉和低调。
    我相信好人会有好报,钱钟书一辈子守着满腹的经纶无欲无求,但却总是能够遇见真正懂得赏识他才华的人和能够让他发挥才干的契机。杨绛勤勤恳恳顾家爱子在文学上亦有建树,从钱钟书的背后站到了身旁。钱瑗虽然早逝,但她能够生在这样一个美满健康的家庭,走完一段由家人和朋友陪伴的人生,也算是一种运气了。
    人都是要死的,文人的逝去并不令我遗憾,真正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当有一天杨绛也追随父女的脚步而去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再无可以真实讲述这段故事的人了,从此,就只剩下作为学者的钱钟书,那个父亲,那个丈夫,就将永远的消失了。

    PS: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说钱家三口 “不爱这个世界”,说他们对于除三人之外的人,甚至是对女婿都态度冷淡,其实这观点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杨绛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 92 岁高龄了,对于一个 92 岁的、经历如此复杂的老人来说,回忆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不真实的主观痕迹了吧。
    说到刻薄,文人都清高,尤其是经历过那种愚昧社会的文人,不如把这种刻薄看成是一种人性的 “冒险”,《围城》其实也刻薄,而且角色都有其原型,但我们不正因为这种刻薄才乐呵的么。钱家人对待 “外人” 的态度其实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那一种,这种态度写出来觉得豪迈洒脱,真正做起来难免会让 “不投机” 的人心里不爽,实际上并不伤大雅。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