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30千字
字数
2018-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首次对朱家骅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做出系统评述的论著。
内容简介
作者查阅了朱家骅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国史馆”等数处档案,参考各种已出版的相关文集、书信、日记、传记、回忆录、年谱和研究著作,搜集材料之丰富,几乎穷尽了海峡两岸相关的原始档案材料和相关研究文献。
书中以时为序,特别着重朱家骅在中研院制度化及国家学院体制化等方面,层层递进,自成逻辑,充分发掘、利用大量第一手档案文献资料,从而保证了其论证的可靠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 作者简介
-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改版弁言
-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前言
- 序一
- 序二
- 绪论
- 一 引言
- 二 文献说明与研究现状
- (一)文献说明
- (二)研究现状
- 三 选题旨趣与研究思路
- (一)选题旨趣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资料来源
- (四)研究架构
- 第一章 学术事业能量之养成(1893~1926)
- 第一节 教育学成
- 一 新式学堂下救国理想之萌芽
- 二 同济医工学堂下西式教育之培养先声
- 三 留学之路
- 第二节 教育学术网络之铺成
- 一 第一次北大任教
- 二 第二次北大任教
- 第三节 党政能量之蓄积
- 一 早年革命经历
- 二 国民革命再起之朱家骅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整顿中山大学(1926~1930)
- 第一节 朱家骅的学术观与学术理想
- 一 学术观
- 二 学术理想
- 三 纯学术研究自由之尊重
- 四 科学方法之独尊
- 第二节 整顿学风与革新体制
- 一 出任校务整理委员会委员
- 二 整顿学风
- 三 民主管理体制之实践
- 四 跻身世界学林的学科整顿方针
- 第三节 以培育人才为中心思想革新课程
- 一 注重基础课程与科际整合
- 二 重视理论与实务合一
- 三 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 四 厉行严格考试
- 第四节 学术研究环境之创造与风气之养成
- 一 延聘中外学者
- 二 研究设备之充实
- 三 广设研究所与实验场室
- 四 鼓励学术性刊物与丛书出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朱家骅与创建时期的中研院(1927~1938)
- 第一节 中研院的创立及其初基之奠定
- 一 中国科学事业之起步与中研院之成立
- 二 纯学术研究自由与学人治院传统之树立
- 三 研究纲领之确立
- 四 设置评议会为联结中国学术界之组织
- 第二节 中研院草创阶段朱家骅的贡献
- 一 担任地质调查所筹备委员
- 二 协助中研院史语所成立
- 三 建议中研院外文译名
- 四 主导中英庚款会补助中研院设备费
- 五 为中研院评议会组织条例护航
- 第三节 继任总干事
- 一 抗战前实现学术研究中心的宏图大志
- 二 抗战时意图建造西南“学术研究本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战时期守成不易(1940~1945)
- 第一节 出任中研院代理院长
- 一 选举院长候补人
- 二 朱家骅被举之因
- 第二节 守成与开创兼具的治院方针
- 一 蹈循遗规,勉力维持
- 二 对纯学术研究与学人治院体制之尊重
- 三 理论科学之倡导
- 四 以科学求胜战之期许
- 第三节 中研院的燃眉之急
- 一 任鸿隽坚辞总干事
- 二 经费支绌
- 三 再次迁移困难更甚
- 第四节 困境中求发展
- 一 扩大研究组织规模
- 二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 三 倡导西南、西北边疆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后国家学院理想之逐步推进(1946~1949)
- 第一节 战后学术建国之理想
- 一 原子弹的震撼与中国生存的危机感
- 二 中研院的战后重心
- 第二节 国家学院理想之逐步推进
- 一 充实设备
- 二 推动中国原子能研究计划
- 三 创设院士会
- 第三节 中研院的留离
- 一 中研院的分离
- 二 国统区重建中研院理想之破灭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在台重建学术研究中心之努力(1949~1957)
- 第一节 力求稳固已有基础之困难
- 一 史、数两所迁台后之困危
- 二 维持之困难
- 第二节 学术研究事业与组织体制之恢复
- 一 在台恢复与新增研究所
- 二 院士会议与评议会之恢复运作
- 第三节 奠定台湾学术研究基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 学术理想之实践
- 二 学术与政治之间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书目
-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稿约
-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