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论述了唐传奇的名称由来, 唐传奇的体制, 唐传奇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唐传奇的艺术特色等。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从文言到白话、从笔记体到传记体再到章回体的漫长发展过程。本书主要论述了唐传奇的名称由来, 唐传奇的体制, 唐传奇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唐传奇的艺术特色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摘要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唐传奇的文学渊源
  • 第一节 唐传奇的名由
  • 第二节 唐传奇的来源
  • 一、神和神话传说
  • 二、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 三、杂史杂传
  • 第三节 唐传奇的成因
  • 一、唐传奇的产生是文学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 二、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国防的巩固是传奇孕育和发展的温床
  • 三、深受市民阶层欢迎的其他通俗文艺形式为唐传奇的兴起从内容和形式上创造了条件
  • 四、古文运动的兴起从语言载体方面对传奇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 五、唐代进士科的行卷、温卷风气,推动了传奇小说的创作
  • 六、藩镇跋扈和朋党斗争的影响
  • 七、佛、道两教文化的启示
  • 第二章 唐传奇的类型及意义
  • 第一节 唐传奇的类型
  • 一、唐传奇的分类
  • 二、“杂传体”溯源
  • 三、“杂记体”溯源
  • 第二节 唐传奇的类型比较
  • 一、篇幅
  • 二、文体
  • 三、格局
  • 四、语体
  • 第三节 唐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第三章 唐传奇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早期传奇小说
  • 一、《古镜记》
  • 二、《梁四公记》
  • 三、《补江总白猿传》
  • 四、《游仙窟》
  • 五、《纪闻》
  • 第三节 中期传奇小说
  • 一、志怪类传奇
  • 二、爱情类传奇
  • 三、政治类传奇
  • 四、侠义类传奇
  • 五、传奇集
  • 第四节 晚期传奇小说
  • 一、《传奇》
  • 二、《三水小牍》
  • 三、《甘泽谣》
  • 四、《原化记》
  • 五、《剧谈录》
  • 六、《云溪友议》
  • 七、《虬髯客传》
  • 第四章 唐传奇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体制上是“杂传”、“杂记”
  • 第二节 唐传奇的创作方法
  • 一、注重心理描写
  • 二、现实与幻想融汇,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 三、突出人物形象的特质美
  • 四、劝善惩恶,彰显道德功利
  • 第三节 唐传奇的表现形式
  • 一、严谨完整、波澜起伏的艺术结构
  • 二、丰富多样、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
  • 三、精谨华丽、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
  • 第五章 唐传奇的整体特征
  • 第一节 唐传奇的文本特征
  • 一、志人志怪的合流融汇
  • 二、创作主体的自主自觉
  • 三、文备众体的品格属性
  • 第二节 唐传奇的叙述特征
  • 第三节 唐传奇的诗赋插入特征
  • 第四节 唐传奇的宗教利用特征
  • 第五节 唐传奇的情性特征
  • 一、情胜礼性
  • 二、言情不淫
  • 三、施情不乱
  • 第六节 唐传奇的整体审美特征
  • 一、助笑谈的娱乐特征
  • 二、示劝诫的教育特征
  • 三、见情致的抒情特征
  • 四、显才情的文人特征
  • 第七节 唐传奇的“文士与名妓”题材
  • 附录 有关比较研究
  • 一、从传奇性看唐传奇与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和明清短篇小说的比较差异
  • 二、从言情看传奇体小说与笔记体小说的品格差异
  • 三、从文本借鉴看唐传奇对《剪灯新话》的影响
  • 四、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文学成就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传奇是唐长安人的剧本杀|发现唐传奇之二

    在读鲁迅编撰的《唐宋传奇集》之前,事先阅读这本书极有必要。
     
    人们在现代读到的唐宋传奇故事大部分都是鲁迅先生编撰《唐宋传奇集》的功劳。他搜罗古籍将唐宋传奇辑于一书,一方面是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断代整理(成书《唐宋传奇集》),一方面是阐发了自己的小说观(后成书《中国小说史略》),一方面则是通过文本分析锤炼自己的小说创作世界(后启发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诞生)。
     
    我不敢断言鲁迅先生一定从唐传奇中汲取了充足养分,但从 20 卷《鲁迅全集》的构成来看,关于小说史理论专著共有《古小说钩沉》、《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4 部,唐宋传奇则是唯一一本以年代和传奇文体为主角。如果把观察视角扩大到他的文学史著作,除唐宋传奇之外仅有一本《汉文学史纲要》。从这两个信息来看,唐宋传奇显然是构成鲁迅先生文学批评理论和小说创作观的重要来源。
     
    不过,我对唐传奇了解愈深之后,愈发觉读《唐宋传奇集》之前,需要做足功课。否则,便只能像 30 年前的我一样,将该书当作故事集来读,不能掌握该书带来鲁迅先生的启发。
     
