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现代机器人之父”石黑浩从机器人视角剖析人类本质,展望技术主导、人机共生的未来。

内容简介

如果今天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传达些什么?

日本“现代机器人之父”石黑浩,在机器人眼中看“何为人类”,探讨人与机器人共存的世界和未来。

“创建一个由各种各样的人形机器人支撑起来的未来社会”,是这位执着于人形机器人的科学家的大胆宣言。让机器人变得更像人,从它们的“思考”中探寻身份认同和意识根源,或许正是通过技术理解人类的一种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章 用机器人创造人类
  • 我想创建的未来社会
  • 需要人形机器人的原因
  • 能与人聊天的机器人服务
  • 机器人将会加速普及
  • 如果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维持生活品质,就需要机器人
  • 机器人会像计算机一样降价
  • 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登场
  • 是广而浅,还是深而专
  • 独立自主的人形机器人偶像“U”
  • 可以进行无破绽交流的人形机器人
  • 人工智能掌握了交流中所需要的东西
  • 关系变好意味着要共享意图和欲求
  • 被人工智能训斥
  • “附身”到人形机器人身上
  • 正因为是岛国,日本才擅长制造
  • 在制造领域自尊心很强的日本
  • 如果能够解释“思考”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 “思考”是什么
  • 回想起儿时的疑惑很重要
  • “人究竟是什么”是机器人研究的动机
  • 与人相关的机器人——“人机交互”
  • 理解“人类究竟是什么”的技术开发将会变得理所应当
  • 从话剧中“诞生”的像人一样活动的机器人
  • 在人形机器人身上感受到情感
  • 第2章 只有机器人知道的人类
  • 因为有了人形机器人而导致自己的存在变成2倍
  • 比起本人,“Geminoid”的自己更有人气?
  • 思考“存在”
  • 模糊的“出席”概念
  • 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价值的高中生
  • 没有绝对的价值
  • 米朝人形机器人收获巨大人气
  • 将已逝作家的人物形象具体化的夏目漱石的人形机器人
  • 如果上夏目漱石的课,学生不会睡觉
  • 第3章 终极的人类是什么样的
  • 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
  • 抹去个性的Telenoid
  • 深化人类与机器人关系的Telenoid计划
  • 在Hugvie身上感受到的存在感
  • Hugvie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
  • 机器人取代人类是否有问题
  • 技术革新会扩大人的能力差
  • 软件产业的两极分化将加剧
  • 两极分化不如其他国家严重的日本
  • 第4章 1000年后的人类
  • 思考1000年后这件事意义深远
  • 比起基因,由技术造成的能力扩张更快速
  • 技术进步融入人类的基因
  • 摩尔定律不停止
  • 计算机可以替代人脑吗?
  • 对于人类的定义,肉体不是必要条件
  • 人类进化的最终形态是回到无机物
  • 或许是为了成为无机物的智慧生命体而进行机器人研究
  • 第5章 答疑解惑
  • 提问 人类是否只有作为DNA进化的暂时载体这一个意义?
  • 提问 进化这件事本身有意义吗?
  • 提问 是否有可能让计算机变得逐渐接近有机物?
  • 提问 如果人类保持现状,仅技术进步的话,会不会20年后就没有人类了?
  • 提问 世界上理解先进技术的人与不理解的人逐渐两极分化,但为什么在日本这个现象不严重?
  • 提问 如何才能让“岛国假说”从日本推广到全世界?
  • 提问 对于机器人观,有什么作品对您产生了影响吗?
  • 提问 您是如何看待Geminoid的呢?
  • 提问 在研究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时,您对人类最为感动的瞬间是什么时候?
  • 提问 如果能够重生,您想成为什么?
  • 提问 在大学中最好做些什么事情?
  • 提问 如果计算机不断胜过人类,最终是不是就不需要人类了?
  • 提问 未来,更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情感是否会消失?
  • 提问 人类对于插手神的领域的恐惧心理是否应该抹去?
  • 提问 即便在1000年后人类是否也会保留动物性的一面?
  • 版权声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何时被AI取代?这位“现代机器人之父”早已给出答案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们生存的目的其实就是思考 “人类究竟是什么”,别无其他。- 石黑浩 《最后的讲义》    人工智能,或许是 2023 年初最热的话题之一。    从电影《流浪地球 2》中的隐藏 BOSS—— 量子计算机 MOSS,到人人调戏的人工智能系统 chatGPT,对 “人类能否继续相信 AI”“人类会不会有一天被取代” 的讨论越来越多。    那么,在更加深入的人工智能研究中,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呢?    日本 “现代机器人之父” 石黑浩,即在日本 NHK 电视台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最后的讲义》中,探讨了人与机器人共存的世界和技术的未来。    他的思考和远见被完整收录进本书中,让我们跟随他的视角,共同畅想一千年后的人类与机器人。01 用机器人创造人类    如今,社会上所有东西都在不断变得像人,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做研究的初衷是研发一款能够自主对话的高性能仿人机器人。