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澄清了虚无主义的中国特征、影响程度和发生机制,并探索了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资源。

内容简介

当虚无成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映像时,如何走出虚无主义的深渊便成为时代命题。克服虚无主义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本书系统梳理了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克服虚无主义的理论和批判资源,为我们反思和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思想借鉴。

克服虚无主义是全球性问题,也是中国问题。虚无主义之于中国,不仅是问题危机的倒逼,也是责任担当的体现。克服虚无主义,需要理论逻辑的建构,更需要实践资源的探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尼采的审美救赎与启示
  • 第一节 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理解与反抗
  • 一 虚无主义的本质: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
  • 二 虚无主义的根源:“上帝死了”
  • 三 虚无主义的克服:权力意志对价值体系的重估
  • 第二节 尼采与克尔凯郭尔的争辩
  • 一 克尔凯郭尔论虚无主义
  • 二 尼采与克尔凯郭尔的争辩
  • 第三节 尼采审美救赎的魅力与局限
  • 一 审美作为理性的他者的出场
  • 二 酒神精神与陶醉的审美状态
  • 三 反思与批判
  • 第二章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审思及其争辩
  • 第一节 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争辩
  • 一 三大争执之处
  • 二 几点结论与问题
  • 第二节 技术虚无主义
  • 一 虚无主义是根植于现代性的内在危险
  • 二 “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危险”
  • 三 危险之救度与虚无主义之克服:技术的转向
  • 第三节 生存论困境及其引发的争辩
  • 一 海德格尔的困境
  • 二 海德格尔之后的争辩
  • 第四节 约纳斯:存在主义是更绝望的虚无主义
  • 第五节 施特劳斯:虚无主义的历史主义根基
  • 第三章 马克思的历史性实践方案
  • 第一节 关于马克思与虚无主义问题的论争
  • 一 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 二 “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
  • 三 历史主义的虚无主义?
  • 四 马克思走向克服虚无主义的外在性极端?
  • 第二节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问题的相遇图景
  • 一 现代性的“阿喀琉斯之踵”
  • 二 后黑格尔时期的时代精神危机
  • 第三节 批判的逻辑进程和历史性的实践救赎
  • 一 时代精神的晦暗不明与重建总体性哲学
  • 二 市民社会批判与人的解放
  • 三 施蒂纳的反面启示与意识形态批判
  • 四 异化劳动、资本逻辑批判和历史性的实践救赎
  •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启示
  • 第一节 卢卡奇:物化批判与重建总体性的辩证法
  • 一 物化: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虚无主义症候
  • 二 商品拜物教: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虚无主义根源
  • 三 重建总体性的辩证法: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路径
  • 第二节 阿多诺:同一性批判与驱逐虚无的星丛之光
  • 一 阿多诺视域中的虚无主义
  • 二 工具理性的僭越:虚无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 三 驱逐虚无的星丛之光
  • 四 星丛之启示
  • 第三节 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与重建审美解放的乌托邦
  • 一 单向度:极权主义社会下的虚无主义症候
  • 二 技术理性的意识形态遮蔽: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虚无主义根源
  • 三 重建审美解放的乌托邦:虚无主义的超越路径
  • 第五章 虚无主义的中国反思:实践路径的开启
  • 第一节 形式错觉抑或文化共鸣:虚无主义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相遇与反抗: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联机制
  • 一 现代性危机的反思与反抗:普遍境域的关联
  • 二 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式虚无及抗争:具体镜像的生发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资源
  • 一 资本原则与公正原则辩证关系的建构:经济制度层面上的遏制
  • 二 精神家园与心灵秩序的重建:精神价值层面上的遏制
  • 三 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文化心理层面上的遏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