    这本《唐代传奇研究》就是一本目前来看很不错的入门读物。如果有足够的心力、时间和勇气,我更推荐李剑国先生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三卷本,其书暂时按下不表。
     
    我读这本《唐代传奇研究》,恰好是在进行西安市非特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2021 年上海推广季活动的策划期间。224 项西安市非遗名录中,数十项直接是戏曲文化的构成部分(如剧种、唱腔、脸谱、脸谱上色、乐器、戏曲道具制作、剧院等),其余多达一百多项间接与戏曲戏文存在着紧密联系。再深入时,则发现取材自唐传奇的戏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自此才正式启发我把唐传奇当作一个数据体系来对待。
     
    在我看来,无论是想从唐传奇中获得阅读趣味,还是想从唐传奇提取影视、文学及多媒体创作素材,数据体系意识都是必须具备的思维工具 —— 你在观念中搭建出怎样的唐传奇数据体系,就决定了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成果,正如鲁迅先生辑录传奇集后结出三个成果一样。
     
    这是阅读这本书时,首先应建立的第一点意识,也是阅读唐传奇的第一项准备功课。
     
    阅读本书时应建立的第二个意识则是,要在脑海中建立一个 “长安视角”。我在阅读中国戏剧中时便发现了这个 “长安视角”,在唐传奇这里,“长安视角” 的作用性就更加突出。
     
    原因也出奇的简单,被鲁迅先生收录的唐传奇,在唐传奇总量中所占比例至多不过十之一二,大量唐传奇湮没于无形只是因为没有广泛传播出去,这些被广泛传播的唐传奇,无一例外是作者在唐长安这个帝国政治权力中心占据了顶级传播流量。
     
    士人官僚大 V 创作团、平康里高档消费区、公主驸马后援团、酒肆文娱大众线下社交场所、佛道宫观网红打卡点…… 我们这个时代被扁平化处理的流量来源,在唐朝只能悉数集成于唐长安这唯一一座顶流都市,长安就是 “第一性原理”,远远地拉开了与 “第二城” 洛阳之间的流量身位。
     
    因此,我们现在还能够读到的唐传奇名篇,只是唐长安的 10 万 + 都市文学。这也就意味着,今人以为的华丽唐传奇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唐长安市民的 “剧本杀”。当你能够用这个 “长安视角” 贯穿始终时,就更容易看懂唐传奇中为何随时可见梦境与皇帝,也更容易理解与你迎面走来、瞬间勾起荷尔蒙的狐妖与女娃,通通与你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可能她们的住所与才子仅隔了几条街。
     
    “梦” 绝对是唐传奇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只有具备 “长安视角” 才会看清 “梦” 背后与唐传奇平行的那个古都长安,也只有懂得唐传奇的造梦属性,才能真正走进唐长安的市井深处。我一再感叹的唐长安次元壁,正来自于此。
     
    唐传奇能够重新定义 “非特质文化遗产”,这是本书给我的第三个启发,而 “遗产” 则是面对鲁迅先生《唐宋传奇集》应做的第三个功课。
     
    何为遗产?老父亲留给儿子、儿子当垃圾扔掉的东西不是遗产,那只是垃圾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老父亲不给、儿子不光动手抢、还要抢得头破血流的东西,那才是遗产。简单地说,如果遭到大多数人嫌弃、惟恐避之不及,就算把这种东西称作遗产也顶多是自娱自乐,唐传奇显然不是这种自娱自乐的遗产。
     
    唐传奇为中国古代戏剧贡献的半壁江山不说了,侯孝贤的《聂隐娘》也不说了,徐克的狄仁杰系列、陈凯歌的《妖猫传》虽然不是唐传奇原著,但无一例外都是得唐传奇精髓的创作。还有大量的网络大电影、网剧、网文都或直接或间接取材自唐传奇…… 一种承载了一个时代精神气质、又演变出无数再创作的文学形式,这不受载体局限、变幻莫测的 “非物质” 属性恐怕是独一份了,这难道不是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好的解释?
     
    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观点代入本书阅读过程,会更容易看清书中 “唐传奇的类型及意义”(第二章)、“唐传奇的艺术特色”(第四章)以及 “唐传奇的整体特征”(第五章)中的实用价值。至于怎么实用,那就仁者见仁、各取所需了。
     
    现在想来,当我在小学五年纪从武汉的武胜路新华书店买回那本《唐宋传奇故事选》的时候,完全不可能预想到自己会在三十年后把唐传奇当作一把发现唐长安的钥匙。小时候多读点有趣的书,人生或许就会变得更有趣吧。

      转发
      2

    出版方

    四川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有400余种图书获省、部委以上奖励。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的骨干企业,2012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全国中小学教辅材料主科出版全资质,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资质。2011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7项,2013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