而现在有两种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其一是不限定话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预先设置大量问答。    这样一来,机器人无论遇到任何话题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做出恰当的回答。但如果使用这种方法,机器人则无法给出更深入、更具体的答案,只能做出简单的回答。    另一种方法则是基于对话内容的应答。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机器人对某个提问做出回答,而且能应对接下来不断深入的提问,因此能将对话展开、深入下去。    不过这种方法要想让机器人跟人针对普遍性的话题进行探讨其实非常难。如果是限定某个话题,则能展开相当深入的对话。    还有更彻底地基于对话的连贯性制作人形机器人的方法。    为了将一个对话展开,我们正在研究人类从意图、欲求出发而做出的行为。    让人形机器人拥有欲求或意图,并且对对方的意图和欲求稍作了解,将之自动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研发。    目前让机器人掌握学习技能已经可以实现,但是能否让它们像人类那样完全自动化是今后的一个巨大挑战。    对于那些迄今为止已经放弃 “思考” 的人类来说,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 “何为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个重要问题,便是机器人研究中特别有意思的地方。02 机器人取代人类是否有问题    人类对于机器人和计算机会感到不安,这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在重复的事实。    工业革命中的卢德运动就是人们认为机器抢夺了人类的工作,人类为抗议而破坏机器的一场运动。从历史长河来看,卢德运动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那之后的技术依然欣欣向荣地发展至今。    今后会不断有各种机器人面世,但究竟如何完善机器人才能重现人类的存在感、人类的情感是什么、人类的欲求是什么、人类的自我认知又是什么……    这诸多的问题恐怕用 10 年的时间也解决不了。不过,我觉得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也用不了 100 年那么长的时间。    如果人类的大脑功能非常有限的话,我感觉人类的大脑根本没有赢过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的可能性。    像人类大脑这样的东西,10 年、20 年,最迟 100 年以内应该就能研发出来了。随着这项技术的研发,人类有可能用这个东西替换自己的大脑。    在另一方面,100 年后人类又会面临怎样的新问题呢?    我认为届时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人类工作量会减少。因为技术不断在进步,所以人类只需要依靠非常先进的技术和一点儿工作时间就能够保证现在的生产效率。    同时,技术越发达,越需要能力的支撑,因此人类的能力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提高,可能今后人类会用一生中八成左右的时间来学习。    再加上技术并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发展变化的,而是呈指数级变化的,因此,在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03 即便没有肉体,也能成为 100% 的人类    如果人类的大脑真的被替换了,那么人类就变成了技术的结晶。也可以说,人类变成了机器人。    如果人类的身体使用的都是人工脏器,就意味着抛弃了有机物质和蛋白质,我认为这就意味着人类变成了机械,我将之称为 “无机物化”。    也就是说,人类今后更进一步的进化就是将人类的身体机械化、无机物化,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人类的目的。    如果今后真的发明了可以让人更长寿的技术,并且一部分人真正使用了这些技术,那么所有人都会想要靠这项技术让自己更长寿。    我感觉像用人工脏器替换人体内原本的器官、通过在大脑里植入芯片拓展能力这些事情,其实就在抗生物质使用的这条延长线上。    现如今类似的事情正在不断发生,至少在对于人类的定义中,我感觉其实并不需要肉体。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肉体,我们也能够成为 100% 的人类。    从地球的历史来看,45 亿年前地球诞生之初,地球上只有无机物。后来,有机物以一个极其偶然的契机诞生,而人类便是有机物的最终进化形态,最终也会回到无机物。    正如大家现在所看到的,人类现在有九成的部分已经机械化了。现在的人类是在相当先进的技术支持下生活的,而非仅靠有机物生活。    再过 100 年的时间,人类或许就会机械化,甚至完全无机物化。    我感觉如果人类的寿命不能变得很长很长,不能拥有可以承受宇宙空间的身体,不能像现在去大阪那样轻易就可以去往邻近的行星的话,人类今后就无法承受宇宙规模的环境变化。    这样想来,我觉得可能我们对机器人如此感兴趣、想要通过机器人弄清楚人类本质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此。    从有机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来看,我们或许正是因为拥有成为无机物的智慧生命体这个使命,才对先进技术和机器人这么感兴趣。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未读

    只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 「未读」是一个文艺却不高冷、精致而不空洞、独特且开放包容的新锐文化品牌。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