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影响研究为基本方法,探讨中德思想文化关系的建立。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在中德文化交流的大视野中,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变迁,从留德学人归国后的文化史贡献这一角度进行把握,突出他们选择、借鉴和吸收德国资源后的本土作用,通过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与思想史的渗透和关联,来追溯其思想形成,并探讨德国资源在他们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提要
  • An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西学东渐视野中的德国资源与留德学人
  • 第二节 留学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意义
  • 第三节 中德两国的思想文化关系
  • 第四节 本书选择的四个个案
  •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德国文化与马君武致用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实践
  • 第一节 马君武在对德宣战问题上的态度及其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
  • 第二节 “托命之所”与“致用之学”
  • 第三节 马君武的致用大学理念与德国大学思想
  • 第四节 在“诗人情怀”与“用世启蒙”之间——马君武对歌德的译介
  • 第三章 宗白华文化建国理想的德国背景及其文化史意义
  • 第一节 宗白华的文化建国理想及其留德经历
  • 第二节 宗白华文化建国理想与德国思想的关联
  • 第三节 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宗白华的歌德观
  • 第四节 宗白华文化建国理想的文化史意义及其影响
  • 第四章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及其构建现代中国“狂飙运动”的尝试
  • 第一节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及其留德经历
  • 第二节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与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
  • 第三节 《野玫瑰》与现代中国“狂飙运动”的尝试
  • 第五章 冯至的学院写作与德国文学渊源
  • 第一节 冯至的学院写作及其留德经历
  • 第二节 冯至对德国文化与政治的理性区分及其“学院写作”的核心内容
  • 第三节 冯至的学院写作对现代中国的意义
  • 第四节 救亡与沉潜——西南联大时代冯至、陈铨对歌德的诠释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中国现代留德学人的特点及文化史意义
  • 第二节 现代留德学人的德国文化观
  • 第三节 文化寻路路安在?
  • 参考文献
  •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 非典时代的非常生活(代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